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两税法改革后,人头税向田亩税转移已成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但“丁口之赋”在宋代逆向复现。究其原因,首先囿于南方山区地理环境,田税作为常赋征收不足,遂以丁口之赋为补充。其次,在宋代两税定额体制下,中央催督税额的无序性与制税之权向地方下移之间形成制度空间,这为以丁增税的“丁口之赋”复现提供了动力。最后,丁税征收便捷、易于转嫁的技术优势以及制度惯性为其赋予了“祖宗之法”的标签,这更为其存在奠定了合理内核。故宋代“丁口之赋”的逆向复现,凸显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由人头税向资产税演进过程中的曲折与复杂的面相。  相似文献   

2.
赋《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楚辞何以又称赋,当与“赋”字之义相关。“赋”字从贝,故本义为赋税。赋税必天子、诸侯颁布于民,中经簿记而终敛藏之于府库,故“赋”自本义外又引伸出三义:布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他曾指出,封建赋税制度有“三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莫难返之害。”即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农民种粮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加受商人的一层盘剥;历史上的赋税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这就是“黄宗羲定律”。  相似文献   

4.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许,处所。传记文章习惯写法,总是先介绍姓氏籍贯。这里不仅不知传主是什么地方人,连传主的姓名也不知道,所以只得权以武器名代称之。北平陈子煤省兄河南,省,省亲,探望,问侯。省略介词“于”,加上“于”,成“于河南”,介词结构后置。与遇宋将军家。与,介词,省掉宾词“之一”、“遇”字后省掉“于”,介词结构后置。宋,指宋将军。怀庆青华镇人。怀庆,清代为怀庆府,属河南省。工击技,工,善于;击,以武器进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者,代词,“好事的人”。人以其雄健,以,连词,当因为讲。雄健,威武,有力。呼宋将军云。云,如此,可不译。力状宋将军勇,以衬托主人公大铁椎。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火桀)七岁,“长”字后面省掉“于”。“于”,比,在形容词后,介进比较对象。少同学,少,读shào。故尝与过宋将军。  相似文献   

5.
现行统一高中《中国古代史》在《秦朝的统治》一课中这样表述:“……经济方面。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这里提出了秦朝田租的征收标准。按其表述根据史实,我们应怎么理解呢?春秋战国以来,随着以井田制为中心的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封建田赋制度逐渐确立起来。当时田赋征收有“税地”之说。《商君书·垦令》记载,“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以及《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见当时把粟与土地作为田赋征收依据。高中课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节也讲到: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是按土地的多少和好坏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指出:赋税“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清朝封建国家不仅向内地征收赋税,对地处塞外的呼和浩特地区,也从乾隆年间开始起征煤炭税、牲畜税、关税、落地税等工商杂税,同时采取了因时立制、因地制宜等措施,以加强对这些赋税的征收与管理,达到征税补饷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明清时期怀庆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商业群体,怀商在中国古代商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怀商崛起于明清时期怀庆府地区特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随着其不断发展壮大,在怀庆府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尤其对怀梆、怀庆风俗习惯及晋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大税”、“小税”、“别税”的实施 唐代户税之分为“大税”、“小税”和“别税”,见于《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 凡天下诸州税钱各有准常:三年一大税,其率一百五十万贯,每年一小税,其率四十万贯,以供军国传驿及邮递之用;每年又别税八十万贯,以供外官之月料及公(厂解)之用。因为这一内容仅见于此,所以历来治唐史者对这个制度的存在多不予确认,而对其是否实施则更多怀疑。其实,这一制度确已实行,《通典》卷六《食货典》六赋税下所载的天宝计账说:“钱则二百余万贯(百四十万诸道州官课料及市驿马……)。”这与《唐六典》所说  相似文献   

