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于康熙二十二年设立"八旗汉军火器营"。这是八旗组织下首个"火器营",囊括汉军马甲总数的2/3,专习火器,堪称精兵之薮。清朝建立汉军火器营的原因,是为消化、利用藩下兵卒,尤其是在前明接受西法训练,精通火器的孔有德、耿仲明旧属。此外,尚有应付西北边情的原因。清朝入关后,西北边徼长期受卫拉特蒙古威胁,特别是准噶尔崛起,雄踞中亚,令清朝芒刺在背,筹谋应对之策。成立汉军火器营,以谙练火器的精兵抗衡蒙古骑兵,是康熙君臣在武力方面的预备。  相似文献   

2.
蒙古军在13世纪至14世纪的对外战争中,大量使用了火炮和其他武器,首先流传到交战的国家和地区,而后又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蒙古军三次西征,以骑兵快速突击之长,运用先进的攻城火炮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对东西方交往,特别是火器的流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阿拉伯人获得了蒙军使用的火器,仿制成阿拉伯人使用的木质火炮--摩得法.摩得法"出世"之后便以传奇的"身份"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火药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欧洲的火药是由我国传入的。在我国用火药制造火器而用于战争的历史已很长久,最早见于宋初。丘浚说:“太祖时始有火箭、真宗时始有火球之名,然或假木箭以发。”(皇明经世文编卷七四,以下简称文编)当时的火箭是一种把火药装在镞后,先点燃引线,然后借用弦弓的弹力发射出去的武器。这种火箭虽然只是火器原始的幼稚形态,不具有冲锋陷阵的能力,但却给火器开辟了发展的途径。所以有宋一代,相继出现了火球、铁蒺藜、火枪、灰炮、霹雳炮等,并用以交锋对垒。到南宋,已经有火器装备的水军了。据齐东野语卷十八记载:“张二援襄时,各船广置火枪、火炮、炽炭”等  相似文献   

4.
·古代火器· 铁火炮 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类似手榴弹的武器了。它的名字叫铁火炮,外壳是用生铁做的,形状有的像罐子,有的像两个合起来的碗,里面装着火药,外面有一根导火索。战斗时,士兵点燃导火索,将铁火炮扔向敌人,敌人就会被炸得鬼哭狼嚎,抱头逃跑。  相似文献   

5.
火炮是陆军地面部队的一种常见装备。它以无坚不摧的巨大杀伤破坏力而赢得“战争之神”的美誉。没见过炮的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火炮的炮管内应该是亮堂光滑的,而见过炮的人却发现有的火炮炮管内部并不光滑,里面有一圈圈的“线”。为什么要在炮管里面“画线”呢?  相似文献   

6.
正听说别人家3岁的孩子认识几百个汉字,自己5岁的孩子还只能看图,大字不识几个。这时,您会怎样想呢?着急、心慌?要不要赶紧网上买几沓字卡,是不是考虑上个辅导班?丁丁、朵朵是幼儿园中班的好朋友,两个妈妈带着孩子们相约一起乘坐地铁去北京科学中心游玩。坐上地铁后,朵朵很自然地看着地铁屏幕说:"下一站是火器……妈妈,火器什么?"妈妈也很自然地答:"火器营,军营的营。"丁丁则一脸茫然地看着好朋友。丁丁妈坐不住了,她有些焦虑地问朵朵妈:"你们都认识这么多字了呀?我们还从来没教过丁丁认字呢!"朵朵妈解释说,其实她也没有刻意教过朵朵识字,就是有时候在路上遇到什么字就会  相似文献   

7.
徐光启是我国明清之际最早提倡引进红夷大炮以用兵作战的先驱之一,他在红夷大炮的引进、仿制、火器营的编练等方面,虽劳神费思,最终却收效甚微。这看似偶然,实则蕴涵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重华 《初中生》2013,(13):38
火炮是以火药为能源发射弹丸、口径在20毫米以上的身管射击武器。它是军队实施火力突击的基本装备,无论是飞机、舰艇还是战车,正因为加装了各式型号的火炮,才摇身一变成为无坚不摧的战地兵器。火炮自问世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具有不同特  相似文献   

9.
登州文会馆是由登州蒙养学堂发展而来,它从小学到中学进而发展成为大学,在19世纪下半叶的山东乃至整个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会馆的办学特色包括重视宗教教育、强调儒家教育、注重实验教学、采用汉语教学等。作为登州文会馆的创办人,美国传教士狄考文意图通过办学来传播宗教,实行文化和宗教侵略,其主观意图昭然若揭;但在客观上,狄考文创办的登州文会馆通过设置西学课程和提供科学实验的机会启蒙了学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登州位于山东北部,地理位置极其险峻,为历朝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其位置与辽东半岛形成掎角之势,成为巩固京师的重要地域.登州在明朝的的海防建设与此时倭寇的进犯有着直接的关系,倭寇在山东的抢掠行为日趋猖獗,大肆的烧杀抢掠使得明朝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登州的海防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北部边防中,火器的配备和使用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火器的应用使边军战斗力有所提高,守御能力增强,但火器应用并没有改变明王朝北部边防被动的局面。火器配备、管理方面的缺陷,战术利用的不足以及战略决策的失误都影响到火器威力的充分发挥,使火器应用未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为最早使用火药和火器的国家,在传统的知识体系下,火器技术到了明代中前期已臻于完善,中国成为火器种类最多、发展最为完善的国家。明代中后期,伴随着西力(知识、技术)东渐,中西的碰撞和交流增多,明代火器技术面临新的时代问题。在西学的冲击之下,新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融入,重塑了中国传统火器技术的知识谱系,中国火器技术实现了转型。  相似文献   

