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稿件内容属实为何还不真实?”这是不少记者和通讯员采写经验性消息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采写角度与总体真实的关系。 新闻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在采写经验性消息时应做到:既在着眼点上窄而深,又在立足点上宽而全;既要稿件内容属实,又要在总体上、本质上及发展趋势上真实。从新闻采写角度上分析目前经验性消息出现稿件内容属实还不真实的原因,当可归纳  相似文献   

2.
有位通讯员来信问报社:“写了批评稿件,领导不给盖公章怎么办?”各报每天收到的通讯员来稿,有不少都加盖了公章,有的还批注:“情况属实,同意发稿”。不用说,这是单位领导在给新闻“把关”。但是,目前“把关”把得不太好的情况不少。有  相似文献   

3.
采写批评不正之风的稿件难,其中一难,就在于稿件中的事实必须十分准确、扎实,稍有证据不确凿的地方,就会带来很坏的影响。我们采写的批评“青海餐厅”的一组报道发表后,不仅社会反响比较大,三篇稿件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加了按语,而且,被批评者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没有一个人指责报道失实。  相似文献   

4.
谢顾问:我在采写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领导和群众为我提供了一个好的新闻线索,我去顺蔓摸瓜找例子时,却大失所’望,很难找出典型的事例写进稿子,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才好?8356部队李希瑾李希瑾同志:你说的“新闻线索”,实际指新闻作品的主题、角度而言,而“例子”,则是指新闻事实而言。只有主题新鲜,事实过硬,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现在的问题是,你只有好线索,而没有好例子。怎么办呢?下面几种方法供参考。一、放弃已掌握的线索。据我所知,有的通讯员采写稿件时往往主题先行,将报道的观点、角度、层次定好后,再去…  相似文献   

5.
我是个业余通讯员,从事新闻写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在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稿件千余篇,稿件命中率在70%以上。我采写的稿件为何有这么高的命中率?归纳起来有四个“不写”: 一是不紧跟形势的稿件不写。作为通讯员要经常读书、看报学习,洞察社会的发展,紧扣时代的脉搏,结合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写出紧扣形势主题的稿件,并把稿件写精、写活。 二是没有社会意义的稿件不写。在你采写每一篇稿件之前,要认真分析这篇稿发表后的价值有多大,是否能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兴趣和共鸣,并使群众从中得到启迪。 三是“马后炮”的稿件不写。要经常看报纸、听广播,凡发表过的稿件只能作为参考,吸取它的精髓,主要精力放在结合本地  相似文献   

6.
这里介绍一起“新闻官司”。案情不算复杂:在一起失火事故中,正在失火现场附近的家中的一位干部没有出来救火。记者写了批评稿件,送这位干部所在单位审核,单位签上“情况属实”,报社予以发表。被批评的干部认为批评稿不实,致函要求报社更正,报社认为属实,不予更正。被批评者遂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对记者提起民事诉讼,后又追加报社为第二被告,审稿单位为第三人。经审理,一审判决构成侵害名誉权,两被告及第三人均分别承担一定民事责任。三家均不服,分别提起上诉。第一被告记者还给本刊写来了申诉信。本刊不惜篇幅,以平等的地位将诉讼两造及一审判决的意见予以刊登(因篇幅有限,只能选辑摘录有代表性的材料),决不是越俎代庖,要来判断此案的是非;而是鉴于此案虽然不大,但却涉及到“新闻官司”中的一些法律问题,可供新闻界、法律界的人士思索、研讨。本案争论的焦点是被批评者(原告)究竟是听见了救火声而故意不出来救火,还是根本没有听见而不可能出来救火? 原告坚称没有听见,被告方则列举事实推定原告肯定听得见。究竟如何,读者可以自行研究。不过在新闻报道引起的纠纷或诉讼中,对于有争议的新闻是否属实确实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指控新闻失实的原告举不出确凿证据证明新闻的虚假(本证),而辩称新闻真实的被告也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新闻的真实(反证),审判机关也取不到更多的证据。也有可能两造举证,矛盾抵牾,事过境迁,难以辨明。对此,审判机关应作如何认定? 是以本证不足对原告之诉不予支持,还是以反证不足而推断本证成立而支持原告之诉? 还有谁来承担新闻的法律责任的问题。在“新闻官司”中,象本案这样,追加审稿单位为第三人的做法目前尚不多见。本案中的这位记者是受本单位领导委派前去采访的,采写成稿后又送有关单位审核,然后送报社发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新闻确实失误而造成侵害后果,应由谁对受害者承担民事责任? 是由记者、审稿者、发表者三方共同承担责任呢,还是只应由其中的一方或者两方承担责任? 这些问题,有的也许可以运用现行民法、民诉法的原理加以解决,有的也许目前当无明确的法律或司法解释的条文加以规定,需要在新闻立法的过程中妥加研究。欢迎新闻界、法律界的人士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7.
去年9月21日,《镇江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本月23日,我市部分地区可见日环食。消息发表后,读者反映良好。关于处理这篇稿件的前后经过,现在想起来,觉得还有点意思,故追记如下。 9月20日上午,一篇介绍观看23日日环食的稿件引起了我的注意,但稿件本身在介绍我市可观日环食天象的地点和时间上尚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重新采写。当时,繁忙的编务工作几乎不允许我抽空去采写这篇新闻。而分管这一工作的记者又不在。怎么办?推迟一天见报?可我市最边远地区的读者一般要在隔日下午才能看到本报。如果当天不发排,很可能会使一些天文爱好者错过观看这百年难遇的天象奇观的机会。此时,  相似文献   

