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2008年5月8目的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在新加坡拥有83年历史(成立于1925年)的上海书局,面临极大的经营困境,很可能无法继续。  相似文献   

2.
安辑 《出版参考》2007,(5X):30-30
据新加坡媒体报道,新加坡大众书局位于牛车水前大华戏院的华文旗舰店——大众大华于近日结束营业。因此业界开始猜测,大众书局是否会改变其长期以来销售华文图书的经营理念?大众集团主席兼董事总经理周曾锷否认了此种猜测,他说:“大众大华自2003年开业以来,积极推广华文阅读,努力为读者打造华文阅读平台。但由于大众大华的经营环境有所改变,并不如当初预期的好,生意及消费群因而不如人意,长久下去不是办法,最终只好做出结业的决定。”  相似文献   

3.
日前,在各大书业媒体纷纷报道上海思考乐书局、南京书城以大众书局之名一统旗下分店的新闻。之前记者也曾听说新加坡大众书局有投资大陆的计划,没想到如此迅速。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前夕,记者有幸采访到来大陆的新加坡大众书局执行董事黄娴,原本想了解新加坡大众书局此次投资的具体实施计划,没想到得到的信息却让记者大吃一惊。黄娴首先申明,新加坡大众书局目前还未在大陆进行实质性的投资,与南京大众书局并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4.
华文出版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今年参加新加坡世界书展的不少书商引进了由中国大陆出版的绘体书(绘本),不但在价格方面比港台同类书降低了50%,质量更可与港台版媲美。因此大受欢迎,顿时成了抢手货。 据报道,友联书局经理马晓敏表示,由中国大陆出版的这类绘体书是书局展出书籍中销量最高的。其中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和《幸运儿》已经卖到断货。  相似文献   

5.
从十九世纪末叶开始,经济活跃、文人荟萃的上海逐渐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中心.尤其是民国成立以后,上海的民营书业发展如雨后春笋,纷纷崛起.除老牌的商务印书馆外,大的书局还有1912年成立的中华书局,1916年成立的大东书局,1921年成立的世界书局和1926年成立的开明书店.中小型出版机构更是不胜枚举.这批主要由民族资产阶级出版商投资创办的出版机构,虽然从事的是一项文化事业,但他们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希冀通过出版图书来获得利润,取得投资的成  相似文献   

6.
1902年,无锡人廉泉、俞复、丁宝书等人,在上海合股创办文明书局。在商务印书馆成立之前,文明书局是近代中国出版新式教科书最多的出版机构。"文明书局向以玻璃版、金属版、石版精印之旧拓碑、名人真迹负盛名。"①民国初年,文明书局因经营困难而盘给中华书局,"存货、生财、房地产均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民营出版企业在版权保护方面曾作过诸多不懈努力,以往,我们比较多地注意到商务印书馆在版权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而事实上,1902年7月5日成立的上海文明编译印书局(即文明书局)在这方面也颇有些作为。  相似文献   

8.
缪立平 《出版参考》2005,(13):38-39
面对华文市场的重新洗牌,新加坡大众书局的发展潜力再次呈现.近几年,大众集团通过并购、策略联盟,积极投资等方式持续不断的进行业务拓展,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从一间小型的华文书局经过80多年的经营成为一个业务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加拿大、香港、澳门、台湾、内地等地的书业集团--大众集团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华文书店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有四大书局:上海书局(现称中图上海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他们不仅零售港台出版的华文书籍,也是马来西亚的进口图书分销商,同时也出版华文教材给华校子弟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上海思考乐图书有限公司 总经理:何根祥 电话:021—63306330 地址:上海市黄埔区中华路185号东业大厦3楼 链接1、上海世纪索克图书有限公司(思考乐书局)成立于2001年12月,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索克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注册资金人民币2000万元,总投资人民币8000万元。2005年7月18日,更名为上海思考乐图书有限公司。公司运用新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和先进的ERP业务系统,并在人员培训、信息管理和物流配送等方面逐渐摸索一套具有一体化优势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1.
《档案》2003,(2)
(本刊讯)据2003年3月10日《兰州晨报》报道,兰州医学院的一名大学生收藏着一份1924年的“中国铁路全图”。这份珍贵的地图表明: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曾计划修建4条进藏铁路。然而,孙中山先生近一个世纪的梦想直到今天才得以实现。3月7日上午,《兰州晨报》记者见到了兰州医学院学生陶照林收藏的“中国铁路全图”,装地图的袋子正面印有“中国铁路全图”、“孙中山实业计划”、“上海民智书局印”等字样,还档有一枚“甘肃学院”的印章(甘肃学院是兰州大学的前身)。背面是上海民智书局的广告,从一则广告上判断出地图的出版日期在1924年。“中国铁…  相似文献   

