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寻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研发竞争态势以及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领域面临的机会与挑战,提出基于文献计量和专利分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竞争态势分析模型,并以OLED产业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客观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案例结果表明,我国在OLED产业技术领域研发比较活跃,且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但在专利开发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外一些企业和个人已经在我国进行了长时间的OLED技术专利布局,成为我国OLED技术专利的重要持有者,并且一些专利是集中在我国OLED技术的空白领域,这将对我国在OLED产业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产生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突破重大技术难题,引领未来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的领域广,产业发展阶段的要素不同,针对这一问题,论文阐述了当前科技的发展方向,分析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S"曲线上的发展情况,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提出运用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路线图技对产业进行规划.  相似文献   

3.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质量情报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本文面向政府战略决策角度分析了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情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从市场、产业链和技术体系、产业技术跟踪和评价、技术预见、技术研发攻关等方面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情报研究的工作模块,并从产业技术政策研究、科技计划专项前期研究、重点专题领域研究等方面阐释了如何利用情报研究有效支撑政府战略决策,最后,针对政府决策需求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技术创新对其发展至关重要。从产业技术生态的视角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问题,即从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生态的培育,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把握产业技术发展的规律,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推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塑造良好的产业技术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利用专利数据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9个领域的技术创新现状,了解产业技术能力水平,把握产业创新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0年前后进入技术创新活跃期,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但在核心技术的储备上与技术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导向、基础科学研究、协同创新等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质量情报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面向政府战略决策角度分析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情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从市场、产业链和技术体系、产业技术跟踪和评价、技术预见、技术研发攻关等方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情报研究的工作模块,并从产业技术政策研究、科技计划专项前期研究、重点专题领域研究等方面阐释如何利用情报研究有效支撑政府战略决策。最后,针对政府决策需求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政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进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政策启示价值。本文从系统梳理产业技术政策、战略新兴产业技术政策等方面内容已有相关研究入手,深入探讨产业技术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总结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践进展,借鉴发达国家相关产业技术政策的经验,提出改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政策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是科技主导的新兴产业,就其战略性而言,是指能够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并形成国家竞争力的产业;就其新兴性而言,是指以新兴技术为基础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孵化期或成长期的产业。作为一类特殊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技术的演化特征、运作模式、发展规律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产业,迄今人们对这些独特性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够,各个部门和区域的战略性新兴  相似文献   

9.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视角,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测度,通过聚类分析,研究战略性新性产业集群间梯度差异。基于江苏的数据研究发现,不同梯度区的产业集群在要素支撑、产业影响力、发展潜力方面梯度差异明显,通过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条件和培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环境、具有战略高度的产业规划、超前的产业技术路线图、可行的投入保障机制、掌握先进技术的核心企业和关键的产业链环节等因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关键条件;提出从引导资源聚集、制定产业规划、加大投入力度等方面培育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规模扩张与收缩:国际企业发展新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企业发展,表现出规模扩张和规模收缩相互交织的特点,即大型企业的快速扩张与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并存。本文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即购并手段的运用可以同时促进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对核心能力的追求则是这一现象的本质根源。  相似文献   

12.
倪明 《情报科学》2008,26(1):128-132
与20世纪末相比,企业信息化水平尽管有所提高,此阶段企业基本上应用M.L.Fisher 提出的传统供应链模式的信息化理念,由此导致企业信息化水平难以戏剧性提高.提出了应用供需网理念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比较了两种理念在拓宽信息化视野、提高信息化意识、丰富信息化内容、规范信息化标准、扩大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信息化应用的效果和促成和谐的企业信息化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得出供需网应该成为指导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一种理念结论.  相似文献   

1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首先分析了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条件,讨论了当前环境下国有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分析了国有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技术创新动力严重不足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了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及已具备的能力,明确提出民营科技企业是提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依靠对象。  相似文献   

14.
以北京企业为出发点,从微观层面上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北京企业的内在竞争力,从宏观层面上基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指标分析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微观上,北京企业竞争力受到企业财务能力和市场能力直接的正向影响,财务能力和市场能力是相关联的,两者相互影响,且从各项竞争力综合来看,华夏银行是2011年北京企业竞争力最强的企业;宏观上,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北京企业,在这一期间具有较弱的竞争力,处于竞争劣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高校发展科技企业是高等教育职能扩展与完善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战略的客观要求,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的良好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办教育和办产业是两个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领域。鉴于高校办企业的实际困难和各种障碍,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我国高校科技企业更好发展应慎重选择的三种类型,以此作为高校科技企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贾亚丽 《中国科技信息》2007,21(24):181-182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着中小企业的生产、销售乃至整个企业的管理。它给众多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信息成为生产函数中极为重要的内生变量.横亘在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数字鸿沟,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就中国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对中国外资撤离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鸿沟与外资撤离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性在高数字信息传播环境下表现明显,但在低数字信息传播环境下对外资撤离的影响呈现正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应对地区和行业的外资撤离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分认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比盲目追求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经过对39家企业的调研,文章总结出我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良好态势和不足,并就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482名管理人员的实证调查发现,管理人员在权力下放时将同时面对权力地位、组织利益和任务绩效等三个风险来源,其中管理者感知到的任务绩效风险最高.通过对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现除了组织利益这个风险来源以外,民营企业管理者在权力下放时感知到的权力地位风险和任务绩效风险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另外,管理者的工作控制点也显著影响其对授权风险的感知,管理者的他控水平能够显著预测管理者对授权风险的感知.  相似文献   

20.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本文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对进入2011年世界500强的20家发电企业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中国发电集团建设世界一流发电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