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针对传媒业运作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现象进行了阐析。作者先在理论上对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进行辨析 ,然后列举传媒业中与单一传媒组织以及传媒集团有关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现象 ;论文最后就如何追求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对传媒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内资本市场上对传媒业的投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资本想圈地,媒体想圈钱”,于是,传媒业与业外资本的联姻以及媒体公司“借壳上市”应运而生,各种来路的资本通过渗透、重组、整合等各种方式共同拓展了传媒业的发展空间。在证券市场热炒“传媒概念”的时候,报业的投资活动已表现出浮躁的倾向。一些媒体急功近利,热衷资本运营的多,关注媒介品牌等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少。媒体缺乏自己长远发展的规划,资金推动下的报业经济有虚热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征稿细则     
《今传媒》2016,(4):4
《今传媒》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传媒业学术期刊,坚持"思想性、理论性及应用性"的办刊原则,用新观点、新视角、新模式、新技术开展学术研究,探索传媒新发展,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传媒业专业学术期刊之一。主要设栏目:名家访谈;传媒大讲坛;新媒体研究;传媒与法;媒介批评;组织传播;传媒调查报告;媒介经营;广播影视评论;传媒技术;传媒实务;文化传播与教育;新视野专栏展台;课题专栏;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雨路程,传媒业在中国的发展中受益匪浅.六十多年间,传媒业的发展举世瞩目,成就辉煌.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传媒业也获得了跨越性超常规的发展.这不仅彰显了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长,也表明了中国对传媒业的支持以及人们对传媒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相似文献   

5.
李军 《传媒》2018,(6):68-70
"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成为传媒业发展的"新常态".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新旧媒体间除了融合别无选择.传媒业在产业内融和发展的同时,加快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整个传媒业发展呈现新生态.笔者在媒体融合的视角下,重点剖析了传媒业新业态形成的五大动因:数据将替代货币成为市场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传媒技术创新是形成传媒业新业态的关键;舆论新生态催生传媒业新业态;传媒企业之间协同竞争的推动;政策扶持助力传媒业新业态.  相似文献   

6.
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传媒从业人员越来越年轻化,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就要加强对人才,特 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锻炼和磨砺。为此,本刊特开辟“成才磨砺”专栏,刊登传媒从业人员到基层锻炼的感受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媒介市场化的提高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带来的传媒行业竞争升级,媒介急需经营管理人才。高校教育是培养传媒经营人才的基础,是传媒经营人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储备阶段。重视和完善高校教育,不仅为传媒业提供了训练有素的经营管理人才,也提高了未来传媒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每月视窗     
传媒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结构高度化即高级化。传媒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部门,它的发展必须顺应大趋势,因此,加快发展中国传媒产业,必须沿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方向,推进传媒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传媒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以传媒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比重日益增大,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传媒具有高技术特征,传媒经济即新经济。一方面,是因为它能直接反映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是因为现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传媒业迅猛发展深深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传媒体制和生存方式的巨变也深深影响传媒及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传媒发展的实践证明.人才问题是关系传媒竞争实力和市场生存能力的核心问题。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相应地.传媒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如何根据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发、培养、管理、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化劲旅。是时代对我国传媒提出的一个日益紧迫的焦点问题。本期“专题研讨”约请了一批在传媒人才建设方面有较深研究与较高建树的专家、学者,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意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从两重路径理解传媒新质生产力:技术赋能路径侧重解读传媒业内部系统架构经由新技术赋能后的新样态、新特征,重点关注内容建设的守正创新、技术支撑的提档升级与体制机制的管理创新;功能拓展路径主要阐释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传媒业在影响与驱动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释放传媒新质生产力新潜力、新势能,着力解析传媒新质生产力的社会治理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与经济发展功能,进而促进传媒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世界传媒新秩序与中国传媒业位置当今世界传媒秩序的构建与美国的传媒业发展进程息息相关.19世纪中后期美国便士报推动开启传媒产业化;两次世界大战为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凸显传媒政治功能,同时也开始走向垄断发展轨道;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传媒业伴随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向全球传播美国文化和整合世界传媒秩序,将垄断推行到世界范围内,建构了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传媒垄断集团集合话语权的世界传媒秩序.  相似文献   

