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从题材承衍上分析,贺铸“以诗为词”的题类少,“以词为词”的题类多。其词多数延续晚唐五代、北宋初中时期婉约词题类,为本色“儿女词”,少数继承苏轼“以诗为词”题类,其中多为婉约“女儿词”,个别边塞战争词则继承苏轼豪放词的破体写法,为非本色的“英雄词”。在手法承衍上,贺铸多数词明显运用了“以诗为词”的手法,以学问入词,化用诗句入词,以兴寄入词,继承并深化、软化了苏黄等前辈词人“以诗为词”的手法,将词朝着精密深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苏轼以其风貌崭新的婉约词对传统婉约词风进行了大胆的析。他变传统婉约词的“以俗为美”为“以雅为美”,淡化、内化了以艳为美的婉约词风;他以诗为词,使词由类型化到个性化,给传统婉约词注入了活力和生产。苏词既继承了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又对其进行刷新,从而挽救了婉约词每况愈下的词风。  相似文献   

3.
刘佳丽 《文教资料》2013,(31):52-54
南宋词坛在逐渐接受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之后,开始寻求改变词风的道路。北宋婉约轻柔、含蓄蕴藉的风格在风雨飘摇、国事微茫的南宋王朝必然被主流词坛所摒弃。陆游以作诗之余的闲暇时光写词,却无意暗合了此际词风思变的契机,成为南宋词坛“以诗为词”的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4.
词学史上对苏轼词的定位,主要有“豪放词”“以诗为词”“东坡范式”三种重要说法。“豪放词”从风格论出发,并不能完全涵盖苏轼词的全部艺术特质;“以诗为词”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亦非苏轼所独有;唯有作为传统“体派论”的现代发展的“东坡范式”,最适宜作为苏轼词之词史定位的总结性词汇。同时,既然“豪放词”一语已不足以概括苏轼的词史定位,那么“婉约”“豪放”二分法也自然应被扬弃,而打破这一“二分法”,并不意味着否定“二分法”这一极具简洁性的思维方式,寻找更具学理性、更符合唐宋词实际的“新二分法”取而代之,才是真正的破旧立新之道。  相似文献   

5.
韩彬 《考试周刊》2011,(24):30-31
苏轼的词向来以豪放著称,而其婉约词作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本文就苏轼婉约词作所表现的淡雅真挚的情感和所创造的"以雅为美"的意境来探讨苏轼婉约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词在初级阶段和民间阶段 ,题材广泛。晚唐五代的“花间派”,把词带进了“艳科”的窄胡同里。宋人视《花间集》为词的鼻祖 ,作词多以“花间”为宗 ,论词多以“花间”为准。北宋苏轼 ,把诗文革新运动精神带到词里 ,还之以本色。南宋辛弃疾继之把苏轼建立起来的词风推到高峰。明清人受宋词和词论的影响 ,视婉约词为“正宗”,豪放词为“别格”。笔者认为婉约词有许多质量高的佳作 ,豪放词亦不乏思想性、艺术性皆高的优秀篇章 ,婉约和豪放是词的两种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这一主张有些违背作词的基本原则。从苏轼的作品看,其创作实践并未坚守其理论,有些地方甚至违背了“以诗为词”的主张。从苏轼的主张看,他主张词、诗共源,词只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巳。这将会使诗词出现合流的现象。苏轼“以诗为词”,不仅以诗的题材内容入词,还以诗的创作形式、创作方地广泛入词,这样就使苏轼许多词作常与其诗混淆难分。苏轼把“诗序”入词,结果使他的原有词牌往往被人遗志,反而经常取其词序和中词句当作新词牌名,这并非对词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苏轼“以诗为词”为中心,阐明词并没有特殊不变的“本色”,因而北宋以来的本色论者反对苏轼“以诗为词”,谓苏词“非本色”的论调是错误的。本色论者没有看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与实质,从而不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功绩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论苏轼对婉约词的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词创作上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开创了豪放一派,更重要的是为传统婉约词的雅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以诗为词,自觉地改革婉约词风,把婉约词从"艳科"的狭窄路径中解脱出来,发展成为士大夫之词。他在词创作中积极引入多变的抒情风格,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境界与品位,最终完成了对婉约词的雅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苏轼“以诗为词”为中心,阐明词并没有特殊不变的“本色”,因而北宋以来的本色论者反对苏轼“以诗为词”,谓苏词“非本色”的论调是错误的。本色论者没有看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与实质,从而不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功绩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以往在“以诗为词”的探讨中虽然涉及到了苏词和唐诗的关系,但局限于其豪放词与盛唐诗的联系,关未就此展开苏词与唐诗关系的全面考察。苏轼词和唐诗的关系可以由中晚唐诗追寻到盛唐诗。就其与中晚唐诗的关系而言,集中在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能提供字面采择,更因其寄托了身世之感;就其与盛唐诗的联系而言,集中在李、杜诗歌,其中李白的读对苏轼豪放影响很大,杜甫的诗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苏轼婉约词。此外,苏词还以唐诗为中介接受了陶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本文重在赏析“咏物最工”的《水龙吟》,通过对杨花的描摹传达思妇的怀人以及自我情感的贯注,他变传统婉约词的“以俗为美”“以艳为美”为“以雅为美”,淡化、内化了婉约的脂粉香味,他以诗为词,使词“以律就意”,由类型化到情感化、个性化,给传统婉约词注入了活力和生气。  相似文献   

