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体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名运动员(共51名)的体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体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即体型分布较为集中;男子运动员体型特征为:体型匀称,肌肉、骨骼发达,皮下脂肪含量低,身材高大,其体型三因子均值为212441318;女子运动员体型特征为:体型较匀称,皮下脂肪较发达,肌肉、骨骼发育一般,身材较高,其三因子均值为3.192.173.04;男子运动员随级别的升高,体型由外胚叶性中胚叶型向中胚叶型转变;女子运动员随级别的升高,体型由外胚叶型向内胚叶型向转变;女子运动员日常训练中应注意适当减少体脂,增加瘦体重的比例,加强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柔术运动员亚高原训练前后身体机能和体成分变化的特征,为柔术项目亚高原训练数据化监控和精准化实施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14名柔术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亚高原训练前后对血液生化指标和体成分进行监控。结果:亚高原训练后男子运动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升高,女子运动员网织红细胞数量显著升高;男子和女子运动员亚高原训练后肌酸激酶均显著下降,男子运动员血尿素显著下降,睾酮值显著升高;男子运动员亚高原训练后体重、体脂肪含量均有下降,去脂体重略有上升,女子运动员的体重、体脂肪含量、身体质量指数和体脂率显著下降,去脂体重无变化。运动员左右肢肌肉量均衡性均无显著性差异,亚高原训练后男子运动员各部位肌肉量百分比均有所增加,女子运动员节段脂肪均显著下降。结论:亚高原训练可促进柔术运动员携氧能力和骨髓造血功能的提高;柔术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中机能状态良好,男子运动员合成代谢能力优于女子运动员;柔术运动员亚高原训练后体重均出现了下降,女子运动员下降更明显,且更多的是体脂肪的减少;柔术运动员亚高原训练监控中需注意身体机能和体成分的变化,关注营养状况及水分的及时补充。  相似文献   

3.
中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1997全国跆拳道锦标赛男子各级别前4名运动员(共30名)的体型进行测定研究,旨在了解运动员体型的现状、特点和某些规律性特征,为科学选材,合理选择级别,提出客观依据。结果如下: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的体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即体型分布相对较为集中,其体型特征为:体型匀称,肌肉、骨骼较为发达,体脂%低,身材较高大,其体型3因子均值为2.12~4.41~3.18;随级别升高,体型由外胚叶性一中胚叶型向中胚叶型转变;与国内外其它项目比较,体型有自身特点:3因子均值不大,差值较小,体型匀称。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研究重大比赛前最佳状态时游泳运动员的身体成分,按不同性别、不同距离、不同运动等级、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比较.方法:以浙江游泳队45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测试时间为早上7点,空腹,采用韩国INBODY3.2型身体成分分析仪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游泳运动员,男子体脂率应保持在9%左右,女子体脂率应保持在15%左右较为理想;短距离游泳运动员体脂率明显低于中长距离运动员;瘦体重明显高于中长距离运动员;男子游泳运动员身体成分比例较合理的出现在19~21岁这个年龄段,女子出现在16~18岁这个年龄段;游泳运动员体脂率高低与运动等级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5.
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特征,提高运动训练和选材的科学性,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和测试等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运动员形态特征表现为:身材高大、下肢长(其中小腿较长),同时具有较高的去脂体重和较低的体脂含量;2)身体机能特征表现为磷酸原供能能力较强,但糖酵解供能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3)运动素质结构由基础力量、协调灵敏、下肢反应力量和专项耐力4个因子构成.运动员应重点围绕着专项力量(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快速力量耐力)、专项灵敏协调(步法综合运用和重心控制快速转换)和基础耐力的提高展开训练.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陕西省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状况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身体形态指标,呈现出男子均值大于女子、运动技术等级高的大于技术等级低的趋势;体脂百分率女子高于男子。(2)速度素质:30米跑男子成绩均值快于女子;10米×4折返跑,同一运动技术等级均值男子快于女子;同一性别比较,运动技术等级高的跑得快;10秒快速提膝,男子二级运动员均值成绩高于三级和一级运动员;女子二级高于一级和三级;一级运动员,男女均值比较接近,但低于二级运动员,与三级运动员均值变化不大。(3)力量素质:30秒两头起,男子成绩均值高于女子。前抛实心球,男女队员运动技术等级越高,成绩均值越高。立定跳远,同一运动技术等级均值,男子高于女子;运动技术等级高的队员成绩均值大于技术等级低的。(4)耐力素质:400米,800米和3200米跑,都反映出同一运动技术等级男子运动员成绩均值快于女子。(5)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指标):女子运动员柔韧性优于男子。  相似文献   

