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6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提供了认知理据,在强调由客观体验决定文学翻译具有忠实性的同时,也强调由主体认知决定其创造性的一面,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有着明显的限度。  相似文献   

2.
林新竹 《山东教育科研》2014,(11):I0008-I0008
《认知翻译学探索:创造性翻译的认知路径与认知制约》这本书从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创造性翻译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其中具体包括:翻译为什么具有创造性;翻译具有怎样的语言与认知基础;创造性翻译的微观过程涉及哪些内容,其动态如何表现以及创造性翻译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几大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翻译综合派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本强调学翻译应更注重其艺术性,并从学翻译的复杂性特征、学作品的社会作用以及诗歌翻译的特殊性三方面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基于源语篇的体验和认知之上的一种认知活动,因此存在主观性和创造性。翻译创造程度受译者对翻译理念、翻译策略等因素的认知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各因素与翻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创造性翻译的意义,尽力规避不必要的创造,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实现翻译中的对等。  相似文献   

5.
学界一般认为翻译需要强调忠实,否则翻译就意味着背叛。针对这种现象着重分析了翻译的创造性,因为创造性是翻译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创造是为了更好找忠实于原文。仅仅形式上的对等并不意味着忠实,形式上的不对等也并不就意味着叛逆。运用相关理论,结合实例分析创造性在翻译中与叛逆和忠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是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为了培养师范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严格管理中必须做到严而有度,情理交融;在教育方法上要做到手段多样,形式常新;在对待教育对象上要注意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重视个性,激励疏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内外翻译研究的回顾与梳理,发现在认知背景下研究和探讨翻译过程是当今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这一研究以认知科学、体验哲学及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认知背景下翻译过程的理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正确认识翻译过程的体验性、认知性、互动性及创造性本质,以期发现翻译过程研究的新方法、新观点,使翻译过程研究向更深更广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涵  姜诚 《英语广场》2021,(10):29-32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在理解原文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知背景,将原文本转化为目的语表达出来。中国古诗词翻译需要译者发挥其创造性。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讨论诗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讨论诗词英译中兼顾作者、文本、译者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人类的创造性的语言转换活动。翻译人员在进行语言转换活动时,要进行必要的润色、加工,使译文通顺流畅,通俗易懂,符合广大读者的表达习惯,具有可读性。文章比较翔实地介绍了韩国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指出翻译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认为翻译方法和技巧是翻译人员在长期的翻译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这一经验只有在创造性的翻译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强调翻译实践活动中的主观创造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周能为 《海外英语》2013,(7X):154-155
该文探讨接受美学关照下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趋势。接受美学关注读者主体性,强调读者期待视野的不断发展变化。归化翻译法虽然使译文亲近了目的语接受者,却忽略了其主观能动的创造性。因而,在顺应读者期待视野变化的基础上,又能使译文具有开拓读者认知视域的异化法将更加受到译者们的推崇和青睐。  相似文献   

11.
武辉 《华章》2008,(18)
翻译是一种实践活动,一种认识活动,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实践认识基础上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系统观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造性的概念经历了从强调过程到强调产品,再到强调将过程、产品、个人和环境等因素结合起来的演变历程,近来人们倾向于从系统观的角度看待创造性的研究与培养。创造性系统观认为,创造性是内外系统交互作用的产物,它除了与个体的认知因素、知识背景、动机、人格有关外,还与个体所在的群体、社会甚至历史的背景有关。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把创造性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除了重视个体因素,还要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认知法的有关原理,探讨了在教学中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师生的双向交流和创造性的培养问题。同时指出了用认知法原理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强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从《关雎》的两种英译看翻译的创造性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严复的“信、达、雅”和鲁迅的“宁信而不顺”都已经说明了翻译中创造的必要性,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往往被“信”字所掩盖。究其原因,译者常常对自身译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缺乏认知。译者的身份要求“信”,而读者的身份又决定了翻译的创造性。本文通过《关雎》两种英译文的比较所要说明的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应当以承认创造性为前提  相似文献   

15.
中英语言文化大相径庭,两个文化群体审美倾向有异,要实现对等转换,译者就得有艺术性创造发挥,尤其是文学翻译,而艺术性讲究的是美,所以,翻译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罗慕士译本对《三国演义》的音韵美、形式美和形象美作了逼真的传译或创造性的转换。从中可以看出,典籍外译要求译者对两民族的语言、文化和文学有高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因其独特的双重文化身份,有着独特的东西文化见解,并将其渗透到翻译活动中,成为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的价值所在。林语堂翻译过程中,并非单纯强调归化和异化,而是选择性地创造性叛逆,在文化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征。文章从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林语堂翻译中影响其创造性叛逆的因素以及创造性叛逆在其典型译作中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强调了翻译过程中体验与认知的重要性,坚持翻译是认知主体主观能动性和制约性的动态平衡。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视角,对翻译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指出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弊端,并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翻译能力培养的要素和翻译课堂教学的目标,阐明如何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视域构建新的翻译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吴菽蓉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03-104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忠实于原文,忽视了译者主体性,造成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脱节。与传统译论相比,创造性叛逆在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的同时,赋予了译者二度创作的空间。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承担着原文读者与译作创造者的双重角色,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在充分把握叛逆与忠实的辩证关系,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刘璐 《英语广场》2023,(7):101-104
顺应论强调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与理解。话语生成过程涉及社会认知、文化心理等多维度顺应,这为阐释翻译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认知过程,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选择顺应译入语语境以及译文读者认知心理的语码过程。在顺应理论视域下,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解析翻译动态选择,培养学生的顺应译文语境文化意识,对学生产出有效译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莆田学院学报》2016,(6):69-73
利用语料分析工具Powerconc解析《葬花吟》中"花"在不同译本中的创造性翻译,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例示"为基础,指出导致这些创造性翻译的主要因素是译者的涉身经验及译者对制约翻译过程的三种认知原则的运用,继而指出中西方译者在"花"意象翻译上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及优势,并据此对译者主体性做出另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