8.
报社为了抓一版稿件的质量,大都制定不少鼓励措施,激励记者想方设法采写重大新闻、头条稿件.作为记者,时时想着采写重头稿件是绝对正确的,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每一条重头稿件都能上头条、上一版,也并不是每条重头稿件的价值别人都能理解、认识.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正确的态度是:能争就争,能等就等,不能争、不能等,就赶紧发.新闻贵在新.要相信广大读者,是金子终会发光的.好的末条稿,有时比头条稿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工作中,常常看到一些报社凭“报道内容基本属实”打赢官司的案例。尽管这些报社打赢了官司,但为此花费了许多精力,也影响了正常工作。所以,作为 报道,尤其是批评 报道,不能满足于“基本属实”。 一般来说,表扬性稿件只要达到了基本属实,细节上的问题一般无人纠缠,而批评性稿件就不同了。由于一些人对批评报道的意义认识不足,地方保护思想作祟,被批评者明知报道基本属实,但为了挽回些“面子”,维护“本单位的形象”,往往会对报道“鸡蛋里挑骨头”.这就给我们一个教训,那就是批评报道“十拿九稳”不行,必须做到“十…  相似文献   

10.
有一家全国性的大报,采写了一篇批评稿件,送给被批评者上级主管部,该部部长作了一个批语,大意是说,本部没有批准或不批准报纸进行批评的权力,我们能作的,只有两件事,或者作自我批评,或者进行答辩。报社的同志看到这个批语后,无不表示钦佩。  相似文献   

11.
搞批评报道难,搞广播电视批评报道更难。难在如何使被批评者在我们的话筒前、镜头下现身说话,躬身自省;难在如何现场拍录到被批评者的丑闻丑事,用事实来教育和感动受众;难在如何使有关领导感到批评报道不是在给他们脸上抹黑,而是在帮忙,为他们“擦灰尘”。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如何搞好广播电视的批评报道进行了探索,体会到采写批评报道一定要坚持做到: “恨”字切入 “成”字归宿 有的记者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现象,常常出于激愤,因而用字刻薄,图一时之痛快。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采取“恨”字切入,“成”字  相似文献   

12.
有位通讯员来信问报社:“写了批评稿件,领导不给盖公章怎么办?”各报每天收到的通讯员来稿,有不少都加盖了公章,有的还批注:“情况属实,同意发稿”。不用说,这是单位领导在给新闻“把关”。但是,目前“把关”把得不太好的情况不少。有些稿件盖公章不过是“走形式”,特别是有的“把关的”不是为党的新闻事业把关,而是专门为他们那个单位“把关”。凡是报喜的稿件,不管分寸是否得当,即使是明显地在自吹自擂,也盖章放行;有时还要加注一些向报纸推荐的话。相反地,对那些触及本单位实际问题的稿件,就要“横挑鼻子竖挑眼”,那个“关”把得就要如同铁桶一般。某些单位的“把关人”甚至直截了当地向通讯员打招呼:“不要写批评稿!”不少通讯员遇到明知该批评的事情,就是不敢写,他们知道写了也过不了本单位的这道“关”。对此,他们感到莫奈何。于是,只好来问报社“怎  相似文献   

