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诗句.李白独酌举杯邀月,由于月光而成身影,明月、诗人及其影遂成“三人”.为什么月光能使人的身体成影子呢? 原来,光线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体,在它的后面形成完全黑暗的部分,即阴影部分,这就是影子.你可仔细观察.人在  相似文献   

2.
与李白对饮     
很多年了,每每读到李白的诗,眼前总是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月光清幽,山间一位浪漫的诗人吟着诗,舞着剑,举起杯对着月亮一饮而尽,然后在花间颓然醉去。———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有人说,这是忘情之至。有人说,这是逃避现实。有人说,这是借酒浇愁。我想,李白,你是想开了,悟了“道”,对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兄,我才气输你三分,豪情却不逊于你。那么,让我们聊充知己,陪你在此把酒赏月,论剑吟诗,如何?同意了?到底豁达。那么,这第一杯,我敬你。只为你政坛失意而不自悲,求仙不得而不自弃。你对斗鸡媚…  相似文献   

3.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月既不解饮,暂伴月将影,我歌月徘徊,醒时同交欢.永结无情游,独酌无相亲。对影成三人。影徒随我身。行乐须及春。我舞影零乱。醉后各分散。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李白~~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凡夫俗子,有很多小毛病,也常常犯错。但是,我很快乐。我不必“风花雪月”,也不会“吟诗作对”,我年龄还小,更不会“忧国忧民”,但是,我很快乐。明月,是诗人们常吟诵的对象,就连李白、苏轼、王维这种大师级的人物,也不时来几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古今中外的赏月佳对更是不胜枚举,着实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在我眼中,明月只不过是——有路灯时,它百无一用;没有路灯时,它也仅是个照明的工具而已。风,也被文人墨客挂在嘴边。从“大风起兮云飞扬”到“吹面不寒杨柳风”再…  相似文献   

5.
摘一枚明月     
我是追随你的脚印而去的,音符幻化成引路的青鸟,带我穿过大街小巷。然后,我就看到你了。月色如水,你的背影瘦成一幅黑白影像。你身背二胡,黑色的长衫在风中飞扬。你的脚步蹒跚,缓慢却又一步一步透着坚定。我很想扶你一把,就这样默默地伴你走一程。可是我知道,我的手指穿越不了时空。我只能跟随。跟随着音乐的轨迹,一路惊叹而至。是你,将二泉凝成永恒的风景,让那一晚的月光皎洁至今。你的悲伤洒满一地,我小心翼翼,还是触碰到了,躲闪不及,沾染了两袖。你总是将眼泪狠狠地吞下,如同痛饮一杯苦酒,将生活的灾难与愁苦细细品味,然后谱成华章。时光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我知道它绝不回头。音乐却这般神奇,让我今朝依然可以沉醉于那夜的月色中,梦一回……“瞎子阿炳”——如今轻念这个名字,依然有淡淡的苦涩味道。多希望能够摘一枚明月,照亮你的世界,温暖你的旅程。我晚生了这许多年,只能如此谢你,带给世界永世不朽的乐章。(作者单位:汕头市潮阳区棉城文光街道镇一小学)摘一枚明月@马贤玲$汕头市潮阳区棉城文光街道镇一小学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以花好月圆赞颂美满的姻缘和幸福的生活,明朝诗人于谦就在《翁莫恼》一诗中写道:“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古今诗人还写有许多花月相连的名句,像“月钩初上紫薇花”“一庭花影三更月”“暗香浮动月黄昏”……它们都有意无意地道出了明月与鲜花之间的不解之缘。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发现许多花木对月光非常敏感:杜鹃花沐浴在月光下,能开出稠密的花朵;紫茉莉总是在静谧的月光下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而在日出后收敛花容;三色旋花能在月光下发生化学作用,使花瓣产生光泽从而显得鲜艳夺目;南非的花鱼草在满月的…  相似文献   

7.
蒋云洋  曹明菊 《贵州教育》2023,(Z2):34-46+33
<正>唐诗宋词,穿越千年已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呀呀学语的幼童也能背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的李白仰望的那一轮明月,不仅烛照过孔子、屈原、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维、孟浩然、苏轼、李清照、李商隐、陆游、辛弃疾的人生,今天仍将朗朗清辉洒向我们。今月曾经照古人,更为神奇的是,皎洁月光下,当我们吟诵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千年前的诗人们会吟咏着佳句,  相似文献   

8.
一、知人论世,整体感知所谓"知人论世",也就是鉴赏诗歌时,一定要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让我们看一下李白、杜甫的两首写月抒怀的诗。1.李白《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俳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相似文献   

9.
乡愁有时是苦涩的,犹如心底的秋季,是瑟瑟秋风下落叶的悲凉;乡愁是黑夜里的一缕清香,是心泉里的一丝苦寒。——题记离别像一阵风,轻飘飘的,来不及抓住她给我的温存,这犀利的风就已掠过冷冰冰的手,留下许多怀念给我。冲淡了记忆中的长河,轻轻泛起的是爱的涟漪。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幼时的我,曾在母亲的怀里,品味着母爱带来的甘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那个残酷的历史,在我心中深深划上难以愈合的伤口——国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多少次曾在月光下,呼唤你,多少次曾把这份乡愁散入轻轻的风中,总希望这暖风能将…  相似文献   

