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育的超前性与教材的滞后性永远是一对矛盾。因此,教师应大胆摈弃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旧的教材观,在深刻领会编者编写意图的前提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调整、充实学习材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可创造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和依据。教材中的课文大多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编者的“干锤百炼”,文质精美。教学时,我们必须尊重教材,甚至要“忠于”教材,同时我们又不必把教材视为“圣经”,视为绝顶的最佳,丝毫不可“冒犯”。  相似文献   

3.
“单元导语”,作为新课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编者对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对于一个单元教材而言,它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和学习导航的重要功能。正确解读与运用单元导语,能在很大程度上拉近我们与“教材编者”之间的距离,实现“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维对话,提升阅读教学的“对话”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高效课堂呢?这就需要我们解读“导语”,明晰意图;读透“导语”,把握方向;用好“导语”,实现意图。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教科书编者”一词,提醒教师解读教材时不可忽视编者的意图。我们怎样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呢?经过解读课后练习题,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者依据文本相关特点而设计的能够体现三维目标知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思考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瞄准课程三维目标,立足课文阅读具体目标,引导学生以课后思考题为凭借,进行对话,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对于教材,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短短的八个字精辟而深邃,体现了叶老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材观,“无非”这两个字既肯定了教材的范例、示例的引领功能,又告诫我们不能唯教材论,轻慢教材与膜拜教材往往会走向极端和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6.
《四川教育》2003,(1):42
编者视点:教师工作责任感特别强的一个表现就是“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历来要求“钻深钻透”,这无可厚非。也就是说,弄懂每一篇课文,明白它在单元、本册、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了解教材的基本情况和知识涵盖,对教学很有好处。但是,我们先前“钻教材”大多给人一种“在教材下”的感觉———被动理解,追求一种“明白教材、忠于教材”的效果,结果我们大都成了教材的奴隶。教材的主人是教师,教材的主人是学生,教材的主人绝非单单是编者。因此,我们钻研教材的审视点应该挪一挪,应站在教材建设的高度,以新课程新理念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小语界的有识之士们做出了诸多积极的探索,围绕文本开发出了众多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探究中也成果卓著。然而纵观各种公开课和教学案例的多样化尝试,却很少见到教师关注编者这一隐性身份,编者被边缘化,编写意图被漠视。面对一篇课文,我们几乎极少去思考:编者为什么要将之编入教材中,编人教材前其原生态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所以,我们在钻研教材时,不仅要吃透编者意图,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还要努力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不仅仅是对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而是作为“教”与“学”的材料,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通过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研究学生基础,完全可以处理教材,架构起“教学素材”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彩虹桥”。一、揣摩编者意图挖掘教材含蕴新教材的编写集结了许多专…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观念的转变。但“用教材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脱离文本。否则。便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方法论错误地当成了方法。我们的教学必须在立足教材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用教材教”的前提亦是用好教材。所以,解读文本应先驻足文本。  相似文献   

11.
就较为准确地解读教材文本而言,注定会因人因文而异。但笔者以为,若能做到“四心”合一,即将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心合而为一,一以观之,不失为一种上乘的“解读”方法。试以《大海睡了》为例,略陈管见。从解读教材文本出发,在我看来,“作者的心”集中反映在以“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写就的“第一等真诗”;“编者的心”重要体现在把“第一等真诗”吸纳于教材,并通过“教者”这一桥梁过渡给学生。“教者的心”关键在于领会“编者的心”,意会“作者的心”,智慧“学生的心”。以“教者的心”领会“编者的心”,是准确解读教材文本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朱瑛 《小学语文》2012,(6):17-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涉及“教学对话”。实验版课标阐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版新课标表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比照两个版本的课标,2011版加入了“教科书编者”一词。对教材而言,“教科书编者”直接关联着教材的编写意图,这个变动可以理解为课程设计者对教材教学价值的重视,认为在文本解读中,既要考虑到文本的原始价值,也要关注到课文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教材资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肖培东老师具有强烈的教材资源运用自觉性,既贴着教材编者的意图去教,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去教。肖老师的资源运用既扎实立足于语文的学习,又灵活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实”和“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吃透编者意图,是正确、合理、科学地用好文本的前提。当一篇文章选为教材,作为教师就必须既要明白作者意图,更要明白编者意图,这样才能努力实现教材预设的目标。当然,教材中选人的每一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所承载的.除了作品固有的思想旨趣,更承载了编者预设的知能体系和价值标准,承载了社会对学子的殷殷希望。因此,文本解读不仅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更是体会编者意图的重要手段。如苏教版在每册教材开头均安排有一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系列内容,  相似文献   

15.
每年的金秋,恰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正式开始“学文”的时候,以“秋天”为描写对象的文章总能出现在我们的教材第一册中。但你只要细心地读一读,品一品,便会发现,虽然同是“秋天”,可教材的具体内容却大不一样,编者的意图、倾向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教师从事阅读教学,就不可回避地要面对一篇篇的课文。很多的教师多年养成的习惯是粗略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就急于去看教学参考中的“教材分析”,去看看编者们是如何分析文本的,接下来就看教学参考书中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指导的。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用“编者”的思维代替了“教者”的思维,教师又用“教者”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四心相通”的美好现实就很难实现,阅读课堂也缺乏创意和魅力。  相似文献   

17.
初一生物学新教材(人教版,上、下册)中,增设了一种以卡片形式出现的小栏目——“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的出现,反映了编者在注意教材的弹性和灵活性,以及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和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等方面的良苦用心。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明确其在教材中的  相似文献   

18.
“九义”初中数学教材是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素质教育精神的好教材。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就会使我们数学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闯出一条新路子。下面浅说我们在探讨以“九义”教材为依据施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紧扣教材,激励自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维习惯。“九义”初中数学教材,编者吸取了教学改革以来全国各地成功经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各章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就给自学提供了方便。笔者认为,培养独立思维首先在于培养自学,而上好…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吃透教材,学生的学习也重在掌握教材。不少教师视教材为“圣经”,在教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视教材为工具和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教材功能的转向促使教师摆脱教材的束缚和钳制,克服对教材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所谓“活化教材”,即结合教学实际批判性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习题训练结构一般可概括为:复习、准备题——例题——做一做——练习题.“做一做”是连接例题与练习题之间的桥梁,它与练习题既适当分工,又互相联系与配合.怎样做这些“做一做”才能体现编者意图呢?笔者根据教材特点与教学实际谈点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