13.
赤山浦(今石岛湾)是新罗航海贸易家张保皋在唐贸易最重要的联络地和中转站。为保佑其事业的兴旺发达和给生活在当地的新罗人进行佛事活动提供方便,张保皋在赤山村建造了一座法华寺院。赤山村一带是唐代登州地区新罗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他们主要是来这里经商贸易的新罗商人及其家属。勾当新罗所设置在文登县清宁乡。直属登州都督府,但也不能抛开文登县行事。所谓“管文登县清宁乡”,是指管理该乡的新罗人户,到“敕平卢军节度同军将兼登州诸军事押衙张咏勾当文登县界新罗人户”后,勾当新罗所管理的新罗人户便由清宁乡扩展至整个文登县。  相似文献   

14.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1858年中英双方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第十一款提到“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等府城口,嗣后皆准英商亦可任意与无论任何人买卖,船货随时往来。至于听便居住,赁房、买屋,租地起造礼拜堂.医院、坟营等事,并另有取益防损诸节,悉照已通商五口无异”。根据这一规定,牛庄等口岸成为通商口岸,在一般的历史教科书上,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都会提到“牛庄后改为营口”,而对于这一改变的历史过程和发生变化的原因,则大多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5.
唐宋之际,作为中国北方最繁荣的港口,登州港是五代闽国沟通中原的重要途经口岸,为闽王的偏安一隅以及福建沿海交通北方、促进福建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登州港还是闽商通往东北亚的主要中转港口,至少在北宋初期,闽商频繁出入高丽,与登州港有一定关系。同时,登州港的繁荣也离不开与其他港口的贸易往来,它们的关系是相互的。  相似文献   

16.
澳门与明末引进西洋火器技术之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 ,为抵御满洲贵族的军事入侵 ,徐光启等人倡导并主持了引进先进西洋火器技术的运动 ,而澳门作为西方先进火器技术的输出地 ,其地位的特殊性对中国学习西方火器技术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代火器发展停滞是由多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铜铁冶炼和火药制作的工艺水平是火器生产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而思想意识领域的抵制和国家制度层面的禁抑才始终是清朝火器发展最主要并长期存在的障碍。清朝统治者亦视火器为“利器”,重视其军事上的运用,只是禁止民间、来华的属国和外国人制造使用,甚至对携带与火器相关的原材料也予以严禁。火器的使用者主要是八旗军和绿营兵;清朝为反击侵略、打击叛乱、镇压民变等,往往加大火器使用力度。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统治者对汉人拥有火器始终怀有恐惧心理。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清朝火器在200余年间难有求新、改进和发展,长期墨守陈规最终造成清末落后挨打的惨痛局面。  相似文献   

18.
明代火器的应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的趋势是在继承宋元火器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技术,兼容并蓄,力求火器的本土化,使其突出自己的特点。这势必对原有的封建军事制度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要求封建军事制度进行相应的变化。但出于多方面的因素制约,火器在明代的应用虽超前代,但始终没能促成封建军事制度的变革,从而也没能挽回明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9.
八旗汉军——满语称"乌真超哈",即装备火器作战的重装步兵。作为八旗满、蒙、汉三大组成部分中最后完成的拼图,编成于清太宗崇德七年(1642年)的八旗汉军在政治角力与武力运用上对清军入关进而一统天下产生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清初八旗汉军运用火器征战、充任地方文武官员、笼络汉人及连接满汉关系等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蓬莱水城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人教版)彩色插图中有一幅《蓬莱水城》。蓬莱地处山东半岛的最北端,负山面海,与隔海的辽东半岛对峙,构成了渤海湾的咽喉,庙岛群岛迤逦罗列其间,守卫着京津的门户,所以蓬莱历来是军事要塞。由于地理位置的险要,秦皇汉武就多次东巡来到蓬莱。汉代以来蓬莱就被列为军事重镇。到了唐代,设登州,州治在蓬莱,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登州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登州郡守郭志高根据朝廷的命令,开始沿滨海的丹崖山修筑起一座塞城,因为当时水军驾驶的舰船叫刀鱼战棹(形似刀鱼),所以这座寨城称为刀鱼寨。登州水军以刀鱼寨为基地,停泊战船,补充给养,训练水师,出哨巡洋,护卫着登州的外海洋面。当时任登州知州的苏轼曾记述:“自国朝以来,常屯重兵,教习水战,旦暮传烽,以通警急。自景德以后,屯兵常不下四五千人。”可见,刀鱼寨已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