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所面对的新主题。从关学的角度看,和谐便是一种美;从物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对称和平衡;从哲学角度看,这便是辩证的统一;从政治和管理的角度看,这便是一种公正和稳定,所反映的是社会组织的控制和发展的良性循环。本文试从“和谐”的历史认识与现实价值目标作一思考。  相似文献   

2.
近代汉语中的"我把你这(个)NP!"句式从结构角度看,是一种特殊的"把"字句,省略了谓语成分;从语气角度看,它是一种感叹句,通常用于詈骂,感情色彩突出,仅限于在口语中的特殊场合出现.从整体上讲,它是一个语义自足的句式,不表示省略,强调责骂的对象;该句式不仅具有"把"字句和感叹句的语用特点,还具有其自身特殊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但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可以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天人合一"文明、"天人相分"文明、"天人和谐"文明,"天人和谐"文明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既是一种文明形态又是一种基本的文明结构.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教育,这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亚里士多德基于实践哲学,从三个角度论述了教育是一种"实践":从目的论的角度看,教育追求善的活动;从辨析的角度看,教育是以自身为目的的活动;从功能论的角度看,教育是使灵魂的理性功能充分发挥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他者"黑人——奥尼尔笔下黑人形象的文化与心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奥尼尔剧本中的黑人形象,在种族歧视的影响下,既无法认同本民族文化,也不被白人文化所接受,成为两种文化的"他者",这种两难处境使黑人遭受着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的惨痛.这种悲剧产生的原因,从文化角度看在于黑人文化的无根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则在于个体人格中的"本我"被过分压抑,民族集体无意识得不到重视.黑人应该站在本民族文化立场上确认个体的归属问题,在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的同时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点.这不仅是奥尼尔时代应该考虑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具有普遍文化和哲学意义的当代社会命题.  相似文献   

6.
"骚"与"赋"的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从一般的意义上说,"骚"当合于赋;而严格说来,"骚"自与一般的赋有所不同.吴子良只知屈原作品可以入赋,而不知<楚辞>本身之特异处.从目录学的角度看,仅一部<楚辞>而得自为一类;从文体学的角度看,所谓"骚"者域不出<楚辞>.就今存文献考察,南朝别"骚"于赋的现象盖仅出现在宋时孔逭与梁代昭明太子分别所编之总集及传为[唐]张绩所补[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内;<文心雕龙>至多是准别"骚"于赋.显然,南朝人更多的还是将"骚"纳入赋中的.  相似文献   

7.
"阿Q"的读音,目前常见的工具书中一直将其标注为"AQiū"和"Akiū"两种读法.从语音规范化的角度看,"阿Q"作为一个表义单一的专有人物名称,让表示同一意义的两种不同的读音并存于一身,这跟专有名词语音规范化的惯常原则要求是不相称的.从"阿Q"这个人物名称产生的时代背景、构词理据及"Q"字母的读音走势、普通话语音规范的基本准则等角度看,"阿Q"的规范读音应选择"Akiū"音为宜.  相似文献   

8.
邵春雷 《文教资料》2008,(23):132-133
"和谐"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默契和理解,是一种在心灵的原野上为追求知识所产生的共鸣.教育如果没有这种"和谐"的内涵底蕴,教育就不可能成为理想的教育,要实现这种和谐的教育,教师的语言美是桥梁,而教师的"语言伤害"则是实现这种和谐的绊脚石.本文就怎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和谐校园"的理念什么是和谐校园?从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就教育系统来说,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  相似文献   

10.
"拼客"文化是网络时代催生的新兴文化现象.近来,"拼客"一词在大学生中流行甚广,"拼学习"、"拼生活"、"拼爱心"渐成时尚.大学生"拼客"所倡导的"拼客"文化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现代阐释;校园"拼客"们正用绿色消费方式推动着校园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拼"出来的和谐氛围中,"拼客"们的社会交往更加充分,为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空间.一个更加和谐的校园正被大学生们"拼"出来,这是一种正在流行的校园时尚,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1.
程颢在《识仁篇》中提出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可以从三个向度来理解:从仁之体的角度看,人与天地万物同禀一理、一气而生,因而能在"身—心"一体的基础上识自身痛痒并将此知痛知痒的心推扩出去;从仁之用的角度看,一体之心感通无碍,人便自然而然的对此"大身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博施济众,立人达人;从仁之乐的角度看,仁者与万物一体无碍,人便能从这一体和谐中感受到心体的和乐安宁。这三个向度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人我关系、人物关系紧张的今天,程颢"与物同体"的思想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思考着,做一名"和谐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景新 《师道》2007,(12):34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地发展;要求学校在各门课程之间、  相似文献   

13.
"砧"是中国古代一种简单的捣衣工具,由捣衣活动而兴起的捣衣诗基本上都是思妇诗,二者表现为二位一体的关系,形成"捣衣-思妇"诗."砧"是这种"捣衣--思妇"诗中的主体意象,从文本接受角度看,这一意象既有文化价值又有文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丑的逻辑裂变与历史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中西美学和艺术的发展历程,对丑这一美学范畴进行了横向的逻辑解剖和纵向的历史考察,认为:美是和谐,丑是不和谐与反和谐;从逻辑的角度看,丑从量上可以裂变为偏于形式的丑和偏于内容的丑,从质上可以裂变为滑稽、崇高(广义的丑)和现代丑、荒诞(狭义的丑);从历史的角度看,丑经历了古典滑槽、近代崇高、现代丑和荒诞三大发展阶段,并终将导向更高层次的综合与和谐。  相似文献   

15.
<正>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从诠释学的角度看,文本的意义并非静止不动的东西,它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而得到呈现。阅读作为一种境遇,它具有情境的规定性,每个读者都是用一种先在的思想和情感去感知与理解所面对的文本。伽达默尔说,诠释者是"必然带着已有的先见进入文本",这就意味着文本意义必  相似文献   

16.
论英国新教育运动智育观及其民族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固新教育运动更加重视智育,提出并且实验了一种新的智育观,本从三个层面系统阐释了新智育观的具体内容,并且揭示基所蕴涵的化,即从空间角度看,知识、生活、人诸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的和谐性;从时间角度看,继承性和创新性取得了历史的统一,是英国化传统具体而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3月21日晴 有一种美,它能让人身心愉悦,它便是和谐;有一种美,它能让人和睦相处,它便是和谐;有一种美,它能让这个世界充满和平,它便是和谐。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掌握技术"一直是我国高职专业课程的目标.但是"掌握技术"建立在不全面技术观的基础上,因此将其确认为我国高职专业课程的目标是不合理的.从技术哲学的角度看,技术是"形而下"和"形而上"相统一的文化.基于这一认识,高职专业课程目标应实现从"掌握技术"向"理解技术"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南朝莒人刘勰所著<文心雕龙>的思想源头是<周易>哲学从"三才之道"到文学本体论,从"变易不易"到文学通变论,从"易尚中和"到艺术和谐论,从"现物取象、立象尽意、尚象制器"到创作认识论,形成易学与文学合流的"龙学"活水,说明刘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而且是一位善于推理、辨析的哲学家和易学家.  相似文献   

20.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事物的展现,其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传播。中国朝鲜族"僧舞"便是佛教文化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朝鲜族"僧舞"是从朝鲜半岛传入,而朝鲜半岛的"僧舞"便是佛教文化的产物。因舞蹈与佛教文化的理念、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密不可分,文章通过阐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理念区别进而阐述"僧舞"是吸收了大乘佛教里飞升极乐世界的思想。从而体现出"僧舞"的艺术生机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所产生的民族性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