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性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属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应有不同的现代性标准,不存在统一的国际标准。因此,对于“创新”和“世界性”的解读应站在国家及民族的立场上。中国写实油画本身就具有现代性特征,这是由中国的特殊文化形态决定的,中国写实油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现代性的追求,并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观念上、风格上和技术上的长足进步。本土化是中国写实油画现代性追求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民族性的追求本身就具有现代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只有本土化了的中国油画才真正具有世界性,并表现出独特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东亚的两个重要国家,中国和日本都有龙文化。日本“和龙”在继承和吸收中国龙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对两者的异同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文化边缘地区研究中国龙文化,同时研究日本龙文化也是对中国龙文化的肯定和发扬。  相似文献   

3.
英语全球化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人文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英语的全球化及本土化是英语运用趋同和变异两种力量交互的结果。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既指中国英语变体的形成,也意味着中国本土文化对英语语言的移入。他们不必因为学习和使用英语而改变自己的身份和文化价值观念,甚至不必改变自己的思维及行为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只是有助于他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开阔的视野参与国际交流,英语学习者无须内化英语本族人的文化标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本国文化或其他文化学习来促进英语的运用能力。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能够促进英汉“界面”的进一步发展,而英汉两种语言的互动将会互相丰富而不是污染。英语的全球化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对中国英语学习和运用者的文化身份、英汉两种语言界面互动,以及中国英语学习和教学产生重大的人文影响。  相似文献   

4.
赫勒四十年的本土化历程契合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历经附带引介、重点考察、专题探讨、全面推进与反思等多个本土化阶段,开启了从人道主义、历史与现代性、社会实践等多维度推进赫勒研究的理论范式,建构了"日常生活""审美现代性""激进需要""人的需要""道德正义""多元旨趣"等多样化的本土化理论体系,推动了当代跨学科研究、国内外学术对话和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建设,为理解马克思理论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反思和现实批判的新面向,成为继卢卡奇之后中国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本土化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两个结合”命题的提出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表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从“两个结合”的相互联系看,前者是后者的实践基础和必要支撑,后者是前者的历史延伸和文化拓展,二者构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深刻把握“两个结合”,必须深入理解“结合”彼此契合的前提、互相成就的结果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之时,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在文化上坚持民族文化主体地位、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实现本土化而不至于被西方文化霸权推入西化的单一化文化轨道?对这一关系中国文化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的思考,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的文化选择,力图为中国高等教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定位及中国文化的现代性重构提供一个成功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作为王国维学术生涯中的两个经典学术文本,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境遇:前者因“以西套中”、牵强附会而遭人诟病,后者因“以中化西”、融通创新而为世人赞赏.这是它们“以西套中”和“以中化西”两种不同的言说方式造成的,其深层原因乃是王国维由先前过分倚重西方的哲学思想来阐释中国文化和文学问题到后来自觉地融通中西,甚而回归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中化西的学术思维的根本转变.必须以其前后期不同哲学美学思想的形成和架构为切入点,方能深入探求上述两种言说方式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当今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当今中国的文论建设,亦处于一种“西化”(现代化)和“本土化”(民族化)的焦灼张力之中,通过对上述王国维两种不同的学术言说方式的转变的研究或许能为当下中国学界尤其是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在“‘后’语境”下,现代性既成了面向中国文论的“提问方式”又成了它的“问题之源”。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对“后学”思潮的接受不能完全替代对“现代性”问题的集中探讨,特别是不能替代对现代性的内在“自反性”特征的思考。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研究必将最终直面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道路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深入把握现代性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探索当代文学理论深入文学现实的能力和整体创新发展的道路。这既是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研究的意义,同时也是它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全球化·西化·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现代性,全球化,西化和本土化等概念的辨析,认为中国传统化与现代性,全球化等并不处于同一个层次,必须对“中”“西”进行清楚的划界,中西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西方传统化发展出了现代性化,而中国传统化没有。只有进行这种区分,中国才能更好地确立现代性,参与全球化,中国传统化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对当代还是对历史的研究,程文超始终关注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热心当下的文化建构。论文试图从现代性追求与反抗现代性的张力中把握程文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从现代性的张力、“两个西方”的提出到欲望叙事,程文超试图对欲望的叙述进行引导以解决当下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11.