13.
制度转型是当前国际传媒发展的基本面,其特点集中表现在转型中的传媒政策上。全球化、新技术、跨国公司、公民社会、国家、超国家等历史转型激发了当代传媒政策新范式中的一系列关键范畴的矛盾与互动,由此也彰显了国际传媒的时代特征。竞争性权力体系是保证国际传媒业多元、开放、民主参与及其适度性的基础,多元、参与、竞争性权力体系的有机结合,这成为应对当前国际传媒制度转型与政策矛盾的主导原则。  相似文献   

14.
传媒业必须从国外吸收五彩缤纷的激励理论,并成功运用到传媒业人力资源管理上,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传媒业运用公平理论,注意到传媒人纵向与横向比较,努力贯彻"公平"原则。借鉴挫折理论,传媒业对不思进取屡造事故的人有必要推行惩罚性的负激励措施,使其在挫折中吸收教训,避免类似行为发生。传媒业也可以践行ERG理论,引导传媒员工向...  相似文献   

15.
周鸿铎 《今传媒》2009,(11):10-15
我国传媒界对于传媒经济的研究是1978年开始的.在当时,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国的传媒业在经济卜都不景气.为了发展我国的传媒业,我国传媒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悄悄地开始了对传媒经济的研究.经过30年的努力,现在我国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它主要包括一个核心理论,即传媒二重性理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媒业经济成分和产权制度改革取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和根 《新闻大学》2007,(2):118-122
我国传媒业的经济成分和产权制度存在诸多与传媒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渐进式改革解决这些问题乃势所必然。我国应当对传媒业实行分类分层区别对待的所有制模式,逐步形成以国有制为主导、以股份制为实现形式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在产权制度方面,则应当对各类媒体进行明确的产权界定,对改制后的经营性媒体以及从媒体中剥离出来的经营性资产实行现代公司制改造,建立和健全传媒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通过培育传媒产权交易市场,逐步实现传媒产权的自然流转。  相似文献   

17.
陈静 《新闻世界》2014,(5):318-319
传媒业诞生之初就以男权为中心,男权占据主导地位,而女性从业人员一直处于劣势,人员较少,更缺乏高层管理人员。但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女性加入到传媒行业中,有些被推至传媒前沿,甚至占据了新闻行业的"半边天"。在这种情况下,原先的男权视角必然要松动。只有正确认识到两性之间的差异,努力寻求性别上的平等态度,这对于充分激发记者的潜能,对于促进整个传媒业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世界传播新格局下中国传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传媒业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突出表现为传媒业的迅 速发展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在世界传播的这种新格局下,中 国传媒业迅猛崛起,在总量方面和人均量方面都实现了快速追赶,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 差距。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世界传媒强国,并在国家发展中发挥重要作 用。根据这一战略目标,结合中国发展的新环境和新任务,笔者提出中国传媒业所面临三大机遇和三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谢清果 《东南传播》2014,(11):25-27
两岸传媒业的发展,需要有对话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背景下,《两岸传媒》应运而生。《两岸传媒》创刊三年来,切实地承担起沟通两岸传媒的业界、学界以及民间与政府的独特作用,有助于为两岸传媒业发展建言献策,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两岸共同媒介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中国传媒经济学术研究和传媒业的发展,由中国主办的“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于2006年5月15日-19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第一次在亚洲举行,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名外国学者与会,其中80余位代表在会上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论坛围绕“传媒产业:全球化·多样性·认同”这一主题,又设置了16个分主题会议。内容囊括印刷出版、电视、网络、电信、电影、音像等各分支产业,构成传媒经济领域的一次学术盛会。会议为增进世界传媒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共同探讨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也为中国传媒经济研究与世界对话打开了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