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水安康》纪录片从地理位置和人文内涵展示了安康的旅游资源优势,使其成为了安康旅游文化的精致名片.2017年3月,该片入选全国优秀纪录片.《汉水安康》纪录片对打造安康旅游文化品牌有如下启示:第一,利用秦岭的知名度和巴山的特殊地位,打造安康区位新亮点;第二,依托汉文化,打造多元文化融合的“和谐安康”文化品牌;第三,依据移民特征,构建安康南北饮食文化荟萃地;第四,恢复巴山盐道原貌,着手世界文化遗产“盐道”品牌申报.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11月14~16日,由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汉水流域中上游文化遗产研究会主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举行。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湖北省社科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市社科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及汉中、安康等地的专家学者、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校内各相关院系单位的教师代表6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60余篇。一、专题报告简介陕西理工学院刘清河教授题为"汉水文化的内涵与精神"的专题报告,从不同层面阐释了汉水文化  相似文献   

3.
碑石在古籍整理发掘,延续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占有重要的位置。《安康碑石》一书,为研究安康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提供丰富的资料,它涉及广阔领域,包容深邃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安康地区明、清两次大规模经济开发的历史轨迹,从多方面证史志之实,补史志之阙,纠史志之谬。本书编者张沛对安康碑石搜集整理,进行分类综合,记述源流,考订鉴赏,阐述功能,再现了金石文献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应有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2013年11月14~16日,由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汉水流域中上游文化遗产研究会主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举行。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湖北省社科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市社科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及汉中、安康等地的专家学者、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校内各相关院系单位的教师代表6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60余篇。  相似文献   

5.
三国诸战役中,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孔明北伐等诸多著名战役。刘、曹汉中之战,虽在史书具载,但未专列。余研读《三国志》,参《资治通鉴》、《中国历代战争史》(台湾“三军大学”编著),稽考史事,独成此篇。汉中地处益州(四川)北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群山屏抱,汉水横贯其间。其自然环境与四塞的险峻地形,决定了它自声就是商旅往来和兵家必争之地。汉中与南北  相似文献   

6.
汉中和安康地区位于秦岭南部,是陕西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古就是人类的生息、繁衍地区,也是社会文明的较早地区之一。关于这两个地区的部族、民族与社会历史,多青研究,本文侧重就其在先秦两汉时期自然环境的变迁状况作一探讨,并阐述自然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一、先秦时期汉中与安康自然环境的变迁《-】!B石器时代陕西地区的历史,始于蓝田猿人为代表的年代,即距今115万年前。陕南之汉中、安康的历史则始于以“洛南人”为代表的年代,即距今约100至刀万年前。约距今对万年以前,秦岭还比较低,未形成阻隔汉水与…  相似文献   

7.
汉中,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而汉中之东的安康却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几乎成为一片空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安康在三国时期亦是血火交融的战场,魏、蜀、吴三国都曾用兵于此。《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要淡化安康的史料进而模糊安康呢?本文认为是因为安康的史料暴露了蜀汉在战略上.用人问题上的失误,不利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罗贯中有意识地淡化处理了安康的史料。由此,我们更强烈更具体地感受到罗贯中驾驶史料的高超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导入 (屏显汉水安康风光图.) 师:同学们去过陕西吗?陕西美,最美是安康——四面青山排翠障,千倾碧水接苍茫,天阔鹭鹮翔.这里,就是我的家乡.2016年10月12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了系列纪录片《汉水安康》,其中有个专题特别报道了珍稀鸟类朱鹮.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先生于1901年翻译了日本立花铣三郎编著的《教育学》,这是引进中国的第一本全文翻译的《教育学》。他于1905年编著了一本《教育学》,这是国人编著的第一本《教育学》。这两个“第一”,王国维也足以名垂中国教育学史册了。我们把他翻译立花铣三郎的一本与他自己编著的一本,合辑在一起。以后者为正文,以前者为附文。  相似文献   

