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论广西土官官族内的封建宗法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官官族内封建宗法形态的发生,是广西土司制度长期存在于广西壮族地区的有力动因。这种土官官族内的封建宗法形态,有族长官位和财产宗法式的世袭继承制,官族内部的地方组织、衙门组织——族权和政权的结合,官族内部的祠堂、族规、家谱——族权的主要表现,官族内部土地占有和宗族共财制等四种。  相似文献   

2.
《礼记》中“支子不祭”等祭祀原则反映出周代祭礼是一种宗子主祭的大宗祭祀制度,至少先秦儒家理想中如此.朱熹《家礼》中的祠堂祭礼原则,限定支子可祭祢但不得祭祖,且宗子主祭的最远世数止于高祖,这是一种最接近于大宗法的最小权重的小宗祭祀制度.明代嘉靖礼制改革后的祠堂祭礼采纳了程颐祭祀思想的主张,支子可以主祭,且不论世数但凡可知者皆可祭,乃至于远祖、始祖,这是一种最大权重的小宗祭祀制度.从《礼记》到朱熹《家礼》,再到明清祠堂祭礼是大宗法向小宗法的逐步嬗变.而作为士庶祭祖场所的祠堂,从朱子祠堂到明清祠堂则是由大宗祠堂向小宗祠堂的演变,这也是大型宗祠逐步成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安徽贵池的社祭祀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对安徽贵池社祭活动中的社祭源流、社祭与傩仪、社祭祀圈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论,作者认为明代或明代以前池州一带傩事活动已与社祭相结合,并以“社”为活动中心,傩坛“社神”泛指面具。贵池傩事活动始终贯串着对宗族土地的祭祀仪式,傩祭以社祭为依托为内核,因而贵池傩戏也是一种具有浓厚宗法色彩的“社戏”。贵池乡民对土地的祭祀分为不同等级,具体有土地公婆、大社、社会、土主,它们与旧政权中村户、甲、保、县州等机构形成平行的对应关系,构成了大小不同的社祭祀圈,这些社祭祀圈又包容了古代的傩、雩、殇、高禖等祭祀内容。贵池傩神会以社为组织单元,但傩神会的组织形式与社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80-80
"族田"就是宗族占有的土地。宗族占有的土地有多种名目,诸如祠堂田、寺庙田、墓田、祭田、义田、学田、公会田等,皆为族田。祭田即为祭祀而置的土地,属于供赡祖茔祠堂的产业。祠堂田、寺庙田、墓田专供各自祭祀的费用。义田是为赡养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立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跨宗族的地  相似文献   

5.
在宗法家族中个人对父权制的家族存在着一种先赋的、固定不变的隶属关系。中国古代诉讼受宗法家族制度的制约,家族成员既无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意识,也无进行诉讼行为的内心倾向。然宋代正处于旧的宗族政治瓦解,新的宗族政治、家法族规尚未形成的阶段。宋代家族组织的弱化使宗族对族众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族众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也大多绕过宗族组织直接以诉讼的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6.
清代民间宗族祭礼富有特色,反映宗族制的一些特点:祭礼发生重大变异,导致宗族规模扩大:祭祀始迁祖,突破朝廷只祭高曾祖祢四代的限制,从而宗族成员大大超出服制范围,规模变大,成为社区重要群体。祭礼变化体现出传统宗法主流观念的改变。配享实行论德爵功的"三论"原则,启用具有绅衿身份的成员主持祭礼,饮胙礼优待绅衿,均与传统大宗法宗子制原则相冲突,然而有身份者主祭,又与世爵世禄制祭礼精神吻合,合于时宜。宗族具有等级性,各宗族追求进入官绅宗族阶层。朝廷区分皇族、贵族、品官、庶士和庶人的不同祭礼,可视为宗族社会政治身份的界标,显示宗族被区划为从皇族到庶民的六个等级。宗族有身份之别,民间宗族追求为大族、望族,实质是希望由庶民宗族晋升为品官、庶士宗族,提高其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7.
清代徽州祭祖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深化,在经历了两次战乱之后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在重点讨论清代徽州地区的宗族有关祖先祭祀过程中遍修祠堂、重修宗谱、合修坟茔等内容的基础上,以《茗州吴氏家典》作为徽州祭祖研究的个案,论述贯穿清代徽州宗族祭祖的宗法思想和宗族实践。  相似文献   

8.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122-122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规制也有所不同。宗祠为一族总祠,一般为三进,第一进称仪门,第二进称享堂,第三进为寝室。仪门又称门厅,祭祀时供鼓乐之用;享堂是祭祖举行祭祀礼仪和宗族议事的场所;寝室用于供奉祖先牌位。支祠规制与总祠一样,是支族祠堂,规模一般比宗祠要小一些。有些支祠省去了  相似文献   

