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在唐代,士大夫之族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写了《师说》。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云:“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不谐流俗的精神。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师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  相似文献   

2.
唐代文学家韩愈因其所属阶级和思想的局限,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阶级色彩,其《师说》就体现了这一点:首先,韩愈鄙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次,韩愈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智慧不及士大夫之族,应该爱人统治。由这两点看,韩愈的《师说》可以说是白壁微瑕。  相似文献   

3.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相似文献   

4.
韩愈的散文《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和从事学习的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第二段在运用对比方法论述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和士大夫之族(君子)耻于从师的不同态度后,有一句抒情文字,课本是这样标点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师说》以前常常被誉为胆识兼备、富于创造精神的作品。现在它又被重新选为中学课文。重读《师说》,深感韩愈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语言巨匠。一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判了当时在封建士大夫中流行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出和阐明了为什幺要从师和以什么人为师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从开头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第一段;从“嗟平!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到“其可怪也欤”为第二段;从“圣人无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所收韩愈的《师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隋树森同志编辑 注释的《古代散文选》亦如此),有一处编者是这样标点的: 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 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我以为如此标点不符合作者原意,似乎改成这样为好: 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 足羞,官盛则近谀。(去掉删节号也可。) 就是说不把“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句话看作是士大夫的话,而看作是作者韩愈 的分析评论,所以应该放在引文之外。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师说》与刘开的《问说》,都是劝戒人们要虚心从师不耻下问的上乘之作。引导学生对这两篇“说”进行“同中求异”“辨异求同”地研读,就能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探新求异的思维能力。一立意、命题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是为了抗流俗的不正之风,批驳错误之观点,不畏人们的耻笑,为建立  相似文献   

8.
曹鸿斌 《成才之路》2010,(34):55-55
《师说》不仅是说理文的典范,也是抒发性情的佳作。品读《师说》,笔者认为,文中最起码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情感:对世风日下,师道不存的忧虑之情;对士大夫之族自恃清高,不屑从师的鄙薄之情;对后辈子弟有志于学的提携爱护之情。品读《师说》中的情感,能让我们走进当时的社会,了解到真实的韩愈。  相似文献   

9.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作之一,文中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之句,其中“相师”两字,许多译文都译成“互相学习”。笔者以为,这种译法看似通顺,实则有悖于原文本意,理由如下: 第一,从韩愈写《师说》的目的看。作者在原文的文末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时俗流弊,作者是有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唐代文章宗师韩愈的《师说》。任教者在一堂课中两次说到“师”即是中小学教师这类话,后来在评课时,不少与会者都充分肯定教者注意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做到了韩愈所说的教师应该“传道”责任云云。在我们许多教师看来,《师说》中的“师”似乎是教育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老师。那么韩愈所说的“师”是这个意思吗?  相似文献   

11.
《师说》是韩愈在当时“师”和“道”衰落不堪的社会背景下,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吐槽”。韩愈通过“吐槽”针砭时弊,宣泄愤怒的情绪,发出时代的强音。他以缜密的逻辑、机智的构思、丰富的手法打造了高段位的“吐槽”。让世人清醒地认识到“从师”的重要性和“人人可为师”的先进“师道”观。《师说》是一篇蕴含韩愈伟大智慧和崇高人格的高段位“吐槽”名篇。  相似文献   

12.
汪洋恣肆纵横淋漓《师说》的艺术魅力江苏冯为民周晓丽韩愈(768—824年)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之誉。韩愈的散文,雄奇奔放,气势高亢,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苏洵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师说》是韩愈散...  相似文献   

13.
记得教韩愈的《师说》时我以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几句话引入。"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从这段话中可知:"为师"竟要"抗颜",并且遭到"群怪聚骂,指目牵引",可见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盛行到什么程度,韩愈的《师说》就是针对这种时弊有感而作的。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阐述“师道”的经典传世佳作,并集中反映了韩愈的教学思想。透过《师说》,对韩愈的教学目的观、教学内容观、学习观、教师观及师生观等教学思想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5.
《师说》是一篇以正面立论为主的议论文.《师说》的中心论点固然是在论述为学必须从师的道理,但作者却用全文五分之三的篇幅来批判当时一般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尚,这是别具匠心的.《师说》全文共四段,文章在首段正面论述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必要性之后,第二段就针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不良社会风尚,用对比手法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言行进行了有力地批判.文章结尾交代写作缘由,作者对李氏子蟠“能行古道”,“不拘于时,学于余”的行为的肯定,也是对这种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的有力抨击.所以,无  相似文献   

16.
金卫 《湖南教育》2006,(12):46-46
《师说》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论说“师道”的文章,作者对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学于师的风气作了针对性极强的批判,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7.
《师说》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一篇庄严宣言,也是其关于古文文体、文风改革理论的主要实践。《师说》立意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练达,论辩有力,充分体现了散文艺术美的生动内涵,这些都是《师说》绝响后代的美学要素。文章试图从艺术美角度来把握《师说》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师说》是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的核心概念如“师”、“道”、“师道”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广义的“道”指的是一切规律、学问、知识、特长;而狭义的“道”则专指儒家思想;“师”有“儒家之师”和“技艺之师”的含义;“师道”有“为师之道”之解。  相似文献   

19.
《师说》的结句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术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所载,《师说》的写作时间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时韩愈年三十五岁,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算是个相当有地位也有声望的人物,而一个仅十七岁的还没有加冠的童子,能够得到这样的人为师,应是很不容易的事,他的前来从师为什么韩愈还特地赞许他“不拘于时”、  相似文献   

20.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师说》仍是必读课文。保留并且精读《师说》是有道理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师说》是其宣言性的典范作品。韩愈同时作为政治家,《师说》对社会时弊的批判深刻非凡,他对社会教育的关注、即使到一千余年之后的今天,我们都不得不为韩愈的深刻思想所折服。当然,对于高一语文教学来说,《师说》对教育学与社会学的贡献不是教学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