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学巍 《今传媒》2007,(1):42-42
如今,打开电视,就会非常容易地发现很多电视台在播报新闻时,一改往日严肃的面孔,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趣味横生的新闻故事.电视新闻作为现实社会客观真实的反映,趣味和娱乐理应来自于新闻事实本身.然而,目前以审"趣"为模式的电视新闻,忽视新闻的真实性,随意运用各种电视符号,强加各种趣味元素,借以形成新闻的趣味化.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5,(1):19-22
我国老字号企业中,以"字形符号"为表现的视觉要素占有绝对比重。"字形符号"是企业视觉要素的一种主要形态,它不仅具有可读、易记等特点,而且有着很大的文化传承与承载力。老字号正是通过字形符号地应用,使其字号概念日益强化,并由此构建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体系。正是这种文化,凝聚了企业战胜各种困难的核心力量,形成了企业不断迈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源于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学,"宗旨在于揭示人类文化符号本质。在文化符号学观照下,人类整个文化系统是其符号功能活动的结果。人类在语言活动中对世界的把握实际是修辞性把握,修辞力量是语言符号内在运动的表征,人对世界的把握的过程也就是"修辞构型"过程。在文化符号学观照下,人是符号的动物也从而走向了人是修辞的动物。  相似文献   

4.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本文认为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 :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 ,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 ,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 ,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 ,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 ,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 ,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 ,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 ,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 ,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 ,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 ,但未必在质量上 )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  相似文献   

5.
传播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中符号的演变。随着信息沟壑逐渐消弭,跨越了文化、国家、民族的信息传播量渐渐增长。在我们消费符号的生态环境中,外来符号与旧有符号的冲突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消费世界中的符号趋同化现象愈发突出。在此背景之下,笔者试图通过提出"符号生态位"这一概念(参考生物学中的"生态位"概念而提出)来描述符号消费的趋同化现象与该现象之成因。  相似文献   

6.
再论出版物两个效益与文化品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文化品位?我们首先得清楚何谓文化?《周易》云: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论述文化的语句,在此时中国人的观念中所谓文化的含义实际上就是去了解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以教育感化为手段去治理天下。《现代汉  相似文献   

7.
陆朦朦 《编辑之友》2021,(11):39-43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着人类交往实践的广度与深度,跨文化传播同样面临着新情境,尤其在视频化、图像化内容成为人类日常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媒介形态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视觉化转向趋势明显.正确认识视觉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并以此提升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实际效果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首先指出视觉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出版合作优秀案例,总结并归纳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视觉化创新路径,旨在提高出版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介质在异域文化中自我衍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9,(7):48-55
"场景符号化"是融媒体时代审美体验的主流范式,网络游戏代表着当下人类对融媒体场景符号的阅读惯习和审美认知。个体通感直觉与肉体的深度介入,借由融媒体媒介的技术联结和情境助力,加速了"符号—场景"合二为一的审美体验格局建构,并演绎出"感兴"、"情象"、"意境"等现实表征。但在情感造形中的理性消解和感性至上,必然引起融媒体文化审美的意义转换,这也许正是网络游戏审美体验格局对虚拟文化生态的现实审视。  相似文献   