审美现代性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背景之一。从现代性概念的发生来看,审美现代性始终都是现代性观念的内核。因此,清理出包裹在现代启蒙进步主义之下的审美现代性概念,并把握其内在矛盾,可以为中国现代性的理论积累提供重要的价值参照。另一方面,从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现代性理论资源,深刻理解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对更好地把握审美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话语的本质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已经历现代性洗礼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质疑现代性,这为正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我国乡村提供了前车之鉴。西方现当代对现代性所追求的主体性、同一性和消费主义的种种质疑,体现了现代性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我国乡村现代性的构建应该突破这些局限,建设和谐乡村,保持乡村特色,引导农民追求和向往非物质化生存状态,以收获更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既是人们认识现代社会的一个总体性概念,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对抗的过程。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现代性悖论。中国是在探索适合本国的现代化道路,实现社会转型的进程中遭遇现代性悖论的。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与现代性悖论抗争的过程。邓小平理论为现代性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超越现代性悖论提供了出场路径;科学发展观,是对现代性悖论的深刻反思和积极矫正;构建和谐社会则体现了现代性悖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西方由于各自文明形态和文明进程的差异,导致了它们的审美现代性存在着两种根本的区别;一是在审美独立性追求上存在着差异,二是在审美对待现代文明的态度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90年代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这在"现代性"话语的理论选择、关注焦点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方式上都有所体现,从而显示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兴的"现代性"话题实际上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被提问与阐释的。现代性的论述者对现代性的隐忧进行了多方面的质疑,"谁的现代性"这种提问再次提出了文化中心主义问题,把对现代性的质疑转变为一个现代性的多样化方案思考。这一思考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思想界。现代性的多样化方案有两种取向值得重视,其一是查尔斯·泰勒试图从社区主义那里寻找资源,以文化差异性来建构非中心化的世界图景;另一种是设想从传统主义那里找到新的依据。在中国,现代性处于一项未完成的事业,但传统主义的影响依然深厚,即使是较大限度可以接受西方现代性基本理念的论说者,也设想依靠传统主义来建构中国的现代性思想文化基础。论文认为,超出简单的中心/边缘,同质化/多样性的对立,回到个体"本真性"的基础,建构一种"主体最小值"的思想文化,可能是适合当代中国文化语境的一种设想,它可以作为新的起点,在保持现代性基本价值理念的前提下,通向更具开放活力的后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7.
将现代性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无疑使文学获得了一个全新的阐释角度,同时也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阐释空间。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天狗》都已经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典现代性与反思现代性的双重境遇,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生态风险等不断涌现而呈现出一系列风险图景,加上现代性背景下全球风险的嵌入,昭示着风险社会在当代中国场境中渐趋成型并塑造了自身的特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需要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模式以扬弃并超越原有的危机管理模式,将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审美现代性研究,始终立足于现代性立场。试图通过审美现代性的补救或拯救,给出一个走出现代性危机的理想方案。然而.现代性作为一种危机意识的表征.并不生成于内部自身.而是外部批判质疑的结果。后现代性理论话语的兴起.使“现代”真正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应该从后现代性视域出发.在后现代的维度和立场上.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批判.并对审美现代性问题给予重新的描述和审理,以发掘其中所蕴藏的质疑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既是现代性过程的产物,又要面临如何"超越现代性"的难题。本文基于两部裕固族的教育人类学作品,以"现代性"为主题探讨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问题和出路,意在阐明少数民族学校教育"重构"的路径选择与研究者对"现代性"的理解有关,还与民族志的书写策略和质量有关。教育民族志的书写方式需要重估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