12.
张静庐(1898~1969)是浙江镇海(今宁波)人,早年曾任天津《公民日报》、北平《公民日报》、上海泰东书局和上海《商报》编辑。1925年以后,曾在上海创办光华书局、联合书店、现代书局、上海杂志公司,曾任经理。新中国建立后,他曾担任上海出版业联营书店总经理、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计划处副处长、私  相似文献   

13.
近日在新加坡百胜楼书城三楼,出现了一家全新经营的华文书店——奥赛书局。奥赛书局由来自北京的粱圣纬、杨婷文夫妇开设,杨婷文担任店长,梁圣纬则为幕后策划者。书局经营的图书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旅游文学、经济、艺术等学术书籍,其中文史哲占很大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一)上海世界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21年,解放后因官僚资本占半数左右的比重,书局负责人申请政府接管停业清理,经政府批准,于1950年2月接管,同时开始清理,至1957年10月清理完毕。该书局对外营业时间廿九年,连清理阶段八年,共存在三十七年。投资于该书局之股东,截至1957年清理完毕时约有二千户,(其历年原股东出让股权注销产名者不计在内);在该书局服务之职员工人,以1933-1934年间为最多,约有二千余人,(其历年中途进用和退出者,亦不算入此数内);有编辑翻泽著作物在该书局出版者有一  相似文献   

15.
上海点石斋印书局是《申报》前馆主英商安内斯特·美查(Ernest Major)创办的,著名的点石斋书局除印刷如《康熙字典》等书籍外,影响最大的是创办了《点石斋画报》,时间在1884年(光绪十年)5月8日.  相似文献   

16.
安安 《出版参考》2006,(7X):30-30
近日在新加坡百胜楼书城三楼,出现了一家全新经营的华文书店——奥赛书局。奥赛书局由来自北京的梁圣纬、杨婷文夫妇开设,杨婷文担任店长,梁圣纬则为幕后策划者。书局经营的图书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旅游文学、经济、艺术等学术书籍,其中文史哲占很大部分。  相似文献   

17.
据<中国图书商报>报道,在与中关村图书大厦长达三年的价格折扣战后,第三极书局销售损失4600万元,为此书局拖欠了3年的物业租金,不得不选择撤出中关村.看完报道后,我第-佩服第三极书局股东、董事和高管们的勇气,敢与国有书店在图书零售业光明正大地竞争;第二惋惜北京又失去了这么好的一家可以给读者带来很高附加值的书店;第三愤怒出版业发展的缓慢和对民营书业的不公.  相似文献   

18.
对于大陆书业者来说,三民书局的名号可能不会陌生,但它的创业史及其经营理念却知之者甚少。经过半个世纪的经营,三民书局在这个出版业动荡的年代,不但经营业绩持续上升,而且引起了越来越多业者人士的关注与探讨。 三民书局是个私人、综合性的出版机构,含东大图书公司、弘雅图书公司等关系企业。三民书局成立于1953年,创业初期,三民在台北衡阳路和虹桥书店及贩售文具、邮票和派克钢  相似文献   

19.
据美国媒体报道,洛杉矶长青书局总经理刘冰日前在众人的祝福中光荣退休了,将经营25年的长青书局交给新的主人—陈建洋医师。据介绍,陈建洋医师是来自台湾高雄的世家。  相似文献   

20.
上海是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发祥地,从清末民初开始,已有百年历史。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创办初期以印刷为主,至1901年改为股份公司,次年建立编辑所,标志着商务印书馆在出版业上的一次跃进,也是我国近代出版业上标志性事件。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1930年龙门书局在上海成立,1938年更名为龙门联合书局,以出版和引进国外教材、辅导及学生课外读物著称,偏重影印图书的引进和出版。至20世纪30年代,全国60%的书店(书局)在上海,这些书店(书局)集出版、印刷、发行三位一体,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编印新式中小学教材。上海民营书业的兴起与发展,把“科学”、“民主”思想带进中国,这些都可以追溯为中国民营书业的开篇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