10.
你只要查阅唐诗,填上诗的题目就知道诗人在干什么了。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朗顾,时时误拂弦。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在干什么》刘长卿《弹琴》李端《听筝》杜甫《望岳》李白《月下独酌》诗…  相似文献   

11.
课文《月光启蒙》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于是作者回忆起童年夏夜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唱歌谣、讲故事的往事——此即《月光启蒙》的内容。不管编者是出于何种考虑如此节选,我想这正是可以巧妙使用的教学资源——先从课文入手,赏意境,品语言,让浓浓的母爱甜甜的诗情注满学生心田。再引入原文,让学生经受流溢着浓浓诗情的“月下启蒙”竟是这般酸涩的情感体验,于是内心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母爱是永远写不完的诗。第一课时一、引题,理解“启蒙”…  相似文献   

12.
朋友     
朋友在哪里?朋友在无垠的大海上。“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个永恒的约定。带着这个约定,只要你拥有大海般的胸襟,面向大海、临风对酌,即使你们“天涯”般遥远,也会成为“比邻”般的朋友。——因为四海之内皆朋友。朋友在皎洁的月光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月辉下的别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月辉下的祝愿。月亮,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寄托着人们的牵挂。同在月光下的人便是朋友。——因为彼此牵挂是朋友。朋友在甘醇的美酒中“。酒逢知己千杯少“”会须一饮三百杯”是饮者的感叹。陌生的人,只要坐下来,面对面…  相似文献   

13.
为爱相约     
多少个梦月光般轻盈,多少次太阳把希望染红,当青春的风拉开又一道亮丽的风景,往事的钟一遍遍敲打荒芜的痛疼,我亲爱的朋友呵,让我轻轻地告诉你:成长是一种带泪的凝重。而我,愿为深爱的你们燃尽诗情中最后一颗火星,写尽多梦的旅  相似文献   

14.
1我仰望着月台前那轮不多见的明月发呆。在魔界中,很少能感受到的皓洁,像极了那个男子的眼神。“绿葵,你可以在月光下许一个愿望。”枫木家的木源低着头说。魔界中有一个亘古以来的传说,只要能看到天际中浮出的满月,便可对月神许一个愿望,而月神将会赐福于她。  相似文献   

15.
月落无痕     
皎月当空,西风卷帘,风簌簌地卷起几片落叶。萧瑟秋风中,落叶如此孤单。我很喜欢这个中冷清。冷得我心如玉壶之冰,晶莹、剔透;清更让我思念清幽,远离纷扰,避开喧嚣。我喜欢用近视的双眼观望明月,让冷冷的月的轮廊多一片暖晕,也让他那亘古未变的缺憾变得模糊,淡化——我认为这是对美好的尊重。更多的时候,我是陶醉于月光的。尤其是深秋的月光。伴着西风,月光在流动。阵阵清风袭来,也就将月光带进我的双眸,清爽而惬意。这时,坐在窗边的我会忍不住悄悄地出去。轻轻地蹲下,然后郑重地伸出双手,举起一簇月光……突然又想起菊花,那位隐居之士一定不…  相似文献   

16.
“满地的月光/无人清扫/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月光却带有荷叶的清香。”很喜欢现代诗人余光中的《满月下》这首小诗。每当夜深人静时,令我孤孤的心溢出浮萍般的寂寞。明月渐盈的夜晚,那高远碧空上的一挂明月,就像一枚未盖完满的邮戳,姗姗地邮递我的云水乡愁。以为多年反覆感受思乡的心,今夜不再牵动,可蓦然与月光相遇,却让我悲愁万分。这一份由心底深处滋生的对故乡特殊的情感,尤其是背井离乡对故土深深的眷恋,让记忆的闸门自动开启,许多童年的故事、情节、画面、镜头,一幕幕呈现在…  相似文献   

17.
心系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飘逸的文字映入眼帘,我的心儿飘忽起来,如风摇细柳枝.醉后弄舞影,已不能再静下来。我索性敞开心儿半掩的门扉,让它飘向远方,寻觅那“诗坛王子”——现代“新月诗人”徐志摩诗作《再别康桥》的空灵妙境……志摩,你在哪里?我们想念你。想念你这弯曾徜徉于康桥侧畔,享受“那时蜜甜的单独”的“新月”。  相似文献   

18.
李白与明月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酷爱明月,明月也给了他不尽的诗情。“明月”,成了李白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在诗人心中,“明月”已经不再只是天上那个月亮,而且成了他高洁品格的象征,一腔至情的寄托。  相似文献   

19.
月亮本为自然之物,但古人对月亮情有独钟,古诗词中写月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绘皎洁柔和之光,表幽雅明艳之美“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皎洁的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干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天底下仿佛只有月光存在。宋代词人张先的“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了柔和月光把隔墙的秋千的影子送过来,让人想到了荡秋千的丽人轻盈翩跹的身影。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一、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二、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