13.
苏轼以豪放为主,以婉约为辅,锻造了一代词宗。苏词既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又拓展了深广的创作领域,还“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将豪放与婉约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本从“正变”、“豪放”、“婉约”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对苏词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肯定了苏词是词史上的别格,剖析了了有关“豪放派”争论形成的原因,并给出了苏轼的“婉约词”创作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五代时期,前后蜀词坛创作兴盛,词人们效法温庭筠,其审美理想趋于一致,从而产生了中国词史上第一个文学流派——花间派,形成了代表前后蜀词风的“花间范式”,对后世词的创作影响深远。既使“词为艳科”、“以婉约为宗”、“诗庄词媚”的词学传统由此确立,导致“本色当行”的婉约词成为千年词坛的主流;同时经过前后蜀词人对多种题材及风格的大胆探索和尝试,也有效开启了千年词坛风格流派多样化的端倪。  相似文献   

16.
世论苏词,多谓其气势豪迈奔放,题材广阔,文笔工巧隽永,开豪放之先河,对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在婉约词方面的成就.实际上,纵观苏轼全部词作,苏轼所作的婉约词不仅数量上超过他的豪放词,在质量上也颇有交口称誉的佳作.苏轼创作的婉约词,既吸取了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更打破了传统婉约词香软靡艳传统的束缚,有其思想内容的革新,挽救了婉约词每况愈下的情势.以婉约词传统的爱情题材为例,苏轼的爱情词,同晚唐五代以来"花间词"轻浮地写男欢女悦、幽会密约很不一样,他不是单纯停留在男女爱情相思的描写上,而是常常有所兴寄.苏轼写的一些表面上看来类似温柳的婉约词,也并非止于吟风弄月,而往往富有深意,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7.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8.
苏轼婉约词的艺术成就和对词史发展的贡献丝毫也不亚于他的豪放词。这些婉约词审美境界高雅脱俗、清丽舒徐,意境空灵蕴藉,抒情直接简洁,寄予深厚的情感和人生哲思,一改以往婉约词风,以“雅”为美,使得婉约词的创作走入了一个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孙华娟 《天中学刊》2003,18(4):60-65
20世纪关于苏轼词的论争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苏轼词是否协律,其中又涉及到苏轼是不知律还是故意打破音律的束缚,以及“律”究竟指什么;二是何谓“以诗为词”,研究者分别从音律、内容、风格和语言方面解释其内涵,“以诗为词”的意义也是探讨的重点;三是苏轼词的主导风格是什么以及这种风格在词史上的地位与产生的影响;四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题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以诗为词”可以说是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的,但它并非始于苏轼。从北宋初到苏轼,“以诗为词”创作倾向经历了它的酝酿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这个发展轨迹当中,有潘阆、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等一批各具特点的词人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或创作理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为苏轼对其的成熟作了先期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