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法学教育正面临着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重新定位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实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在法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评估标准,保障实践教学的时间,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对法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法科学生培养目标的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习是法学本科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法科学生深化理论知识以及促进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当前,法学本科实习的形式化倾向日趋严重,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习中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与新文科的发展大潮相悖.新文科时代,要革新法学本科实习教育的理念,借助实效性教学理论,在尊重法学高等教育内在规律性的基础上,完善法学本科实习的质量评价标准,发挥法律实务部门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第二阵地"的作用,从而构建完善的法学本科实习培养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对法科学生的能力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法学教育改革也随之启动。对于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正是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对提升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必由之途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诊所法律教育的引进有助于克服法学教育小成本、低门槛运作的弊端及提高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广东各校法学专业的实践表明,新建的法律诊所在发展中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短板,无法给概念法学教学模式带来根本性变革。完全普及美式诊所法律教育不切实际也无此必要,走出法学教育本土化困境的出路在于积极进行相关具体制度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学教育语境下的案例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案例教学法与普通法的判例法思维传统和美国式法律职业教育理念相契合,对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优势,但也存在着无法为学生提供体系化的法律知识和成本高昂等特征。指出我国法学教育的理念、法律思维习惯、法学教育传统、师资力量、案例来源等因素制约着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实施效果。提出在我国法学教育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应当采用坚持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案例库建设、规范案例教学法实施机制,并充实师资力量、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教学硬件设施,采用综合性方式实施案例教学法,以增强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6.
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法学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周世中 《高教论坛》2003,(5):111-113
市场经济对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法科学生具有扎实的法学和经济学知识,而且要求法科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一枝硬笔、一张铁嘴”形象地表述了实践能力的具体内容。法学教育应当适应这一形势的要求,从教师的应用、课程的设置到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硬件建设,都应围绕着培养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中心来进行,使法科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适应法律工作,创造灿烂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相对立,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当前高校法学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沿袭"师本主义"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低下、主体意识发育不好等诸多问题,解决之道归结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而师本教育这种先进的理念正是高校法学教育所迫切需要和必须坚持的。高校法学真正实现生本教育,根本途径在于培养和不断提高法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大数据时代,法学教育的适应性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它会使法学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法科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日益提高,法科学生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作为大数据时代法学教育适应性变革的三方主体,高校、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高校应尽力应对大数据时代教学中面临的挑战;法学教师应适应教育方式的根本转变、面对专业领域的激烈竞争、克服信息技术的重重障碍;法科学生应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高等法学教育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法律诊所教育本土化是改革和完善中国法学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在法律诊所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应更新法学教育理念,加强法律诊所教育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0.
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战略计划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应:消除当前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实践脱节的困境,强化对法学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对教学课程设置进行适当改革,提升对西部基层法学人才有效的知识教育;强化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尽快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对接;增强国情、省情、社情教育,引导法科学生拓展知识结构是其应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发现法学本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凸显出法科学生法治信仰的匮乏;法学本科学生急功近利地注重通过司法考试,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司法考试大纲的要求授课讲解,忽略了法学本科教学的教学目标。为了使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学充分融通,高校应注重培养法科学生的法治信仰,法学本科教育不能以司法考试为指挥棒,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应拟定具有特色的法学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2.
法律实践技能和技巧对法律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教学方式未能完成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的任务.诊所法律教育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学生在真实案件中,代理真实客户进行学习或通过处理真实案件进行学习,从而更新法学实践教学观念,贯彻诊所法律教育理念,督促学生"从做中学".在今后为了着力提升法科学生实践技能,诊所法律教育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大陆法系的典型代表国家是德国,其法学教育理念突出系统性和理论性,一方面强调法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2003年德国《法学教育改革法》希望通过改革使德国的法学教育与职业导向相结合,同时在"欧洲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法律人的"国际化"专业素质。德国通过持续改革完善其法学教育制度的积极努力值得我国学习,我国应在法学教育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注重法科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国际化方向的法学内容、增强现行法学教育学科设置的灵活性与科学性并严格法律人才培养制度,从而保证我国法律职业队伍的基本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4.
法律信仰的实践直接关系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然而,近年来法学教育却鲜有涉及,即便是对在校的法科大学生也忽略法律信仰教育。本文基于法科学生法律信仰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的法律信仰认知现状,以及影响法律信仰的因素,并提出通过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育方式、转换教育理念、转移教育重心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培养法科学生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高职院校法科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价值,通过比较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法学课程设置、理论法学教育、法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存在的差异,分析高职院校开展法律信仰教育遭遇的困境,探索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法律价值观启蒙方式、法律思维教学方法及法治文明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6.
理工类高等院校法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法律实践人才为首要目标。法学教师传统型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司法实践技能的培养,法学专业教育应当强化实践性教学模式。法学院系通过加大对法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支持,能够从多维度、多方面、多层次培养法科学生的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17.
法科部分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除了社会对法学人才需求相对不足、招生规模扩大过快和法学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客观因素外,法科学生没有科学有效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重要原因。本文根据对中国政法大学在校生和2003-2006届毕业生的问卷、网络调查结果,结合我国法学教育规律和国外生涯规划成熟经验,笔者提出针对法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实践操作方案以提高法科毕业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法学教育存在不足基础上,从牢固树立律师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加强法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积极转变课程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的角度探讨法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实践性是法学的生命所在,离开了实践的法学教育是残缺的,也不是真正的法学教育。法学实践教育的开展伴随着法学的发展历程,但是自我国的法学教育也开始扩招,法学的实践教育很大程度上就走向了形式化。一方面的原因是社会没有足够的吸收能力来消化这些需要实践的法科学生,另一方面,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在被忽视,出现了疏于管理、缺乏监督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的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缺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法学实践教学需要新的探索,法学院校也进行了各种尝试,但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依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模式将不会改变,我们需要的可能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取代它。  相似文献   

20.
廖丹 《文教资料》2013,(22):136-139
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不能仅仅着眼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还应站在高等法学教育改革的高度上,统筹教师培养和学生培养,实现“教”和“学”良性互动,才能真.正改善高等法学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法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问题,成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实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双轨”评价机制,才能激励法科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技能,从而提高法科学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