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圣叹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说写红娘就是为了写莺莺,陪衬莺莺。红娘是莺莺内心真实情感的外化,展示出的是真实崔莺莺的另外一面。红娘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为莺莺打算,都以莺莺的感受作为考量的第一要素。《西厢记》通过对红娘的描写来反衬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道路上的犹豫反复,以及突破礼教的困难,用红娘来歌颂莺莺的大胆与反抗。论文通过对借厢,琴心,拷艳三折中红娘形象的分析,找出红娘在《西厢记》中和崔莺莺之间的陪衬、衬托关系。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6,(2):17-21
《莺莺传》是唐代三大传奇中最受后世关注、争议最多的作品。当代学者关于《莺莺传》数千篇之多的研究论文探讨争议的最大热点是崔莺莺与张生的爱而无果。文章立足学界对《莺莺传》的研究现况,分析了以下三个问题:张生对莺莺爱而离弃的根本原因当在于莺莺的身份问题;《莺莺传》是文人集体创作的成果;《莺莺传》塑造了爱情中一个生新奇绝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郑泽红 《文教资料》2006,(24):95-96
唐传奇《莺莺传》彰显了复苏的女性意识。女性意识本原性的复苏激活了莺莺的情性;女性意识自主性的张扬造就了莺莺的慧而不俗;女性意识进取性的彰显引发了莺莺的自立自强。一部《莺莺传》正是女性意识的真实凸现。  相似文献   

4.
莺莺是元稹昔日情人的小名,元稹<莺莺传>末所载应该可信,而陈寅恪先生认为莺莺为假名的证据似嫌不足,因此其说实为非谛.  相似文献   

5.
莺莺人物心理浅探──兼论莺莺形象的文化意义安小兰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人小说中著名的篇章,其主公崔莺莺也被认为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在她的身上,热情与庄重、主动与迟疑并存不悖,双双成为其性格的显著特征,并交织体现在她的爱情生活中。对于莺莺这一...  相似文献   

6.
《长亭送别》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本折集中体现了王实甫戏曲的语言美,而优美的语言离不开下列技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西厢记》流传了几百年,崔莺莺的光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人们心目中,她是忠贞不渝的象征。请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上对莺莺的评价: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那么莺莺真的是如上文所评价的那样叛逆吗?她对待功名利禄所持态度的根源又是什么呢?莺莺的父亲官拜前朝相国,在莺莺十九岁的时候去世。相国的家庭可想而知有多么富丽堂皇了。莺莺是相国唯一的女儿,可…  相似文献   

8.
为莺莺正名———论元稹笔下莺莺形象兼评“娼妓说”之失欧阳江琳元稹《莺莺传》一直是争议颇多的唐传奇之一,除了作者本身所造成的文章思想局限外,崔张二人的形象也与后世出入颇大。人们已习惯于《西厢记》中良缘仙眷的美满结局,将莺莺定型为冲破封建教条,追求爱情自...  相似文献   

9.
张广银 《语文天地》2011,(13):37-38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传统的解说为:该文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  相似文献   

10.
《莺莺传》人物原型历来引人猜疑.鉴于此,在认真研读原作及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认为莺莺既非通常认为的大家闺秀、名妓,也非元氏亲属或其长吏侍妾,而是唐代贵族小妾所生的庶出女儿,在父亲亡敌后被逐出家门.元稹在演绎这段往事时借用了河间府妓崔徽及京城名妓霍小玉的故事,张生即作者自况.因为《莺莺传》杂糅了崔徼的情事,才使得人物颇多可疑之处;尤其是张生的行止颇为突兀,使《莺莺传》成为一出“怪剧”[1].同时,从原作的疑点入手,联系相关资料,印证了莺莺原型即徼之少年时所恋慕之落魄千金,兼有河间府妓崔徽与京城名妓霍小玉的影像.  相似文献   

11.
元稹的《莺莺传》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文字优美、描写细腻而流传甚广。正因为如此,对《莺莺传》的解读历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当我们重新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莺莺传》中或隐或显地交织着三条重要的线索,全篇结构呈"斜月三星"状。因此,启动这"三把秘钥"无疑对深入探讨《莺莺传》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关于《莺莺传》中莺莺的社会身份存在着三种说法,其中娼妓说最受学者关注,也最为合理。实际上,用歌妓来表达莺莺的社会身份较之娼妓更为准确。莺莺的歌妓身份是小说悲剧精神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莺莺是元稹昔日情人的小名,元稹《莺莺传》末所载应该可信,而陈寅恪先生认为莺莺为假名的证据似嫌不足,因此其说实为非谛。  相似文献   

14.
<莺莺传>体现了作者的审美主张,其艺术价值不止成功塑造了莺莺形象,更反映在人物人格表现复杂性的描述、春秋笔法的运用、结构的创新探索和多种文学因素的整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西厢记》流传了几百年,崔莺莺的动人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人们心目中,她是忠贞不渝、忠于爱情的象征。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长亭送别》这一折戏,教参上有如下的介绍与评价:《长亭送别》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莺莺真的是如上文所评价的那样叛逆吗?她何以如此对待功名利禄?莺莺的父亲官拜前朝相国,在莺莺十九岁的时候去世。相国的家庭可想而知有多么富足华丽了,莺莺…  相似文献   

16.
元稹的<莺莺传>是经过作者重重包裹的纪实叙事作品.张生(元稹)抛弃莺莺的原因不是由于"补过"或莺莺出身低贱,而是别婚高门.元稹写小说文过饰非,以达到自我疗救的解脱目的.文章对三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的发展历程及古老中国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董西厢>与<莺莺传>相比的杰出成就;<莺莺传>和<董西厢>思想内容存在着深刻差异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董西厢>是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桥梁.指出在情节、主题、结构、矛盾冲突、人物、语言等方面都具有独创性,并为王实甫的<西厢记>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经验,对<西厢记>有导乎先路之功.  相似文献   

18.
唐代传奇中元稹的《莺莺传》因是其自述经历,所以尤受研究者的关注.从元稹的生平来看,他一生热衰于政治,在婚姻上,他需要通过“巧婚而致显通”.唐代门第观念根深蒂固,与豪门大族的联姻会成为士子宦途的阶梯,这也是他抛弃旧时情人莺莺而婚高门之韦氏的根本原因.元稹并非那种薄情寡义之人,对莺莺的离弃显然成了他人生最痛苦的事,为了减轻这份负罪感,他利用了礼教这一男权话语,将罪责推在了莺莺的“自荐枕席”上.元稹既想追求理想婚恋又不得遵循严峻现实,表现了其在情与礼的矛盾中痛苦复杂的爱情心理.  相似文献   

19.
唐代传奇中元稹的《莺莺传》因是其自述经历,所以尤受研究者的关注。从元稹的生平来看,他一生热衷于政治,在婚姻上,他需要通过“巧婚而致显通”。唐代门第观念根深蒂固,与豪门大族的联姻会成为士子宦途的阶梯,这也是他抛弃旧时情人莺莺而婚高门之韦氏的根本原因。元稹并非那种薄情寡义之人,对莺莺的离弃显然成了他人生最痛苦的事,为了减轻这份负罪感,他利用了礼教这一男权话语,将罪责推在了莺莺的“自荐枕席”上。元稹既想追求理想婚恋又不得遵循严峻现实,表现了其在情与礼的矛盾中痛苦复杂的爱情心理。  相似文献   

20.
四《会真记》的立场偏于张生,笔墨却集中于莺莺,篇名也称为《莺莺传》,主人公实为莺莺。《董西厢》中,张生的戏分最多,其主题“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表明以才子为中心。《王西厢》的主角为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