7.
我国优秀运动员体型特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用希思——卡特体型测定法测量了我国田径、游泳、举重和体操集训队的103名男运动员及北京体育学院30名男生的体型。发现①我国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的平均体型是1.3—6.2—2.4,而且运动成绩越好,他的中胚叶成分分值越高;②举重运动员中胚叶成分分值很高,而且级别越高,中胚叶成分分值越高,外胚叶成分分值越低;③跳高运动员的外胚叶成分分值很高,而且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越好,外胚叶成分分值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国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身体成分特征及与无氧代谢能力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国家男子柔道队59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InBody3.0多频分段生物电阻抗身体成分测试仪(韩国Biospace公司)进行身体成分的测定,采用30s Wingate测定无氧代谢能力。结果:我国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身体成分特点为低体脂率,高瘦体重;体脂百分比、瘦体重和肌肉重量等指标表现出明显的体重级别特征;与拳击、跆拳道、摔跤等项目运动员相比,体脂百分比较低,瘦体重,体重、肌肉重量,体重比值较高。同时,健将运动员肌肉的爆发力和速度耐力均优于一级运动员;体重、瘦体重、肌肉重量和蛋白总量都与PP、AP和Pd呈高度正相关,同时肌肉重量与PP和AP表现出更高的相关性。结论:我国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身体成分具有明显的项目特征,同时运动员的最大做功和运动能力与肌肉的体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97“康富来杯”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技术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97“康富来杯”全国跆拳道锦标赛335场比赛进行技术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跆拳道的各项基本技术中,抡踢是核心技术,是得分的主要手段,其使用率均占一半以上;男子运动员的各项基本技术和高难度技术的掌握及使用情况均优于女子运动员,说明我国女子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低于男子,有待提高;男子50kg、58kg、64kg斤级整体水平较高,女子43kg、47kg、51kg级稍显优势;男女冠亚军与一般运动员之间比分和实力水平相差都较大,说明该项目在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后备力量薄弱,这无疑将阻碍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普及力度,重视技术的全面训练,缩小差距,尽快使我国跆拳道运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女子跆拳道优秀运动员主要身体形态选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2001年全国第9届运动会跆拳道比赛女子57kg级和女子67kg级前8名运动员身体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女子跆拳道优秀运动员身体形态普遍为身材高、重心高、下肢长、相对体重轻、体脂含量低、肌肉质量高的瘦高型。  相似文献   

11.
运动员身体成份与运动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广  沈勋章  梁佩珍 《体育科研》2008,29(4):78-81,77
身体成份是一项了解人体体质健康常见指标,无论是普通人群还是专业运动员都需要把身体成份控制在一定的适宜范围一本文将着重于运动员的角度,从身体成份基本定义、身体成份与运动能力、身体成份与运动成绩、理想身体成份的确立、不同项目优秀运动员身体成份特点等;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为运动员选才,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及指导不同的运动训练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运动员技术解析所提供的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生物力学参数,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了滑步和旋转推铅球技术之间以及不同旋转技术类型之间所存在的差异。重点研究了铅球本身和运动员身体的加速问题,从而得出了运动员和铅球这一系统的加速到出手阶段铅球最后加速动作序列过程变化特征,为高水平铅球运动员技术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体育项目中的训练与过度训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多种症状都支持对过度训练(OT)的探查。测量血清尿素(SU)和血清肌氨酸激酶(CK)值,除了对优秀运动员进行诊断和分析之外,也用于对运动员日常训练状态进行监控。因此,我们将根据不同运动员,同一运动员的不同状态,对这些指标的意义进行检验。方法:测试时象为具有国际水平的赛艇运动员,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对这些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测试。结果:6981例血清尿素测试样本(男运动员717人,女运动员285人)表明, 数据呈现出一种轻微不对称的正态分布态势(男运动员80%,5~7mmol·L-1;女运动员75%, 4~6mmol·L-1)。女运动员的数值比男运动员约低1.5mmol·L-1,个体差异较大,因此以 8.3mmol·L-1(男运动员)和7.0mmol·L-1(女运动员)作为判断运动员过度训练的固定阈值是不可靠的。在运动训练中,肌氨酸激酶(CK)也已被作为判定肌肉紧张的重要参数进行检测和评价。2790例肌氨酸激酶测试样本(男运动员497人,女运动员350人)显示,数据的频率分布为不对称的正态分布,在100—250U·L-1的区域内具有明显偏向高值区域的趋势,在250~ 350U·L-1和1000~2000U·L-1范围内分布频数明显升高。男运动员的最高值为3000U·L- 1,女运动员最高值为1150U·L-1,个体差异显著。血清肌氨酸激酶水平长期较低的运动员显示出小的数值变化;血清肌氨酸激酶水平长期较高的运动员在数值上显示出显著的变化波动。结论:这两个参数也许都有助于从大量样本中测定个人数值基准线。对这两个参数的测量至少应该在标准条件下每3天进行一次。如果在一段时间的训练(2—4天)后同时观察到参数数值显著升高和训练耐受力降低,则表明机体的分解/合成代谢活动或训练耐受力不足的可能性升高。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plores three female swimmers’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male coaches and the body practices they were exposed to within Australian swimm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how the relationships and practices might relate to gender. Additionally, the article examines how (if at all) the conduct contributed to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n accepted female swimmer body. Through narrative accounts, the three adolescent female athletes articulate hierarchical male coach–female athlete relationships and specific body encounters they were exposed to and/or engaged with. Their experiences reveal how a sexually maturing body (growing breasts, female body shape and menstruating) was deemed unsuitable for performance and the swimmers were thus encouraged to transform their bodies and behaviours towards that of the boys. Using a feminist Foucauldian perspective, these accounts points to how the three swimmers came to regulate their diet, training and appearance in order to fulfil expectations. This self-regulation is problematic in two ways: first, no scientific evidence shows that a boy like physique is essential for best performance. Second, the stress from being pressur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body, as well as the shame that resulted from being unable to achieve the idealised physique, eventually caused the swimmers to develop an unhealthy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developing bodies. We highlight how those immersed in sporting contexts should recognise the serious implications of gender practices and power relations underpinning the male coachfemale athlete dynamic in competitive sport.  相似文献   

