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珊瑚岛》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经典儿童小说。本文通过对小说《珊瑚岛》的后殖民解读,分析了海岛空间及土著人的他者化表征,审视了小说《珊瑚岛》对帝国之外空间的想象建构。帝国儿童的凝视凸显了帝国的文化与种族优越感,为帝国的海外扩张正言。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英国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帝国崇拜热潮:英国统治者积极采取措施来加强和扩张帝国,一些狂热的帝国主义分子鼓动并直接参与政府的行动,国内民众也强烈支持英帝国的扩张。这种帝国崇拜热潮对英国自身经济的发展,英国与自治领等殖民地的关系,未来的英欧关系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迅速崛起,整个英国社会弥漫着帝国主义情绪,而历险小说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复兴和繁荣.它的发展和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密切相关.在英国国教福音派“强健的基督教”的信条影响下,历险小说明显表达了浓厚的帝国主义思想.而随着维多利亚时代帝国主义思想的变化,历险小说中的帝国意识在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所有这些都印证了当代著名学者萨义德关于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18世纪英国旅行探险题材的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大众欢迎。这些作品在介绍海外奇闻异事和冒险经历的同时,也将空间的想象拓展到世界各地。笛福的小说《辛格顿船长》在切换的广阔叙事空间里再现了不同地域空间中与英帝国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特征。小说对叙事空间的理解和解释赋予想象中的地理空间以民族和地区意义,从而形成对帝国海外殖民扩张有利的空间关系,实现了帝国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第一帝国时期是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快速增长时期,帝国初期英国建立殖民地最初的动机是于商业的考虑,而非领土扩张,英国政府对于私人和冒险公司在海外殖民地的扩张活动并不直接干预,早期的殖民战争为数不多,而且这些战争大部分集中在欧洲。所以,英国的军队最初只是在国内和欧洲范围内活动,光荣革命后,随着英国海外派兵显著增加,逐渐演变成为维护英国殖民地和镇压当地势力的工具,殖民战争与商业战争相结合,扩大了英国殖民地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等待野蛮人》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的第一部小说。小说采用同故事自身叙述的手法,揭示了帝国野蛮与残暴的本质,引发了读者对文明与野蛮的深刻反思,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对小镇行政长官对"帝国文明行为"的不敢苟同到最后公开的反抗可以体验到库切在塑造这样一位人物时对人物主题功能的技巧运用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小镇行政长官的人物建构入手,解读其在小说主题建构中所起的主题功能。  相似文献   

7.
英国作家巴拉德的小说《太阳帝国》是一部自传小说。小说以一个小孩的视角,着力描写上海血腥、阴森和恐怖的一面;通过对"太阳帝国"意象的运用,对日本和美国形象进行美化。巴拉德塑造的异国形象受其西方中心主义写作立场的影响,折射出他颠倒是非的价值观与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8.
第一帝国时期是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快速增长时期,帝国初期英国建立殖民地最初的动机是于商业的考虑,而非领土扩张,英国政府对于私人和冒险公司在海外殖民地的扩张活动并不直接干预,早期的殖民战争为数不多,而且这些战争大部分集中在欧洲。所以,英国的军队最初只是在国内和欧洲范围内活动,光荣革命后,随着英国海外派兵显增加,逐渐演变成为维护英国殖民地和镇压当地势力的工具,殖民战争与商业战争相结合,扩大了英国殖民地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家巴拉德的小说《太阳帝国》是一部自传小说.小说以一个小孩的视角,着力描写上海血腥、阴森和恐怖的一面;通过对“太阳帝国”意象的运用,对日本和美国形象进行美化.巴拉德塑造的异国形象受其西方中心主义写作立场的影响,折射出他颠倒是非的价值观与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10.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赞美沉默》是一部采用第一人称外视角进行叙述的小说,它以无名叙述者的讲述勾勒了非洲流散者在英国的生存状况,其讲述中包含了大量的讽刺话语。在讽刺的呈现方式上,叙述者通过言语反讽对英国文明进行嘲讽,并运用情境反讽和戏剧反讽,显示了爱玛话语的功能障碍与疏漏;叙述者也对刻板印象及帝国叙事进行戏仿,揭示其虚假本质;同时,叙述者既以悖论语言获得文本的讽刺效果,又在历史维度展现了悖谬特征。这三种技巧在运用的过程中相互交织,隐含着叙述者与英国社会在文明与话语上的疏离。在含蓄的戏谑背后,蕴藏着作家深切的人文关怀,透过其精湛的讽刺艺术,可以窥见这部小说中古尔纳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英国在全球数百年的殖民扩张中,殖民手段逐渐成熟,隐蔽,从早期的武力征服到中后期的语言文化殖民,从肉体枷锁到精神桎梏。乔治.兰明的成长小说《在我皮肤的城堡中》为读者充分展现了宗主国英国的语言文化殖民在殖民地巴巴多斯的深远影响:语言文化殖民凸显帝国的强势文化,隐没少数民族的弱势文化,使殖民地人民失去自我,成为驯顺的他者。  相似文献   