13.
作为记者和通讯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如何让编辑部喜欢,尽快采用见报;而编辑部又常常会为面对一大堆来稿,挑不出对路的稿件而犯愁。怎样解开这个不等式?从我们编辑《解放军报》二版宣传的实践来看,一条重要的体会就是:下笔之前多想想如何让稿件适销对路。采写时头脑里要有点版面意识采写稿件与版面上稿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这就如同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一样,产品只有适销对路卖出去,才能产生价值。记者和通讯员写的稿子只有见报了,才有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在采写稿件时,头脑中一定要有版面意识。因为版面是整…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的报纸上,批评稿件是个引人注意、比较敏感而又反响强烈的事物。因为这个,有的职工生怕看到它,有的通讯员甚至记者生怕写到它。其实,批评稿件就象带刺的玫瑰,它香馥扑鼻,逗人喜爱,是报坛这个大花园里的一支鲜花。今年来,我在采写表扬稿的同时,也写了几篇批评稿,其间也听到一些反批评。几番周折,算是尝到了“栽刺”的甘苦。那么,采写批评稿件需要注意什么呢?我的体会是: 一是要与人为善,词真意切。写批评稿件目的在于帮助被批评者认识错误,改过自新,推动工作。众所周知,批评稿件大多反映阴暗面,稍不注意,就容  相似文献   

15.
留心身边事     
我在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写新闻稿件不需要什么特别“天份”,主要是看你能不能认真地采写,处处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有些初学者,写什么,怎样写?他的唯一依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不大愿意写批评文字的。这原因大抵是:瞎捧之风未泯,批评势必讨嫌!不少人都装着胡涂,好话说尽,你却净说些煞风景的老实话,难道不讨嫌么?其次,我很怕没完没了地被被批评者所纠缠:你本来说的是东,他偏来说西,南辕北辙,不得要领;再其次,一些被批评者的心态也变异得奇怪,颇有一些具有“挨批积极性”的人在,他硬是想借被批评“出名”。批评文章,成为被批评者的“出名”广告,这不又有点可悲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人,总有“不  相似文献   

17.
谢顾问:我初学报道,常为稿子见不了报而苦恼。一些有经验的通讯员告诉我:“你要多上搞,想好‘点子’最重要。”可又听有的领导讲:“要深入基层抓‘活鱼’,不能养成关起门来想点子的习惯。”我迷惑了,到底怎样看待“点子”呢?53511部队何毅何毅同志:一个让你多想“点子”,一个却反对想“点子”,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首先要明确,采写稿件是要有“点子”的。所谓“声、子”,就是采写稿件的侧重点或曰主题,有时候“夫子”屯包括稿件的形式或表达方法。如果采写稿件时。C中无“卢、子”,而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那就…  相似文献   

18.
采写的新闻稿件,必须经上级或有关部门核实盖章,这是发稿常识。可是,作为县广播站一名编辑,笔者在编稿中发现:有人盖章仅仅是为了盖章而已,以致一些失实稿件顺利地来到了编辑部。试举两例:4月20日下午,有位通讯员写了篇当日新闻小稿,说某学生拾到一块手表交给了老师,通过在县广播站发招领启事找到了失主,受到乡长写信表扬。你说此稿不实吧,明明盖着乡政府公章,你说属实吧,我们广播站的“为听众服务”节目当天根本没收到招领启事。我不免追根刨底,  相似文献   

19.
每每通讯员谈及采写稿件之甘苦,就忍不住苦涩地一笑,说:“到有些厂去采访,去了几次还没人接待,问急了,就回你道:‘你又不是市长,逼我们那么紧干啥?’”闻此,心中颇多感慨。  相似文献   

20.
读到冯英子《基本属实和完全失实》一文(见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1992年第九期),深感问题提得好。被批评者以“地点”的咫尺之异,以“时间”的些许之差,来推倒众目睽睽的整个事实本身,这习惯并不只自今日始,新闻记者对这类打上门来的“东厢房还是后花园”的纠缠可多有领教了。你有纤微之疵吗?好,就从这儿打开个三丈宽的缺口,直至扣你一个失实的结论,按照指摘者的理解,这“失实”就是完全失实了。绝对的真实世上并没有,客观的真实总在受着不同的认识论的制约,要求所有的人都百分之百承认真实,这样的新闻百分之百的不存在。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