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劳动教育实施中,“以集体劳动为主”应该成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基本形态。集体的形成首先是基于共同认同目标,又是基于“自愿”的性质。集体的形式很多,班级不是学生学校生活中的“唯一集体”。在集体中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劳动教育效果,激发青少年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真实情感。有效劳动集体的形成可基于培养青少年的集体关注力、明晰劳动的道德意义、家校协同合辙、“集体”是劳动教育的“方法包”等。  相似文献   

2.
刘荣 《农村教育》2006,(1):97-97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工作特别重要。“班级”是学生集体基层组织.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因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指导者、教育者.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桥梁,是学校教育的骨干。  相似文献   

3.
班级作为学生直接的生活集体,其气氛如何,对教育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位教育家说过:“集体自身就能成为一种极好的教育力量。”而这种“集体的力量”必须通过班级的集体气氛才能直接或间接地实现。任何一个班级都必定伴随特有的集体气氛,它包括这个班级的纪律状况、思想表现、学习风气,还包括这个班级的班主任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 学校中首任班主任,对班级集体气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良好班级集体气氛的特征首先是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班主任就是要凭藉其学识才能、爱心和经验帮助教育学生成长,在潜移默…  相似文献   

4.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集体。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形成团结、合作、勤奋、进取的班级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必须走出以下几点误区,才能更好地优化我们的教育过程和班级管理。  相似文献   

5.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对中学生应当进行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的教育.”然而,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还比较自私任性,集体观念淡薄.因此,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正>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以下简称“南外仙林”)于2007年开展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变“班主任一人负责制”为“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将学生个性化指导与班级教育合力的构建融为一体,有利于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一、实践背景南外仙林钱铁锋校长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他率先提出并论证了“教育力和教育关系”这一命题,并以此作为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念支撑。他认为,“教育力”是指学校的总体实力,包括教学设施设备、教师实力、教科研水平等物质因素;“教育关系”则是借助教育力而建立起的一种社会关系,或教育行为运作的外部关系,以及教育者工作的客观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促进良好班风与学风的形成,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要有一套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度。管理好一个班级,自然也少不了要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班级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后进生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失误所致。学校教育失误是一种教育过程机会不均等分配的体现,表现为对学生分班教学的“等级分化”、座位安排的“隐性歧视”、课堂互动的“边缘效应”以及班级对“后进生”印象定势的集体意识不良等。学校的管理、教师的行为,班级的互动中透视的“不平等”关系,给部分学生贴上了“后进”的标签,标定一些学生为群体的“越轨者”,在教师期望和班级互动进一步影响和强化下生产了“后进生”。  相似文献   

9.
正集体是个体在具体的生活和交往中所结成的共同体,并且因个体交往广度与深度的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集体心理特征,集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强度和特点。我们通常所讲的集体教育行为一般是指学校层面、年级组层面和班级层面的集体教育活动。结合本次话题的研讨,本文的集体教育行为主要限定为班级层面的集体教育活动。一、集体教育:何以生发教育  相似文献   

10.
季爱云 《学子》2013,(1):22-23
一、构建集体生态“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所承载的价值形式和物质形态,它主要体现在师生的精神面貌、班风、学风、集体舆论、班级精神等诸多实质内涵,从而在班级中形成健康、融洽、充满温暖和友好的和谐人际关系,并促使学生在和谐的生态环境中产生安全感、幸福感、友谊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管理中,不管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管理部门,对班级正式组织的管理与研究都是十二分的重视。如对班主任、班级设计、班级机构等正式组织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对非正式组织的关注明显不够,笔者即以此为切入点,对非正式组织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特别是对班级管理有较大反作用力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进行了解剖,着重分析“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的类型、结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转化的教育策略等,突出“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在整个班级建设、学校管理中的非一般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班华 《班主任》2010,(8):7-9
前面和班主任朋友的三次谈话,题目虽然不同,但都是围绕班主任的角色问题谈的。这次的题目是“班主任主导的班级教育者集体”,谈的仍然是班主任的角色问题,只不过是群体形态的班主任角色。希望这次谈话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班主任在班级教育中的地位、作用,进而理解班主任与其教育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胡麟祥 《中国德育》2007,2(2):70-71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组织细胞,是学生成长的文化、制度和心智环境。健康的班集体能够建构高质量的集体精神生活。为进一步推广现代班级经营理念,帮助广大教师提高班级建设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本刊特约请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胡麟祥同志就“现代班集体建设”主题开辟专栏。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失误是后进生形成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分班教学的等级分化、座位安排的隐性歧视、课堂互动的边缘效应以及“后进生”定势印象的集体意识不良等。学校的管理、教师的行为、班级的活动中透视的“不平等”信息标定一些学生为群体的“越轨者”。在教师期望与班级互动的影响和强化下,“后进生”产生了。  相似文献   

15.
班级建设的改革创新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是以人为本、改进和优化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认为建设新型班级应该既参照又不满足于传统的班级教育、班级管理和班级形态,激发教师产生从事务型向智慧型转变的内在需求,以求适应新型班级建设的要求。只有教师的主动转  相似文献   

16.
魏莉 《教师》2020,(4):13-14
每一个班级中都有一些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也就是一些不守纪律、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如何让这些“问题”学生融入集体呢?班级管理工作不好做,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班级事务,做班级的主人?新课标指出,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者就如何教育学生,做好班级管理育人的工作,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提出:“班级教育系统是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我们把它称作‘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这是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系,是以班主任为主导,由相互联系的班级教育目标、班级教学、班级学生集体、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班级教育合力、学生发展评价等各子系统有机构成的班级教育整体。”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通过班级来实现自己的办学目标,而每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关系中,我们会发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如何在教育的具体环节中实现对学生集体意识的有效培养呢?我想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19.
班级,是学校施加教育影响,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而“以什么样的原则或模式建设班级,把班级视为一种怎样的社会互动形态,实质上,涉及的是如何看待班级性质问题。”对班级性质的认识、描述和研究,无论是教育理论界,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尚有较大分歧。这些观点大体可归属三大类:  相似文献   

20.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学校的各项活动、思想教育、教学实施、课外活动等,都要通过班级组织来进行。班级管理不仅直接影响着每个班级的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影响着整个学校教育管理的质量和学校的精神面貌。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研究班级管理的方法和艺术。本文试就班级管理布白艺术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班级管理布白艺术的含义(一)布白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从“空白”物象的关系看,“空白”是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