9.
林耀华是中国较早以田野调查来研究中国家族问题的社会学者之一,他以祠堂为中心从结构功能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族乡村,注重对宗族组织、祠堂功能、个人生命史、个人和宗族的关系等要素的研究,在其家族研究中集中体现了社会学人类学的本土化过程,其家族研究对中国家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宗族祠堂是国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碑刻记载着祠堂的历史、宗族的迁徙发展和对族人的训诫等内容,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碑刻对弘扬、传播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入清以来,乐安县流坑董氏宗族在曾经发达的科举业迅速衰落后,以宗族组织为依托,控制了乌江上游的山林和竹木买卖,使族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商贸也成为族人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作为回报,商人积极参与乡村和宗族建设,使董氏宗族得以复兴。  相似文献   

12.
众存祀会系设置众存产业以祀祖的组织,具有自发性、平等性和灵活性,属于宗族之下血缘性的结合,并主要依靠契约关系予以维系,是宗族组织内部祀祖的基本形式之一.由明及清,徽州众存祀会分布广泛,数量可观,长期存在,相沿成俗,它与宗族组织在祭祀功能上是互补共存的.  相似文献   

13.
明代墓祠祭祖流行于南方地区,嘉靖、万历年间是明代修建墓祠较多的时期,与同时期宗祠的普遍化以及宗族组织化是同步的;明代墓祠是宗族形态的重要形式,具有组织族人的作用,明代士大夫一般认为墓祠祭祖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宗族是指以同一男性为祖先延传下来的、聚集居住的社会群体。历史上浙江宗族气息就很浓郁,当代宗族复兴的势头也甚为强劲。本文分析了村民选举中的宗族派别斗争及其对村民自治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按西方主流理论,宗族作为“原始组织”,将为“人工创立的社会组织”所取代,但在近20年来我国农村宗族却出现了复兴的新情况。本根据对10个村治理状况的深度观察,从日常生活、村庄、行政村和村际关系等层面分析了宗族对村治的实际影响。指出,宗族在村治过程中发挥着双重性的功能,一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服务与帮助,填补了若干管理真空,避免了更严重的失范和无序,而且,强族组织与宗族集体意识成了抗拒行政权力不法侵害与剥夺的工具;但另一方面,宗族往往以狭隘的本族利益为归依,奉行着恃强欺弱的逻辑,并倡导男尊女卑,崇尚迷信。因此,不应简单地对宗族给以全面否定和肯定的结论。要构建农村治理的新秩序,虽然无法舍弃宗族,但是应当寻求新的资源和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代浙江村民选举中的宗族派系斗争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是指以同一男性为祖先延传下来的、聚集居住的社会群体。历史上浙江宗族气息就很浓郁,当代宗族复兴的势头也甚为强劲。分析村民选举中的宗族派别斗争及其对村民自治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论彝族政治权力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南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彝族尤其是凉山彝族其先民曾在本民族内部构建了独特的政治权力体系,如鬼主统治下神权与王权的合二为一、严格的等级制度及严密的家支组织。这一权力体系在彝族社会发展史上占主流地位,直至元朝以后,国家权力逐步渗透到彝族政治体系之中,并一直持续至整个近代。如果说,元朝是彝族权力发展史上的一个转变,它使彝族政治体系开始在形式上被纳入到统一国家政治体系的范畴,那么,新中国的成立则是彝族权力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它使彝族社会的权力结构、权力关系均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家族文化受到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等诸种社会力量的不断冲击,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家族组织仍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形态,维系家族情感和活动的实体普遍存在,维持家族团结的祭祖等活动绵延不断,族长的权力亦得到不同程度的承认。究其主要原因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根深蒂固,物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制约,历届政府对家族制度的保护和利用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现在能收集到的闽台《江氏族谱》为分析个案,重点讨论这支在两岸有众多族人的“客家江氏”如何追寻祖先的历史过程及其意义。文章认为“客家江氏”追寻祖先的历程是渐进式的,从永定谱系到上杭谱系再到江万里家族,脉络相当清楚。每次更换或认同新的祖先都是宗族文化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息息相关。族谱的编撰尽管是掌握书写权利的个人所为,对祖先的追寻也不具有学术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从较长的历史过程看,却是无组织的集体行为,是宗族集体实践的一种结果,里面浸透着中华文化深沉积淀的基本内涵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徽州大族对墓祭尤为重视,各个宗族都会举行墓祭,其仪节基本恪守国家祭祀仪礼和《朱子家礼》,而墓祭的时间、规格、程序、仪式等不尽相同。在墓祭举行之前有一些准备工作,如准备资金,置办祭物、祭器,通知各支会同并分配任务;墓祭的主要流程是清理茔域、祭拜和分胙;墓祭结束后相关工作有清理祭器及祭祀场所,分配剩余资金,商讨宗族各项管理事宜等。徽州宗族通过墓祭这一仪式来团结族人,巩固封建社会秩序,而墓祭这一活动对当地人们生活也产生了很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