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作文》2007,(12)
崇尚美育者,培养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之能力品质也,崇尚美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内容。郭沫若同志早就指出:"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着手。"学生的审美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世界观的形成,而语文是一门充满了美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在与语文教学相关活动中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把大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人类创造的艺术美再现出来,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课文中学到知识的同时,在审美观上初步形成一种正确的判断能力,初步懂得什么是生活,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就要求只有我们语文课本身是"美"的,才能达到美育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课中,处处为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从而创造美的生活,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审美教育,我们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之美,品味生活之美,进而创造生活之美。语文教师要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又以美育教育为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5.
法国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属性特点,因而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在于挖掘和激活内在的美育元素,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并进而植入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之中,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逐步转化为学生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意识和自觉行动。这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然而,在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活动中,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等因素蒙蔽了许多教师那"一双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致使语文的美育功能大为淡化或者黯然失色。本文强调语文美育一说,意在突出并渗透其内在的教育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审美教育,我们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之美,品味生活之美,进而创造生活之美。语文教师要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又以美育教育为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7.
正"美是遍及各处的。而且对于我们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一双发现美的双眼。"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要对学生们进行的教育也是美的,让他们尽情感受语文的美。语文课堂应该是一幢欣赏风景的高楼,学生们向远处观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行一场美的教育旅行,这可以让语文教学的效果更加好。一、文本之美在语文课本中,典型作品散发的美是随处可见的。有自然美、感情美、艺术美以及言语美……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  相似文献   

8.
作为主流教育的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彰显了语文教育理念的发展水平,代表了语文课程的改革方向.通过人教版语文教材让学生在古典诗词中进行有意识地积累学习和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古典诗词的海洋中构建起学生认识语文之美、爱好语文之美和创造语文之美,这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研究美育实践构思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李万利 《甘肃教育》2014,(17):49-49
正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彰显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佳篇精粹,而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一吐为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应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最浓重的学科。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话道出了只有进行情感体验才能使文章打动学生的真谛。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  相似文献   

10.
郑素惠 《中学生电脑》2014,(1):29-30,32
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个性化的美育内容,在语文课堂寻找美的源泉,让教育变成美的神话去感染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体验语文的趣味之美、形象之美、结构之美、生活之美、诵读之美、创造之美,享受语文的美,散发语文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良好情操。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语文美育是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在帮助学生感知体验美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体现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特点。美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改善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之美、结构之美、语言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来实现这一目标。下面作者主要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谈如何实施美育。  相似文献   

12.
大道至简:漫论薛法根的语文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薛法根张"智慧教育"为大纛,于"简约之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演练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形成独具特色的语文阅读教学风格。从"组块语文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试结合中学语文文本实际,从发现自然之美、寻求生活之美、感受意境之美、挖掘意蕴之美、领悟情感之美、剖析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美、理出结构之美等八个方面对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孙小娟 《考试周刊》2013,(29):25-25
<正>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内涵的课程,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重要。语文教材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的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驰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郝玉霞 《文教资料》2005,(25):111-112
语文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美学因素。这些美学因素,一方面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成为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点燃学生心中的兴趣之灯,以语文之美感染学生,提高语文对学生的吸引力。热爱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人们心理上的这一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以“美”为基点,让学生在对美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形成兴趣。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  相似文献   

16.
汉字的生命力与书写共生共荣.会写、会用汉字才是完整的语文教育.仿宋体是规模生产需求下的产物,不能作为书写能力尚未形成期学生熟悉的对象.中、小学语文教材字形要保持静态的"形"与动态的"写"在外形特征上的同一性.合编"书法教材"追求"书写美"与"文章美"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应当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治本之举,这是建设"正常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语文教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17.
正如果学校只能够开一门课,你最想要保留哪一科目呢?朱永新先生的答案是语文,因为,离生命和生活最相近的学科是语文。他说:语文是芬芳的。潘知常先生也说语文老师对于他"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语文教学则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关于尊严、关于自由、关于审美的一门课程。他提道:"语文教我灵魂歌唱。"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审美意象进行解读,让其审美情感被激活,审美体验得以丰富,这需要日常的浸淫。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从而让学生品尝到语文的芬芳之美呢?  相似文献   

18.
罗世识 《广西教育》2014,(29):101-101
正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倡一切以儿童为中心,落实"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就是要求教师把"教"与"学""做"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课堂教学实践和实际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在生活体验中发现语文教学之美。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从生活细节出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以达到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由于传统意识和应试教育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活动中长期存在"重文轻道"现象,这"既是一种严重性浪费,又是不可饶恕的教育渎职行为",因此,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应强化人文培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对接生活,达到寓教于乐"生活即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与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联。课堂上,积极开展"语文  相似文献   

20.
郭雨花 《现代语文》2013,(8):101-102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五个字简洁明了地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教学与实践等之间的关系,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语文教学融合在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之中,要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教学内容,并在体验中感悟和升华,从而达到构建精彩语文教学课堂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