9.
正中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中原又称中州,即河南省。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中原。中原文化主要包括"根"文化、"中"文化、"农"文化及"商"文化等。影像是继文字、印刷之后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工具之一,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文化传播符号。当前,网络为影像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影像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时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判断。因此,利用影像来传播中原文化,以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0.
刘梦莹 《今传媒》2020,29(3):57-59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传播,都离不开"符号学"这个介质。人类历史本质上就是一个符号系统演化的历史,每一种实用物或者有实用目的的行为都有可能携带意义而成为符号的载体。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符号--这个与我们日常生活契合紧密且承载着诸多价值和意义的载体被更加广泛地使用和传播。文化和商业的传播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1.
王月 《东南传播》2012,(8):120-122
当代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及主要分众为精英文化阶层,该类作品体现出精英文化的基本课题、教化姿态和意识形态,但却也融合着当代视觉媒介表达中的"世俗化"拼贴化"等特征,折射出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间矛盾与交融的符号权力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是人类借助符号进行思想交流、文化传播的中介环节.在信息全球化的语境中,翻译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的职业.翻译的本质见于符号转化,即信号编码和解码,它反映了人的符号存在.语言翻译的本体特征在于跨文化传播,这是由语言和文化的内在关系决定的.翻译具有文化和传播的双重性.文学翻译是翻译的重要内容,经历着欣赏和再创作两次审美体验,其过程包含着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情感化、人物性格再造、形式美重建等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史专家冯天瑜先个指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冯天输等《中华文化史》卜册,I: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6页)是语说明了何谓“文化”和文化对“人自身心智的塑造”的作用。旅游文化作为文化之一种,我们认为它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旅游客体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属性,称自然景观旅游文化。如长江三峡之险峻、桂林漓江之柔媚、北京故宫之宏丽等等。正…  相似文献   

14.
"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是传播学中一块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丰富的人类传播符号系统中,以语言符号系统为分界点,有区别地研究各种人类传播现象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符号系统在人类传播中可能带来的不同效果,同时也对我们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提供具体而详细的理论支撑。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中国"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研究中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电影中呈现的青年的分析,本文认为"青春"和"青年"的概念是浸透着各种文化政治的且被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解读的话语。以《青春之歌》和《世界》为主要分析文本,笔者梳理了社会主义革命青年向新时期青年的电影呈现的变化。笔者认为电影文本中所呈现的"青春"已经超越了"年轻人"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而成为现代中国文化政治的最主要的一个隐喻。而这种文化政治,同样建构了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主导的"现代性"的认知。最后,本文将指出"青年"作为一个抽象的且理想化的符号对中国文化政治和中国现代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取皮尔斯(C.S.Peirce)的"符号三分法"对社交网络中的符号构成进行分析,发现社交媒体中普遍存在皮尔斯意义上的指示、像似与规约3种符号类型,并且各种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指示符号确立网络空间中的身份秩序,并且规训网络意义生产方式;像似符号使得人际交流得以直观再现,从而促进社交网络空间情感表达;规约符号则使得网络表意准确有效,有效地培育网络亚文化的生成。特别是,三种符号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社交媒体在结构、文化、意义等多个维度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7.
庞爱忠 《新闻窗》2014,(4):47-48
赵毅衡教授在新著《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提出:“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符号泛滥’。具体表现为各种符号—物功能变动,现在都剧烈地朝符号方向倾斜”随后,他又提出:“当代社会的符号泛滥,已造成一个迫在眉睫的危机……如果找不到缓解这些矛盾的办法,我们面临的将是符号危机越演越烈,到一定时刻,将威胁到人类文化本身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浓缩、文化的积淀,是"对人类影响最为直观、最具感染力的文化符号"1,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我国拥有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长期以来都是"行政主导"为主,公众参与意识弱,参与度低。当前最迫切的就是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文化保护的主体——公众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使文化遗产知识和价值观尽快融入社会。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对西安而言,就是要  相似文献   

19.
数字媒体在构造愈加完整化、多元化且结构化的数字记忆的同时,却也逐渐忽略了文本世界中潜在的人类情感、审美趣味和符号价值。档案艺术主张从真实的历史中构建可用于人类解读的记忆,以社交游戏Second Life为例,从观感、文本和记忆出发,分析档案艺术的主要特征。通过案例分析,得到如下启示:一是利用复制技术,认可记忆无序所固有的历史价值;二是利用符号价值,建立基于情感联系的文本世界;三是协调技术与艺术、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数字媒体与档案艺术之间的关系,挖掘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记忆机构可以参与的构造知识分子话语权、激发公众情感等其他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商业电影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视觉画面"景观化"与叙事缺失、电影创作"同质化"与审美趣味缺失等一系列文化悖逆问题,这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彰显、大众消费文化的盛行,以及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冲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