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该文以桂东南采茶舞的高校教学为例,探析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旨在为"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提供方法支持。研究认为:在以文化传承为主旨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应确立技术传习和文化讲授并重的教学指导思想、动作技术与文化素养兼顾的教学目标、体育技术和体育文化俱全的教学内容;体育技术教学,必须依托传统文化,从文化与动作的关系中去寻找技术教学的切入点;体育文化教学,必须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植入"文化,以文化讲解引导技术传习,运用情景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明 《成才之路》2022,(15):16-18
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进一步整合体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阶段,在传统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基于此,文章概述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探讨传统体育文化融于大学体育教学的价值,分析大学体育教学组织活...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弘扬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为前提,针对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融合工作展开分析,介绍两者融合对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阐述了当前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方向,总结地域传统体育教学和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施现状,总结了体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获得的成效、现存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赋予地域性、独特性,以期能够使大学生有更多渠道接触到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多数体育课程反映的主体是西方体育文化,对于传统体育文化宣扬较少。本文在充分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传统体育价值观的现代转型的基础上,思考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体育文化,以期达到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李文斌 《考试周刊》2024,(21):15-18
文章旨在探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方式以及其对教育效果的影响。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与体育教育的内在联系,文章提出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方法,包括传统文化的选取、融入方式的选择和教育效果的评估。通过案例分析,文章进一步论证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最后,文章总结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了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是一种集竞争、娱乐、艺术、观赏、趣味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哈萨克族传统体育都有其别具韵味的特色。传承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最佳路径就是学校教育,哈萨克族体育教育不仅需要强健学生体魄,还应实现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点分析了哈萨克族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促进哈萨克族体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对策,开发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打造学校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主体。  相似文献   

7.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意识不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综合素质总体不高、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建设滞后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滞后的问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应该以文化自觉引领高校民族体育教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开发适合海内外应用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教材,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微课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分析小学教育与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校体育社团的组织和开展,阐述在学校体育中融入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作用,以及在学校体育教学、体育社团背景下对哈萨克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传统体育文化起源与思政价值内涵,调研了解到我国当前传统体育文化和课程思政结合过程中存在缺少合理课程教学目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与挖掘传统体育文化能力不足、学生缺少对本国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传统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对此,各学校和有关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强调学有所用,培育学生规则意识和优良的体育品德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加强对体育教师能力培训,提高其将传统体育文化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综合能力素质,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体育人才;促进本国体育文化发展,通过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传统体育文化走进思政课堂,增强学生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搭建完整的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体系,在不同教育阶段引领学生思想文化正确发展,培育学生健全的体育人格。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浙江畲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策略,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和逻辑归纳法对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的条件、策略展开了翔实的讨论和分析,加强畲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整理研究、编写畲族传统体育教材、对畲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开展畲族传统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建立畲族传统体育教学和研究机构能有效传承畲族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和体育教学中具有传承体育文化的作用。文章从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二者相结合的优点入手,进一步分析了可以通过丰富校园文化、转变教学观念、培养民族项目体育教师等途径促进二者融合的途径。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合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快速推进,现代体育文化和传统体育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新的时期下,如何保护和继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其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正符合当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需,将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已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逐渐剥离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民族传统体育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中根据社会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作用,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阐述板鞋竞速运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并对板鞋竞速的教学进行分析,主要让学生了解板鞋竞速、喜欢板鞋竞速,并在学校里更好的开展板鞋竞速运动,吸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地处中原内陆,受传统文化的濡染最深,河南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更差。最重要的原因是受传统中原文化、传统体育教育、现行体育教学三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经常不被学生所重视,笔者从传统文化入手来考察影响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文化障碍。笔者认为在高等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讲授传统儒文化的健身思想时,难以运用实证论的方法讲出令学生信服的内容,在介绍中国传统道家养生文化时又缺少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而传统意识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还控制着大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行为。这种由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碰撞而产生的尴尬必然影响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骆群芳 《考试周刊》2011,(60):142-14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厚实的中华民族文化基础,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连贯性,以致其习俗历经千年而不衰。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意义、价值和对策,主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科学选择项目,加强师资建设和设施建设,建立统一完备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陈勇 《考试周刊》2011,(65):149-150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教师要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弘扬民族文化,拓展体育的教学功能,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本文就如何将民族传统体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得到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可行性,并提出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主要原则,旨在推进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云南省71所普通中学的142名体育教师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现行的高校师资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有效促进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合格的体育教师;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科研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和内涵,结合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在河池学院的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将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以及在校园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对弘扬、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