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启发讨论——奏响师生平等交往的和谐乐章 【案例】 老师正在教学《草船借箭》。一个学生质疑:‘‘我觉得课文题目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用后再归还。’可是课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也不说归还。所以不是‘借箭’是‘骗箭”’。  相似文献   

2.
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就发现,有个小问题很有意思—“草船借箭”中的“借”字用得不当。因为“借”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而作者在这里用“借”似乎不很恰当,固为诸葛亮的做法明明白白的是“骗取”而不是“借”呀。为什么不说是“草船骗箭”?况且,有“借”必有“还”,  相似文献   

3.
严文华 《农村教育》2004,(11):45-45
《草船借箭》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其斗智斗勇的内容,起伏跌宕的情节,尤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教学伊始,可以从课题人手诱发学生质疑。例如:“箭”与“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借箭?草船借箭,究竟是谁借箭?为什么不用“诸葛亮借箭”作题目?故事写了哪些相关的人物?主要写谁?他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心服口服.称赞他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算”了哪些  相似文献   

4.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挖掘他们内在潜能,促进自主学习方法的形成。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就向预习完课文的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诸葛亮明明是用计谋从曹操手中骗来弓箭,题目中的‘借’换成‘骗’不是更好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周  相似文献   

6.
《草船借箭》(五年制第八册第28课,六年制第十册第16课)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  相似文献   

7.
仇千记 《宁夏教育》2007,(7):116-117
工作二十多年,曾数次执教《草船借箭》一课,也多次聆听别的教师上这一课,大都进行过这么一段。开场质疑问难”——上课伊始,教师指着刚刚板书的课题问学生:“同学们,面对‘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似乎是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疑难问题”接连不断:  相似文献   

8.
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教学实践证明,扣“眼”解文可以收到一石三鸟之效。五年制第八册(?)8课《草船借箭》是一篇传统教材,可以在布置预习的基础上扣“眼”教学。我们由分析题意可知,“草船借箭”即用草船去借箭,关键是“借”,这是题眼,扣住“借”来教学,便能够自然地带出人物,弄清事件,理解联系,讲解课文也就省时省力了。首先,由题眼“借”带出人  相似文献   

9.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  相似文献   

10.
马汝恩 《云南教育》2002,(10):36-37
《草船借箭》记叙了东汉末年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施巧计,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的故事。课文围绕这一中心,按事件发展的顺序记叙。教学时,在引导学生了解事件背景和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可抓住关键词语,分段精读,按“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认真分析事件的起因以及推动事件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让学生知道事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草船借箭》的起因来讲,从表面上看,是“军中缺箭”,如果仅停留于此,则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既然军中需要箭,为什么诸葛亮不去造箭,却要冒…  相似文献   

11.
史峰  尉学君 《师道》2006,(2):28-29
听了尉老师讲授《草船借箭》一课,大开眼界。上课了,老师说:“这一节课,我们将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节语文辩论课。《三国演义》中评价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用险,唯‘空城计’为生平唯一一次用险。同学们同不同意这种说法呢?”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我不同意诸葛亮一生谨慎的评价。诸葛亮实际上是个用险专家,他常常用险,比如‘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的一次险胜,甚至险于‘空城计’。”老师:“这么说来,你认为孔明此次借箭是‘险招’,对吗?”“老师,是的。”又一生起立:“老师,我认为‘草船借箭’并不是用险,而是诸葛亮胸有成竹,稳操…  相似文献   

12.
1.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他们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一课中的“借箭”一段时,一教师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借箭”视频录像,  相似文献   

13.
孙建锋 《辽宁教育》2007,(10):50-51
在对话教学看来,“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意味着学生与文本对话已渐进理性与智慧的佳境。 是“借”箭,还是“骗”箭 生:读了《草船借箭》,与其说是“借”箭,不如说是“骗”箭。  相似文献   

14.
一、调动全员参与 ,培养主动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需要教师的大胆放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一位特级教师上的《草船借箭》一课 ,博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新课伊始 ,有个学生质疑“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妥。原因是 ,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前提下 ,使用后归还 ,而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 ,也不需归还 ,这不是‘借箭’是‘骗箭’。”话音刚落 ,课堂上举手的一大片 ,学生跃跃欲试。此时 ,这位老师便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仔细地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 :…  相似文献   

15.
通过质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质疑毕竟是手段 ,解疑才是目的。因此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 ,自己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能解疑呢 ?一、引发争论 ,解决疑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争论 ,在学辩中得出结论。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 ,有一位学生提出 :“读了课文 ,我认为 10万支箭应该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 ,为什么题目偏用‘借’字 ?”这个问题挺有见地 ,我趁机引导 :“是啊 ,题目为什么要说‘借’呢 ?题目出错了吗 ?现在老师请同意‘…  相似文献   

16.
工作二十多年,曾多次为学生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草船借箭》一课,也多次聆听别的老师上这一课,我们大都进行过这么一段“开场质疑问难”——上课伊始,老师指着刚刚板书的课题问学生:“同学们,面对‘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似乎是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疑难问题”接连不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草船借箭》(六年制小语第十册)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文章跌宕多姿,扣人心弦。一、因果照应。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事情的起因。因为“妒忌”,周瑜才想到用“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又因为上述原因,诸葛亮才想方设法,排除周瑜的多方阻挠,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  相似文献   

18.
抓住题眼摸清文路——谈《草船借箭》之“借”漳县城关东街小学陈兴茂《草般借箭》以“借”为契机,以“借”为线索,以“借”为重点,但写“借”不露“借”,明中写借,暗中伏明。既赞扬了诸葛亮满腹韬略、足智多谋的杰出才能和顾全大局、不计个人恩怨的广阔胸怀,又反衬...  相似文献   

19.
曾玲 《南昌教育》2007,(9):33-33
一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启发讨论--奏响师生平等交往的和谐乐章 [案例] 老师正在教学<草船借箭>.一个学生质疑:"我觉得课文题目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用后再归还.'可是课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也不说归还.所以不是‘借箭'是‘骗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