10.
秦皇朝统一中国后,今商洛地区属秦的“内史”地,安康、汉中员素的“汉中郡”(战国楚怀王置,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又置,以汉水而得名。治所在南郑,即今陕西汉中市东,拍境相当今秦岭以南,湖北保康县以西,粉有河、珍珠岭以北地区)。西汉景帝时,将案的“由史”地分量为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l财年),又分右内史东半部署京兆尹,今商洛地区属京兆尹管辖,东汉亦然。西汉时将汉中郡治所由秦代的南郑移至西城(今安康西北),辖境如秦代,东汉皇朝时,又将汉中郡的治所移回南郑。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大发展的阶段,也是陕南…  相似文献   

11.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篇幅,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在汉水中游的襄阳,郦道元着重描写了诸葛亮隐居待时期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汉水上游的汉中,郦道元则重点考察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期的山川形势。总之,《水经注》对汉水流域诸葛亮文化遗踪的考察和记述,完全可以弥补陈寿的《三国志》中无"地理志"的缺憾。  相似文献   

12.
汉水女神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水女神是中国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江河女神。汉水女神不仅出现在《诗经》、《楚辞》文化系统之中,也存在于春秋、战国以来的祭祀文化系统之中。汉水女神是两位美丽而多情的女子延娟、延娱,她们出现于西周中期前后,与周昭王南征有关。汉水女神的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楚国汉中郡至今仍然迷雾重重,其实汉中郡的建立与楚迁都郢城之后巩固汉水中上游的战略基地相联系,汉中郡的治所在丹水与汉水交汇处的丹阳;汉中郡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楚国的战略要地,是秦、楚争夺天下统一权的地理枢纽。  相似文献   

14.
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河之一。但历史上汉水正源问题却围绕《禹贡》“皤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的记载两千多年来长期争讼不已。唐宋时期,随着西部地理之学的兴盛,历史地理学者对此作出进一步不懈的探索,兴元府三泉嶓冢汉源说基本上得以确立,奠定了后世汉中汉源说的基础。本文根据唐宋大量地志文集的记载对唐宋时期这一学案过程作了勾勒和梳理,认为对汉水正源兴趣颇浓的争讼与不懈求索,显示了唐宋间汉水文化地位的提高和唐宋学者对西部水系地理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汉水上游汉中湿地的研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水上游汉中湿地属典型北亚热带湿地类型,由于其特殊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动植物种类丰富,是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栖息的场所,也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中转、越冬和繁殖地.介绍了汉水上游汉中湿地的特点、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学功能,并且提出保护汉水上游湿地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书讯     
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黄宝生同志和辽宁大学中文系张庆绵同志编著的《中学古文注解考释》一书,于一九八六年六月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选择了现行中学语文古  相似文献   

17.
因为教学工作的需要,近年来翻阅了一些名人编著的文学著作和教学课本,从中发现在《庖丁解牛》的思想内容上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游国恩先生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说:“庖丁解牛喻养生之理”。而褚斌杰老师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纲要》却归纳为:“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  相似文献   

18.
王森文,山东渚城人,清初山东名士王成祉之次子。嘉庆十二年任兴安 府安康知县。与郑廉合作,纂修了《安康县志》20卷。嘉庆十五年王森文调任汉中府略阳县知县,公务之余,对石门石刻悉心探究,最后写成了《石门碑Yi》一书。此书是保存至今的第一部石门石刻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汉水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一条很重要的河流.班固作《汉书·地理志》,指出存在东、西两条汉水,前者上源为漾水,至武都后东流为汉水,自沮县以下同今汉江,后者即今嘉陵江.《水经》则认为漾水并非东汉水的上游,而是西汉水即今嘉陵江的上游.这两种记载之间的矛盾引起后世学者长久的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梳理历代文献的基础上,对东、西汉水进行了辨析,认为在这一问题上《水经》所述更为可信,而《汉志》的记载可能是由于对地图的误读.不同历史时期文献对汉源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汉江源头认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别就现存陕西汉中地区略阳、勉县的三处唐代石刻《药水窟画图记摩崖刻石》、《宴游记摩崖刻石》、《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形成年代与所涉人物作了考索,认为《药水窟画图记摩崖刻石》形成年代并非《汉中碑石》一书所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而是在唐宪宗、穆宗时期,并对该摩崖石刻中存在的"顺政郡"与"兴州刺史"名称上的矛盾现象进行了考辨与解释;此外对《宴游记摩崖刻石》、《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中的房涣、沈、元锡、严震等人物生平事迹及其此碑的唐史研究价值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