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伐檀》《硕鼠》均选自《诗经》的魏风。魏风是流传在魏地(今山西省西南临汾、曲沃一带)的民间歌谣。《伐檀》是劳动者伐木时唱的歌,作者对奴隶主的不劳而获加以冷嘲热讽。《硕鼠》也是一首反剥削反压迫的战斗之歌,作者运用通俗而又贴切的比喻,愤怒控  相似文献   

2.
《伐檀》、《硕鼠》两篇诗属于《诗经》中的魏风,清陈奂《诗毛氏传疏》云:“……魏在商为芮国地。与虞争田,质成(平断)于文王,至武王克商,封姬姓之国,改号曰魏。春秋鲁闵公二年(前六六○年),周惠王十七年也,晋献公灭魏,今山西解州芮城县,是其地也。  相似文献   

3.
《蒹葭》不惟在《秦风》中,而且在国风中,是一篇三章形式的民歌体的艺术性发展到最高度的诗。就艺术性来说,只有《魏风·伐檀》堪与之比美。《伐檀》是由舆人之诵发展而成的,它是奴隶直接反抗的呼声,所以它的作意特别显豁(见拙作《舆人之歌—魏风·伐檀》)。至于本篇的作意是从篇文本身看不出来的,所以在教学的实施上就得另想方法。我几经考虑,只有拿《黄鸟》与之比着教,方能把它的作意烘托出来,就是先讲《黄  相似文献   

4.
“取”字别解《诗经·魏风·伐檀》:“胡取禾三百廛兮”的“取”,课本及各家选本都不注,也许是因为它是个常见而通俗的字,毋须解释。一般都把这个字解释成“拿取”或是“夺取”。但仔细推敲一下,还可以有别的解释。《伐檀》是魏国的民歌,魏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所以,《伐檀》当是  相似文献   

5.
西周之“魏”≠战国之“魏” 《伐檀》和《硕鼠》二诗是小学语教材传统篇目,都选自《诗经》“十五周风”中的“魏风”。对“魏风”这个历史概念,有人往往把西周之“魏”与战国之“魏”混同起来,笼统地理解为战国之“魏”就是西周之“魏”的延续。 这样理解和讲授是错的,错误有二:一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时代,二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地域。  相似文献   

6.
《伐檀》和《硕鼠》均选自《诗经·魏风》,都是流传在魏地的民歌。两首诗不光是产生的地域相同,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颇多相似之处,堪称姐妹篇。运用比较的方法教学这两首诗,既省时,又便于学生把握两首诗的异同,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两首诗都揭露了奴隶主阶级不劳而获的剥削本质,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的痛苦生活和内心的愤愤不平,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代表作品。不同的是,《伐檀》仅止于揭露、质问和讽刺,而《硕鼠》则不仅仅表达了被压迫者、被剥削者的不满和怨恨,它还表现了奴隶们…  相似文献   

7.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这是《诗经&;#183;魏风&;#183;伐檀》中的诗句。描写的是春秋时期黄河上游人们劳动的场景。那时的黄河流域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随着人们对黄河流域的开发,资源与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唐朝诗人王之涣在《出塞》一诗中这样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似文献   

8.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犬类。“风”又叫“国风”,大都是民间诗歌。教材中的诗经二首《伐檀》、《硕鼠》(高1)选自《诗经·魏风》。《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七二二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以选入教材的有《曹刿论战》(初5)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为西汉末刘向所编,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选入教材的有《唐睢不辱使命》(初5)、《邹忌讽齐王纳谏》(高1)。  相似文献   

9.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三期载杨亦鸣同志的《〈诗〉“伐檀”、“伐辐”、“伐轮”正义》一文,对《诗·魏风·伐檀》中的“伐辐”和“伐轮”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伐辐’即砍制车辐,‘伐轮’即砍制车轮”(着重号原有),并指出“‘伐辐’、‘伐轮’并非一般的动宾关系,‘辐’与‘轮”都是‘伐’的目的宾语,而非对象宾语。这与‘伐檀’的内部结构不同”。杨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它的上述结论笔者  相似文献   

10.
《诗·魏风·伐檀》首章首句言“坎坎伐檀兮”,次章首句言“坎坎伐辐兮”,卒章首句言“坎坎伐轮兮”。其中对“伐檀”、“伐辐”、“伐轮”的解释,当代各家多有不同。如: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上册二分册: 坎坎,用斧砍木的声音。伐,砍。檀,树名,木材可以造车。辐,车轮上的辐条。伐辐,砍取制辐的木材。  相似文献   