12.
岳峰 《文教资料》2011,(34):28-30
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在以《黑暗的心》、《进步前哨》为代表的非洲题材小说中对被传统殖民冒险小说描写为“棒小子”、“精神饱满、干劲十足”的帝国优秀青年进行了意识形态上的颠覆和“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这些灵魂与肉体分离的欧洲文明传播者也成了批评家笔下的“空心人”.他们在非洲丛林里所遭遇的种种内心考验的心路历程.成为康拉德的主要叙事中心。他企盼“有野性的生气”的原始非洲丛林为爱德华时代身染沉疴的英国人开出一剂道德拯救的良药.力挽英国人在工业文明进程中失落了的人的自然本性。然而文化身份的嬗变最终使得这种“道德拯救”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本质上则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者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不“和谐”进行补救的方法,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13.
英国民族国家形成时期殖民扩张动因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早期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是都铎“新群主制”和民族国家发展的伴随物,是大英殖民贸易帝国奠基的先导。民族国家的利已性和排他性,驱使英国人反对包括罗马教皇、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汉萨人等在内的外国势力对英格兰民族国家的束缚、限制与威胁;英国人把海外殖民扩张视为实现民族平等发展的神圣权利,他们在反对外国人的斗争中逐渐增强了自由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打败西班牙人不但提高了英格兰民族的自信心,而且扫除了他们通向海外殖民扩张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为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海外殖民贸易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准备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殖民政治和社会文化为背景,劳伦斯·达雷尔在其自传体小说《恋人们的吹笛手》中揭示了"帝国之子"沃尔什有"家"难回的经济、种族与文化原因。与从被殖民"他者"的视角出发对殖民政治的伦理批判不同,达雷尔从对英国底层殖民者后代沃尔什的英国"家园"情节与文化焦虑的描写入手,实现了对帝国辉煌之主流话语的政治伦理批判。  相似文献   

15.
时殷弘教授《文明帝国主义的中国版本》质疑早期中华帝国扩张的“儒家"特征。指出它与罗马帝国的扩张有着相似处。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汉朝对西南地区的扩张恰恰体现了早期中华帝国扩张的儒家特质。这表现在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在天下体系和华夷之别的框架下展开的,因此在对西南地区的政策上,汉朝采取了“非战略”式的扩张和“羁縻式”的统治。这种带有强烈儒家特征的扩张方式有别于罗马帝国.它更多的是文化意义上的,而非实际统治。  相似文献   

16.
伍尔夫质疑帝国神话,其作品有明显的反殖民主义倾向,但她毕竟生活在帝国主义话语盛行的维多利亚时代,其思维很难超越殖民主义视野。《达洛卫夫人》中与帝国故事相关联的人物的命运及其生活体验生动地折射了作家矛盾的帝国情怀:小说针砭帝国社会上层人士的殖民意识和帝国主义行为,鞭笞普通民众对王室(大英帝国的象征)的盲目崇拜和效忠。然而,在作家的代言人克拉丽莎、帝国社会叛逆者彼得·沃尔什身上,我们却能时常感受到他们对帝国的文明向往和依恋。  相似文献   

17.
英国海洋小说是英国文学的重要文类。大约自16世纪起英国人就开始向外征伐,扩张本国版图,因此,海盗及海盗式的海上冒险经历成为无数英国海洋小说的重要主题。然而,国内外学者很少关注英国海洋小说所塑造的一系列鲜活的海盗形象,同时忽视其幽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本文认为英国海洋小说的海盗书写经历了英雄化和浪漫化书写到妖魔化书写,再到人性化重构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同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密切关联,印证了文学、文化和历史相互生成的新历史主义观点。本文将挖掘英国海洋小说文本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关联,探究英国海洋小说与文本历史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奥斯曼帝国长达两百多年的衰落期内,英国、法国、俄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都对奥斯曼帝国展开争夺,奥斯曼帝国也在列强的矛盾之下苟延残喘。如何瓜分帝国的遗产,成为令欧洲列强头疼的"东方问题"。德国作为后起之秀,在奥斯曼帝国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奥斯曼帝国则依靠德国来抑制英国和俄国势力。最终奥斯曼被德国绑上战车,在一战后覆亡。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是英国第一帝国大厦构建时期,此间清教徒的作用相当突出。清教徒的作用源于清教主义思想的推动和指引,正是清教主义所鼓吹的宗教殖民思想为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提供了宗教上的"合法依据"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印度之行》(1924)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惟一一部以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在小说中,福斯特对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和种族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对受压迫的印度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但是他的无法摆脱的帝国意识使小说叙述不时地流露出今天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倾向。然而在"殖民"意义之外,这部小说所体现的构建和谐而平等的人类新秩序的理想则更加显示出小说的永恒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