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媒介的市场化发展和技术普及,导致了传媒在公共领域中的功能发生转型,使得整体上中国媒介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异化的媒介知识分子形象。其中,电视知识分子即是近年来被批判的主要群体之一。电视知识分子通常与电视媒体结成"共谋"关系,因此缺乏就公共议题独立发声的诚意和普世情怀。结合中国目前的传媒体制及政策,电视谈话节目借助自身的独特优势已经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文章旨在通过对凤凰卫视已开播十余年的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进行案例研究,从电视知识分子和媒体各自的角度探讨如何重建电视知识分子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电视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敏 《当代传播》2007,(2):39-40
中国电视文化的"后现代"现象,在大众文化的文化民主、影像世界与政治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等诸方面突出地体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也加速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进程,现代性的文化追求被通俗文化的欲望、享乐和快感政治所替代,出现了经典文化、高雅文化和重大题材的文化困境.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具有密切关系,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和嬗变使后现代文化现象凸显,并在诸多方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13):21-26
"文学民族化"、"文艺民族化"、"电影民族化"多年来成为学界讨论热点话题,其基本根源在于"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冲突、对立而引发的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危机意识。以文学与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绘画、摄影、舞蹈等传统文艺形式为母体的中国电视文艺节目,伴随"文艺全球化"风潮中对中国传统文艺形式的影响,呈现出民族性的衰减和弱化民族文化的倾向。但是迄今为止,学界对于"电视文艺民族化"论题研究较少,本文从提出"中国电视文艺民族化"的原因、"电视文艺民族化"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实现"电视文艺的民族化"的路径与方法,对当前"电视文艺的民族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13):61-65
"标出性"原是语言学术语,在文化符号学中是研究文化现象的重要工具。本文以"标出性"理论为基础,从"正项、中项、异项"间的互动关系考察了中美两国间公共新闻的媒介生态环境。公共新闻在美国媒介环境中处于异项而被标出,在中国媒介环境中处于中项、"两头受压"的位置,需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新闻道路。  相似文献   

5.
梅明丽 《当代传播》2012,(3):102-105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在传媒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无序竞争现象。价值迷失、差异消失等现象的存在使我们意识到传媒内容的价值体系必须重构,通过实现公共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原创价值与创新机制的完善,改变低俗化、同质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正>李跃森电视艺术论集《思辨的激情》《抽象的凝视》是两部厚重的大书,作为“建立科学的电视艺术评价体系”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受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资助出版,是作者近四十年来追踪中国电视文艺思潮、分析中国电视文艺现象、评述中国电视文艺创作、探讨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的论文之集成。  相似文献   

7.
开拓性的理论探索——评《中国电视文艺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10月,“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电视文艺学》一书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系统地从电视文艺发展历程、电视文艺的审美特征和电视文艺节目形态三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论证,侧重研究了电视文艺现象、节目形态、策划、创作、制作、传播、接受过程的艺术规律和创作特性。主编张凤铸教授是我国从事影视艺术理论研究的资深学者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博士生导师,其他参与编撰的学者教授也有着丰富的从事电视文艺教学和实践经验。正因为如此,该书作为具有规范性的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电视媒介事件已成为生活中一种重要且常见的"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选取三个实际案例,即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和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的直播视频,利用电视媒介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来具体分析,探讨出不同类型的电视媒介事件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信仰共享以及整合维系民族自豪等方面的重要仪式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浅析媒介事件的仪式直播如何建构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9.
融媒体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大量网络视听节目反向输出到电视播放平台的现象愈发凸显。这既是因为网络视听节目在制作水准上的提升,使电视成为更为适合播放的媒介,也是因为今天的家庭也更需要电视作为建构交往关系的媒介。无论是电视图像所提供的意义,还是电视在客厅营造的审美气氛,在公共话题和审美的共同领会沟通中,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增进感情、拉近距离。基于融媒体时代的家庭对于电视的诉求,融媒体内容生产者需要在视听呈现和家庭公共题材、意义、审美层面进行相应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背景和媒介功能看电视谈话节目的现实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的主流、精英、大众三种文化相互整合的态式;以及对电视谈话节目运作的影响,并分析了由此构成的现实困境:在三种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下,电视谈话节目倾向于调和、缓和矛盾,形成了一种"夹缝里求生存"的状态;由于缺乏真正意义的沟通,观众对主持人的依赖性导致了节目的模式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当代中国语境出发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兴起的历史分析做了再思考。论文分析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构成中的历史现象,媒介与私人性的关系是理解公共领域之可能的重要路径。这体现在:媒介是私人从私人领域中进入公共交往的重要平台和纽带,在国家一社会相分离和独立的体制下,独立的私人能够在这一平台上,通过自由、公开、平等的理性讨论获得自身主体性,从而形成公众、公共舆论也即公共领域。论文就此指出,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以此视角理解并实践"公共领域之可能"的问题,将为媒介与民主、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革提供更深刻的洞察。  相似文献   