11.
《诗经》四篇1、《伐檀》《伐檀》选自《诗经·魏风》."魏风"是古魏国(今山西解县、芮城一带)的地方民歌.这是一首伐木者的歌.诗中写一群奴隶一边在河边伐木,一边对剥削者进行冷嘲热讽,揭露了他们不劳而获的本质,表现了奴隶们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精神.写作特点是:(1)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真实的劳动生活画面和奴隶们的冷嘲热讽,揭示了社会的本质.(2)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以河水的清澈可爱,反衬社会的黑暗,烘托奴隶们内心的不平.(3)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反复咏唱,充分抒发了奴隶们的愤慨情绪.(4)采用长短不齐的杂言句式,自由奔放地抒发感情,显示了民歌句式自由活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魏风》以其多刺少美的思想内容和酣畅激切的现实主义风格而独树一帜.《魏风》作为《国风》中风格较为统一,思想表达较为一致的一个部分,其风格和主题与其地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魏地贫俭的生存环境以及魏地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孕育并孵化了《魏风》多刺少美的思想主题和酣畅激切的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魏风》以其多刺少美的思想内容和酣畅激切的现实主义风格而独树一帜。《魏风》作为《国风》中风格较为统一,思想表达较为一致的一个部分,其风格和主题与其地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魏地贫俭的生存环境以及魏地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孕育并孵化了《魏风》多刺少美的思想主题和酣畅激切的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4.
<正> 《伐檀》是《诗经·魏风》中的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多依《诗序》,《诗序》说:“《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现代学者朱东润稍有修正,认为本篇重点是在“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伤‘ 君子不得进仕’之意并不显著。”(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其它说法大同小异而皆不离“刺贪”主旨。近细玩诗味,得出的却是与上述恰恰相反的结论:这是劳动者对君子的一首颂歌。 全诗共三章,章九句。三章之间字词略有差别,但含义却是一致,弄懂第一章诗义,二、三两章其义自解。  相似文献   

15.
“坎坎”在《诗经》里是模拟鼓声、伐木声的迭音象声词。《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郑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又,《诗·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毛传:坎坎,击鼓声。此外,《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坎坎,伐檀声。但是“坎”这个字现在普通话读为“k(?)n”(注音按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下同),这与鼓声、伐檀声相差较远,象声词不象其声了。那末造成二者脱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物的声响古今不同吗?  相似文献   

16.
《伐檀》作为诗经中一篇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风格倾向的诗歌作品,历来受到文学阐释者的极度重视。然而,对于这首著名诗篇的阐释二千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诗序》有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这段往解不得《伐檀》生成的风俗文化背景及其深层精神关连,而将其指认为一首劳动者诅咒剥削者的诗。这种理解几乎一成不变地延续了二千多年,在近现代阶级观念盛行和文学社会学庸俗化的时代,《诗序》这段话就成了把《伐檀》界定为诅咒与反叛之诗的证词。很显然,这种阐释认定《伐檀》诗中…  相似文献   

17.
《伐檀》主题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伐檀》选自《诗经·国风·魏风》,是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传统篇目。关于它的主题,高中语文教材的解释是:“《伐檀》是古代伐木的奴隶们创作的诗歌。这首诗描写了伐木者的艰辛,通过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和讽刺,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高中第五册51页,人教社96年版)这种解释,代表了对该诗思想意义的一般性理解,如金启华《诗经全释》:“(《伐檀》)讽刺官吏的不劳而获,剥削自肥。”(江苏古籍出版社91年版237页)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本篇(《伐檀》)重点实在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上编第一册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89年版)总其渊源,所有这些解释,均源自汉毛亨《毛诗序》所  相似文献   

18.
《伐檀》作为《诗经》的代表作品选入高中教材,是由其思想性决定的。因为这首诗反映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关系,而且也反映了被剥削者的反抗思想。本文对《伐檀》诗的主题思想没有新解,但对作为教材的《伐檀》一诗在教学方面有两点疑惑需要辨析,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一) 一是句读方面。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五册(1995年11月第2版,1998年4月第3次印刷),高中(试验修订本·必修)中《语文读本》第三册(2000年12月第2版)对《伐檀》诗首三名的句读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首三句读为二句话,“河水”句单独读为一句话。全诗共三章,后二章前三句的句读相同。经查,汉郑玄《毛诗传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姚际恒《诗经通记》、方玉润  相似文献   

19.
由于年代久远,《诗经》的真实已被蒙上了一道迷障。所以历来对它的某些解释常有曲解之处,象《魏风·伐檀》中的“辐”与“轮”便是一例。然而我们还不得不打破旧解的桎梏,使它的面目更清晰些。“辐,车轮中直木。此指伐檀木为车辐.”“轮,车轮。此指伐檀木为轮。”以上的解释正确吗?我以为是错误的。《伐檀》是讽刺贵族们的伐木者的诗。细读此诗,我们仿佛听到了雨点般丁丁咚咚的伐木声,亦隐约看到了来往如梭的人群——劳动规模是相当可观的。一群劳动者不停工作,并将伐下的树木“寘之河之干”、“寘之  相似文献   

20.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