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子的名字在一般的读者中是比较陌生的,但随着新语文试验课本(高中语文第三册)编选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秋>之后,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人,开始热情地关注起海子和海子的诗歌来了,甚至有众多的诗人和读者建议把海子的忌日--3月26日定为"中国诗人节".海子结束了一个诗歌时代,也开启了一个诗歌时代,他成为了一个继屈原之后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又一个象征.本文试图对海子的诗歌精神进行一个大略的梳理和论证,并以此参与关于海子诗歌精神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读《中学语文教学》(2003.5)上滕世群老师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下简称《面》)课堂实录时,我强烈地感受到他身上很浓的诗人气息。我在这时充分领略了一位老师深厚的文学修养,诗化的课堂语言,鲜明的教学个性。而细细品味之后,又产生了一些疑惑。问题一:滕老师介绍海子时,对海子及其诗歌所下的断语是否恰当?比如(1)“对于许多人来说,海子也许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是对于喜爱中国当代诗歌的人来说,海子是一个神话;对于许多人来说,海子也许只是一个写诗的傻瓜,但对于热爱真理的人来说,海子是一位烈士,一位圣徒。如果说舒婷是朦胧诗歌的圣…  相似文献   

3.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中国当代诗坛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死前两个月的作品,很多读者认识海子也大多是从这首诗歌开始的。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展示了各种幸福观,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4.
(一)导入课文师:今天,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学习我所喜欢的诗人海子的名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件展示背景图片:蔚蓝的大海。标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师:对于许多人来说,海子也许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是对于喜爱中国当代诗歌的人来说,海子是一个神话;对于许多人来说,海子也许只是一个写诗的傻瓜,但对于热爱真理的人来说,海子是一位烈士,一位圣徒。如果说舒婷是朦胧诗歌的圣母,那么海子就是第三代诗人的精神之父。而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人,正是中国当代诗歌主体意识觉醒的时期。今天,如果要写当代诗歌史,已经不能无视海子的存在。下…  相似文献   

5.
海子的长诗《太阳七部书》的最直接的诗学渊源当追溯到荷尔德林。在诗学精神的层面上,海子从荷尔德林及其诗歌中得到两点最重要的启示一是诗人要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寻求人间真理;二诗歌应将真理置入其中,为人类创造诗意的栖居。《太阳七部书》所呈现的新的诗学精神和创作形态,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向度,并且昭示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海子诗歌创作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圣经》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论文从三个方面详述《圣经》对海子诗歌的影响:(1)语言的移植和改写;(2)祈使语气和由神秘,漫游,通灵因素构建的浪漫精神;(3)海子诗歌中所体现的为诗歌艺术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7.
海子的诗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海子诗歌的传播,简要从时代因素、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受众的需要角度来分析海子诗歌受到越来越多读者青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作为80年代登上文坛即产生巨大影响的著名诗人,海子以其奇诡独特的意象系统开创了诗歌的新境界。但是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海子所具有强烈异质性的意象并非指向意象本身,而是指向一个内部反复撕扯,反复冲撞的精神世界。本文拟从海子的单篇诗歌《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入手,透过重重意象以窥视海子丰富驳杂的内在世界。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21,(3):29-34
中国神话的元素在海子诗歌中多次出现,这些神话元素背后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海子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借用了一些神话意象,这些意象的精神内核在他的诗中有了新的阐释空间。本文通过梳理海子诗歌中的神话书写现象,寻找它们之间内外的联系,并结合海子自身的生长环境和同时期的诗歌创作现象,去探究神话意象背后代表的是何种精神,从而揭示这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流变,最终来把握中国神话与海子诗歌意象生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由于区别于同时代诗歌和他的死亡成为中国文学转型期的某种象征,海子诗歌和他本身成为了当代文学不能忽略的话题。本文以“在小说时代”为题,不仅指涉现在诗歌身处困境的现实,而且从海子诗歌的阅读感受和社会因素、诗人本性引发的悲剧三方面浅析当代诗歌衰亡的原因,并借此缅怀已逝去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11.
卢山 《文教资料》2012,(32):102-104
海子有大量诗作直接从《圣经》取材,无论在外在形式还是在内在精神上都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基督教文化视角探究海子诗歌文本,解读海子诗歌与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暗合"与"共鸣",旨在为全球化视野下的海子诗歌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器友 《学语文》2002,(5):30-32
本刊曾于第三期发表了两篇介绍海子诗歌的文章,本期安徽大学张器友教授的文章从读者尚未注意到的另一个角度,分析海子诗歌的颓废情怀,以期引导中学生全面理解海子及其诗歌。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坛经历了1986年左右旗帜林立、流派丛生的局面之后,经过几年的破坏和重建的努力,走到今天已经趋于平稳,诗人个体的创作活动也在走向成熟。短短的几年,在大量的诗歌作品中,我们不难找出那些优秀的诗作,嶙峋的石头一样,历史地矗立在中国现代诗坛上。 从一个读者角度,我完全可以说,中国现代诗歌的1989年是从海子开始的。当一大批诗人在幽暗中左冲右突的时候,海子的麦子、马匹和草原使他们如同在沙漠中遇见水,在黑暗中遇见星光一样欣喜。海子的纯粹忧伤的抒情,使许多人找到了诗歌的家园。当然那个时期更多的人还没有触及到海子的核心,没有感觉到海子作为光芒和理想的化身,给中国诗坛带  相似文献   