12.
崔鹏娟 《今传媒》2010,(11):72-73
电视媒介与奥运会的结合是奥运跨文化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电视媒介利用自身优势,在奥运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取得了话语权,而奥运电视转播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电视媒介话语权的执行过程。本文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例,结合"议程设置"等传播学理论来对电视媒介的话语权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议程设置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媒介议程设置是指精英媒介作用于普通媒介的重要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较为优秀的电视节目都有照搬照抄国际精英媒体之嫌。国内电视节目"真人秀热"、"婚恋热"、"调解热"等出现模仿复制现象,我国电视媒介的生态出现严重的同质化倾向,这无疑是媒介议程设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陈文敏 《今传媒》2013,(6):42-45
在跨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输出的时代背景下,2012年夏天英国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展演作为一场"深度游戏",因其美学风格、仪式化形态迥异于历届奥运仪典,使得这场有关"竞赛、加冕、征服"的重要媒介事件成为一次"有意味的形式",尤其在对电视仪典的总体架构、仪式话语以及仪式功能指向等维度,留下了较大的学术批评空间,更有值得追索的深层文化背景,在电视仪式与文化创意产业层面也可资中国媒体业扬弃借鉴。  相似文献   

15.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过渡礼仪重要部分的"成人礼",是青少年进入成年的通过仪式,存在于世界上大多数文化群落中,但在历史更迭中多有失落,现代成人礼的重建过程体现了传统仪礼资源现代转型的一个缩影。湖南卫视于2009年以来,率先探索"电视成人礼",以期实现成人礼在媒介文化逻辑中的复归与再建构;电视成人礼的意义生产也为趋于同质化的电视文艺开辟了新的突围路向,凸显出隐性德育、身份赋权、国家在社会中、社会整合等系列命题,体现了电视传媒在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觉,也提供了透视国家、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具体途径与媒介样本。  相似文献   

17.
成倩 《新闻知识》2022,(2):84-86
随着媒介化时代的到来,治理的媒介化已成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语境下兴起的特有政治景象"电视问政"便是媒介化治理的实践.本文基于媒介学视角,以技术配置与文化配置为视角,探究了电视问政如何将国家的"权力"隐喻与"电视"技术手段相结合的过程机制.一方面,电视问政凭借"问政展演"中的各种组构技术,打造一种具有...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媒体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基于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新媒体,在大众传播媒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媒体形式之一的移动电视,将户外媒体和电视媒体相结合,其平台皆位于城市公共空间,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本文认为,移动电视应该充分考虑其新媒体"移动"特色,将"碎片化"的社会视觉信息进行归聚,在提供社会生活服务信息的同时,加大公益广告的力度,树立其"公共服务"的视觉形象,并通过合作模式创新、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电视消亡论与影响论是新媒体时代电视发展的现实困境,文章从电视消亡论和影响论的矛盾现象入手,透视其矛盾的三个层面,认为电视逐步由新媒体转向媒介,我们应该驾驭大数据,构建公平的媒介评价体系,形成平等的媒介伦理观,同时探索电视与新媒体相互调适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2014年,注定是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电视剧很好地贯彻了"中国梦"的主题精神;纪录片第一次列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且资金等扶持力度较大;电视文艺节目有"浓妆",也有"淡抹",二者共荣共生……2014年,中国电视艺术发展依旧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形势,各种力量相互角逐交织,形成了激烈异常的竞争环境。值得钦佩的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背景,中国电视人努力探索,在电视剧、电视文艺、电视纪录片等节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