9.
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不仅是封建国家赖于存在的经济基础,而且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土地制度、农民战争、商品经济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税赋制度既有前后因袭部分,又有时代的特点。田税、口钱、算赋和更赋(战国至东汉) 马克思指出:“赋役是官僚、军队、教士和宫廷的生活源泉,一句话,它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7页)正因为如此,封建统治者把征收赋税作为第一要务。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封建赋税制度初步形成,但不同国家的赋税,名称及征收方式是互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0.
一、"怀梆"的渊源及艺术特点"怀梆"是河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俗称"怀调"、"怀庆梆子",因发源于明朝时期的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一带)而得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曾在中原大地及冀南、晋东南地区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它的曲调质朴明朗、慷慨激昂、高亢清婉,艺术风  相似文献   

11.
课本第204页在讲述“地丁银”时说到:“这样,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这里,“人头税开始于唐朝”的说法值得商榷。《辞海》“人头税”条目为:旧时指以人口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税。“人口”条目为:一户人家的人的总数。可见,人口不仅包括成年人,还包括未成年人。人头税,包括对成年人所征之税和对未成年人所征之税。人口税始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据说齐国每人每月要交纳30钱人口税,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夸大,但齐国有人口税应是无疑的。秦的人口税,《汉书·食货志》载为:“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据颜师…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2010届高三四月调研测试选择题第16题:“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这一赋税改革指的是  相似文献   

13.
一、专题要点指要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和鲁国的初税亩;北魏至唐实行的时间长影响大的均田制;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西汉、曹魏、北周和明初实行流民与土地相结合的屯田制。我国封建社会的三种土地占有形态: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均田制、屯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与土地有关的赋税制度,如田租、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及评价。  相似文献   

14.
1.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你认为目前做好这项工作应从哪些方面着手?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已延续了2600多年的历史。材料二: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累计征收农业税达3945.66亿元。正是依靠农业“乳汁”的哺育,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为什么会出现“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这样的赋税制度?它们的实施有什么意义?(2)从经济学的角度,结合新中国的国情,谈谈国家征收农业税的必…  相似文献   

15.
清代怀庆府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类繁多,农作物有小麦、水稻、大豆、棉花等,为河南粮食高产之地;以“四大怀药”为主的中草药种植普遍,竹子生产有相当的规模,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6.
郭万青 《中学历史教学》2006,(1):41-43,69,70
[专题解读] 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①鲁国“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②西汉赋税制度:编户农民向封建国家交田租(土地税),交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将农民尽可能地固定在土地上,以确保封建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③北魏租调制: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④唐朝初期租庸调制:交纳定量的谷物,叫作“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张居正实行的赋税改革。一、张居正实行赋税改革的社会背景;二、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三、张居正赋税改革的意义及其在中国赋税史上的地位。唐代杨炎作“两税法”.开创了在我国赋税史上“以产为本”代替“人丁为本”的先河,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在“两税法”的基础上,开始改变了赋役分征的办法,使二者合而为一,产生了“摊丁入亩”的趋势,为清代的“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相似文献   

18.
始于唐建中元年的两税法,古今中外论者颇多。本文仅就两税法实行后的钱重物轻问题和估法作一探讨。 两税法包含资产税和田亩税:资产税据户等征饯,实际征收时多折纳粟米绢帛;田亩之税据顷亩征粟米稻麦。币值和价格的变化对负担赋税的每户家庭都发生影响,所以,钱重物轻问题和估法实在是中晚唐财政经济史上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明代北直隶与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布政司的经济在全国处于重要地位,每年五省都要把将近一半的田粮供给京师和边防。而由于灾荒,北方五省人民逃亡很多,为了完成赋税征收,官府就将逃亡人民应该缴纳的赋税累加到未逃亡人民身上,即"赋税陪纳"。此外,北方地区有很多不适宜耕种的山地、沙地、盐碱地,但官府对这些土地仍然征收赋税,即"税粮包空"。赋税供给、赋税陪纳、税粮包空是压在北方五省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20.
《滨州学院学报》2022,(1):53-60
齐国重商,通过关和市征收商品税是其赋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周礼》所言“司关”“司市”,齐国也在关、市设有职官负责征税,齐量三器可能为征税时的标准量器。齐国对市场的管理比较重视,有规范的征税机构和征税流程。齐国实行双重收税制度,也就是商品要同时缴纳关税和市税。“关市之赋”的税率总体上比田税低,但从春秋到战国逐步增长,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