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旨在大历史的语境下,从历史巨变、文体自身嬗变、个人审美趋向、政治谋略等几大方面详细分析曹丕"诗赋欲丽"理论的提出原因,对其"诗赋欲丽"理论的背景原因提出新的质疑.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从文学创作角度看,曹丕“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而主张“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或如近代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诗赋欲丽”是“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  相似文献   

4.
张晟 《文教资料》2012,(16):1-2
曹丕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曹丕赋予了"诗"、"赋"独立的文学意义与抒情体式。在艺术上,曹丕提出诗赋欲求至"丽"的文学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曹丕文学批评中对于纯文学的审美追求,将对文体的评价与规定性上升到了审美层面。但曹丕"诗赋欲丽"的文学批评主张有其局限性,与此同时,从整个文学批评史的宏观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又有一定的源流性影响,我们需要在多维度中对其进行全面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5.
“诗赋欲丽”与文学观念认知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赋欲丽”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一个对于后世文学发展进程具有积极而且重要影响的意见。这一意见给其后的理论继承人最大的启发,更多体现在人们对于文学观念认知的心理转向方面。它消解了文人游移与文道冲突中的心理障碍或者说是心理上的疑虑,迎合甚或说是感发了文学家对于词藻美的兴趣。重视词藻成为了诗文创作的一个正当的理由,而不必担心遭到过多的思想攻击。“诗赋欲丽”含蕴的文学作品的声情美、节奏美的主张,同样也触动感发了文学创作对于声律的追求。骈文的兴起,诗歌声律的追求和理论探讨,不能说没有曹丕“诗赋欲丽”说暗藏其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专论,在这篇专论里他提出了“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文体偏备”等一系列重要命题。曹丕文论的形成与当时的名理学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的联系,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对曹丕文论的体系构架、思想气韵就很难有一个明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曹丕的诗歌很好地继承了乐府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同时又有所革新和发展,即完成纯粹之七言诗体、变叙事为主为抒情为主、诗风清丽哀怨。此外,曹丕对文学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和"文学价值论"。  相似文献   

8.
对曹丕《典论·论文》的评价,鲁迅先生在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丕著有《典论》,现已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由此可见,鲁迅虽然是在论述《典论·论文》时,用了“文学的自觉”这样一个概念,但在他  相似文献   

9.
《文体流变说》序于非中国古代关于文章体裁分类的研究,早在魏晋时代,就已经有专书问世了。魏文帝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指出:盖奏议宜雅,书论文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说明“文非一体”,而每一种体裁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但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重点...  相似文献   

10.
"诗缘情"与"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对重要的范畴,魏晋之前文论家评论诗歌以"诗言志"为主,在"文学自觉时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提出了"诗缘情"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把诗歌的"美"回归到了文学本身,从曹丕的"诗赋欲丽"与"文以气为主",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发展至革新派萧纲的支持和复古派裴子野的误解,最终在诗论集大成者刘勰这里把"诗缘情"与"诗言志"得到了合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刘勰将"清丽"的理想审美风格广泛施用于《文心雕龙》的杂文学批评体系中."清"上承先秦儒道哲学与魏晋人物品藻,涉及作品内容与形式多方面的要求;《文心雕龙》中"丽"主要用于对文辞体貌的形容.以"清"限制并充实"丽",是在"宗经"的终极标准下对作品形式美的提升.刘勰继承古典尚清观念,理性扬弃了齐梁文风, "清丽"体现出宗经传统与通变原则的圆融结合.  相似文献   

12.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云:"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意即:"一切文体都有其共同性,但不同文体又有其特殊性,那么奏议类文体应该雅  相似文献   

13.
四、挚虞的辞赋编辑理论与实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动乱的年代。兵连祸结、动乱频仍的社会局面,对于知识分子的精神压制和政治迫害,使得佛教乘机而起,玄学勃然而兴。经学的樊篱被打破了,人的自我意识空前觉醒,文学的自觉意识也随之萌动与发展。具体到《楚辞》的编辑与研究,也出现了某些异于前代的特点。这里重点谈挚虞的《文章流别集》和《文章流别论》,对其他学者及著作也有所涉及。魏晋时期,曹丕、皇甫谧、挚虞、郭璞等人都对《楚辞》进行过评论探讨。曹丕首先冲破儒家诗教,倡"诗赋欲丽"之说,以"丽"论辞赋,注重《楚辞》的文学因素,显示出文学意识的初步觉醒。皇甫谧论辞赋,  相似文献   

14.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道出了文章的体式特点与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15.
当前,语文教学不仅表现在对语言现象的讨论越来越丰富,有’一个从少到多的发展态势,对新语文现象的讨论愈益具体细致,而且表现在对语言趣尚、本质的认识、把握和理解愈来愈深入了,文学观念的理论色彩浓郁了,理论水平提高了,更接近人文的本质了。困此,“诗赋欲丽”成为今天很多语文批评者的理论依据,我们要准确理解“诗赋欲丽”的内涵,首先必须对“丽”涵义的演变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16.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学作为“不朽之盛事”,具有扬名的功能,并主张以“诗赋欲丽”为途径来形成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从而取得文学实绩,达到扬名之目的。这既是他对文学特征的新认识,对文学功能、价值的新认识,也是对创作主体价值的新认识。他的主张与实践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言志""缘情""绮靡"与魏晋诗歌特性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晋诗歌创作逐渐走向繁盛,并成为独立文学门类,因此在文论中出现对诗歌创作需凸显其特性的自觉.从"诗赋欲丽"到"缘情"绮靡",显示了对诗歌审美特性认识逐渐走向深刻,并渐渐冲破从先秦至汉代"诗言志"的社会道德伦理要求和"礼"的规范,从而在中国古典诗论史上产生了强调为政教服务和强调自由抒发情感并行的两种诗学主张,对后世影响甚深."缘情"、"绮摩"对诗歌的要求显现出在魏晋时期文人们对诗歌审美特性的自觉提倡.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说:“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以曹丕做的诗赋很好,更因他以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最早进行文体研究的,当属三国时期的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首次对文章体裁加以分类区别,标示出各体的风格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泳尚实,诗赋欲丽。”这段论述虽然简短,但它实开了我国古代文体研究的先河。有人认为,曹丕对文体特征的标示并不完全恰当,而他所提出的“四科”也并不是当时所有文体的肿列,似带有举例说明的性质,这说明辨论文体并不是《论文》篇的宗旨。①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能掩没曹丕在文体研究上占有的开风气之先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体…  相似文献   

20.
曹魏鉴于汉末浮华弊病,政权运行推行"尚实"之风,如《求贤令》一类政令及以"浮艳"处死孔融等;又有专门的"文质之辨",正方、反方都"尚实","尚实"上升到"道"的层次。在如此政风的笼罩下,曹丕提出作家评论"尚实"的途径,在于同文体之间的比较,于是有"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体论的提出;又有桓范《世要论》中三篇文体论提倡"尚实",《赞象》篇称"实有勋绩"方可配得上画像有赞,《铭诔》篇批评"势重者称美,财富者文丽"之类铭诔,《序作》篇批评"浮辞谈说"、"泛溢之言"之类的著作书论。朝代政风对文体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此即刘勰所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体学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