14.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诠释了他与世人不同的幸福观。他追求的幸福乃是一种世上每一个人皆获得幸福之后的那种幸福,他的这一幸福观,让我们又重新解读了海子。本文对苏教版高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的全新赏析,别样地展示了海子的精神世界,给予了海子又一全新的认识。希望本文能对师生解读海子及此诗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形而下的物质层面,还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痛苦对于海子、对于海子的诗歌都是不可忽视的因子。曾经相对优越的家世,现在贫穷的家境,远远不是海子诗中所表达的感受清贫的温馨,而是海子难以回避又难以割舍的诗歌尴尬,这直接呈现于他的诸多关于母亲、关于贫穷、关于爱情的诗篇之中。爱情理想被贫穷粉碎之后的海子,最终因为诗歌理想的支撑和召唤,从此在诗歌的征途上一路狂奔。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2002,(2)
对于去年已经订阅下半月刊的读者而言,海子已经是一个老朋友了。而对于今年刚刚订阅下半月刊的读者而言,海子还是一张新面孔。那么,请允许海子在此再作一下自我介绍吧。去年第九期下半月刊全新改版以后,杂志隆重推出了海子并这样介绍道“海子系本刊形象代表与发言人。此虚拟人物热爱孩子,热爱生活,有一颗充满充满阳光的心。希望读者和编者一道来丰富海子的形象,让海子像《中国少年报》里的‘知心姐姐’、‘小虎子’、‘小灵通’一样,像《童话大王》里的‘舒克’、‘贝塔’、‘鲁西西’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员。”当时,海子主要是对一些文章作些点评,统一称为“海子点评”。到第十期时,鉴于许多读者对第九期的积极反响,编辑部挑出了一些读者的意见和建议,由海子出面,统一作答,形成了《编读往来》栏目的一个特色小栏目《读者与海子的对话》。在第十期的“对话”中,海子在回答安徽读者吴竹灵关于海子的问题时,对海子的形象进一步描述到:“海子是你,海子是我,是所有热爱孩子、热爱生活、有一颗充满阳光的心的编者、读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员。海子不哗众取宠,不特立独行,不故作姿态。海子是个平常人,与我们生活中的善良、勤劳、正直的人们没有什么两样。”也是从第十期起,编者们接受浙江读者李非的意见,把“海子点评”改为“海子点点”。(因为李非说,“点评”让人觉得不舒服,因为有裁判之意,仿佛一定要有对错,而改为“点点”就好多了。) 这样,《读者与海子的对话》就保留了下来。此外,按辽宁陈海林等读者的建议,《信息速递》栏目作了些改变,在信息后加上了编者的点评,成为另一个新栏目,就叫《海子点点》,从这一期推出。讲了这么多,老读者们一定觉得海子太啰嗦了媸潜浮?还要啰嗦的是,因为2001年第12期发刊较晚,与这一期间隔较短,到发稿时,上一期的反馈还没有收到,对于上一期的意见和建议,只有放到下一期一起发了。仍然用这个“对话”节目的口号作为开头:让我们在这些思想和情感的火花的照耀下,阅读这本能让我们敞开心扉的杂志吧。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应有所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由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开发者和建设者。从滕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来看,可谓实现了这一转变。他将课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是作为一个“活结”,一个能扩散,会生长的“点”,由此扩展到海子其他的诗歌、海子独特而丰富的生活历程和精神世界。打个也许不甚贴切的比喻,执教者凭着自己的爱好和能耐,将一口池塘“挖”成了一个烟波浩淼的湖,然后引导学生领略天光和云影,引导他们在海子的诗歌中穿行,进行精神的游历甚至可以说探险。这种精神游历和探险丰富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海子的诗歌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他“以梦为马”,驰过80年代中国诗歌的疆场,全速冲击诗歌的极限,最后在对“大诗”追寻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力。时值海子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之际,各种纪念海子活动的举办,从侧面印证了他诗歌的价值和持续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正>不时看到诗坛大咖跌入"海子陷阱",不免感慨系之。所谓"海子陷阱",是我在《七剑诗选》前言中提出的概念。当年海子尝试写长诗《太阳·七部书》,结果失败了。当今有什么成功的长诗吗?好像没有。跨文类的不算。很多诗人没搞明白,长诗不等于大诗,包括海子。大诗就是以精短诗行涵盖一种精神、一个时代甚至一部历史,如顾城的《一代人》。对长诗的执迷,可以称为"海子陷阱",译成英文是Haizi’s trap。  相似文献   

20.
海子的诗歌《村庄》让人感受到纯净的、深刻的静谧意境。这种静谧意境,先通过反复使用"静静地"予以初步彰显,之后设置了一只多视角的隐蔽眼睛,进行表现。这只隐蔽眼睛的设置,使读者不知不觉中具备了母亲、儿子、哥哥、读者以及藏身暗中的作者等多重视角、多重身份,于是读者获得一种以静谧、安宁为皈依的多视角村庄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