15.
理论研究薄弱是我国开展雪上项目的主要掣肘因素,也制约了我国对2022北京冬奥会的备战。本研究从运动员生物学特征、比赛技术及训练角度分析了冬季两项的项目特征,认为形态学的主要特征为身体强壮、体脂率低,运动员在滑行和射击中的主要生理指标特征分别为较高的HR、VO2max、乳酸阈值与机体总工作效率,及良好的身体感知与自我调节能力,运动损伤特征为日常训练多发,女性与7年以上运动员多发,下背部与膝部多发。技术特征方面,滑行中自由滑行技术的G2和G3分技术对成绩影响最大,ML站姿更利于射击中维持身体稳定性,而肩上夹紧枪托及较轻的双手持枪力度更利于持枪稳定性和射击准度。年度体能训练以LIT为主,MIT与HIT比例较低;陆地体能训练中滚轮滑雪比例最高,辅以较高比例蹬车训练,雪上训练以自由滑行G2、G3分技术练习为主;力量训练中,男运动员侧重均衡的上、下肢练习,女运动员侧重上肢力量训练;射击训练多采取分组竞争、模拟比赛的方式进行,并注重训练大风天气下的适应力。  相似文献   

16.
不同训练阶段下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形态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界定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各训练阶段为切入点,在研究游泳运动员专项形态基础上,比较其在不同训练阶段下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游泳女子运动员的专项提高阶段为13~15岁,最佳竞技阶段为16~22岁,竞技保持阶段为23~26岁,男子各阶段相对女子晚1~2年。此外,游泳专项特征主要体现在“倒三角”的体型、身高、臂长和质量较高的肌肉群4个方面。不同训练阶段下游泳运动员形态特征为:不论男女,在专项提高阶段,形态上某些指标尚具有一定的发育与挖掘潜力,相对于最佳竞技和竞技保持阶段,不具有形态上的专项优势,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基本形态因子上;最佳竞技阶段与竞技保持阶段的形态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7.
对国内外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发展阶段的特征与规律及各子项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发展表现出波浪趋势,但其振幅明显大于世界选手;我国与国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选手在速度力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提出发展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应以绝对速度为先,发展速度力量为基础,并贯穿运动训练始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ttitudes of seventh-grade, tenth-grade, and university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N = 264) were assessed, using a semantic differential technique, toward the concepts “male,” “female,” “male athlete,” and “female athlet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nested design), with repeated measures over the four concepts of the evaluative dimension, revealed that the subjects were more positive in attitude toward those concepts identified as athletic and female. Multi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indicated a hierarchy of approval which placed the concept of the female athlete in the most favored position, followed by female, male athlete, and male. Post-hoc analysis (using Scheffé α = .001)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ll four concepts with these exceptions: between female athlete and female and between female and male athlete. Perceptions of activity-potency established the male athlete as most active-potent, followed by male, female athlete, and female.  相似文献   

19.
鲍克 《体育科研》2013,(4):43-46
目的:探讨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比赛时的损伤发生规律,为预防和降低跆拳道运动损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参加2011年全国跆拳道冠军赛的237名运动员的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比赛时损伤总体发生率为13.1%,男显著高于女(P<0.01);男子损伤发生部位依次为下肢、头部、脊椎和上肢,女子损伤部位集中在下肢和头部;男子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依次为扭伤、挫伤和撕裂伤;女子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为挫伤、扭伤和拉伤;损伤机制主要发生在受到对方腿击时,其次出现在出腿进攻时,男子更倾向于在被对手出腿击中的情况下发生损伤。结论:新规则实施后跆拳道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减少,与下肢相比,运动员头部损伤比例增加,运动损伤类型较多,损伤机制多发生在运动员实施高难动作的对抗环节,进一步提高运动员运动素质、完善技术动作、加强对抗性格挡训练是防治损伤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