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杰 《现代教学》2012,(11):66-67
我观摩了第八届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的一个课例,课中的实验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中,每一个实验都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且实验之间环环紧扣,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并理解了"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充分体现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对物理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有了进一步思考。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大家普遍认为"课堂教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材处理这节课我将三条线合并成一股,集中地体现了我对这篇节选教材的处理。第一条线是:结合我们学校倡导的一种课堂模式——"四个课堂",即"目标课堂、体验课堂、活动课堂和成功课堂",设计学习目标。我依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以及编者的意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1)诵读课文,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2)品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景物的特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3)质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期待落实的目标。语文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所在。学生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沉淀,语文素养才能有效提高。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积累?我认为可以分为课堂积累和课外积累两方面。下面,我从这两方面浅谈我的认识。一、课堂积累1.字词扩展,发散思维,有机训练例如,一年级拼音教学中,拼读音节"dì"时,我引导学生想一  相似文献   

4.
一、"主问题"设计的原则1.有效度。"主问题"的设计要有效能,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设计的研讨话题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研讨话题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意识,研讨话题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改革经过了轰轰烈烈地讨论与实验之后的今天,各种理念与实践都将课改的目标指向了课堂。无论是教学设计的研究,还是教学模式的探索,都强调"为了课堂"、"在课堂上"。这是因为:课堂有道。说课堂有道,是指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有很多内容值得研究,有很多规律需要探索。纵观当下,有相当一部分的语文课堂,并没有体现学科思想,文味索然,章法缺乏。笔者认为,课堂的道,在于准确把握教材,重在优化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6.
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努力达成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触类旁通,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设计要有明确可行的目标。从纵向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有四个层次: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达成目标。达成目标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落实  相似文献   

7.
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价值。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课堂中用"分层教学",下面谈谈我对"分层教学"的认识。一、"分层教学"的定义和特点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  相似文献   

8.
一、"主问题"设计的原则 1.有效度."主问题"的设计要有效能,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设计的研讨话题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研讨话题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意识,研讨话题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9.
<正>"十年后我还记得的老师永远不会是那些平平淡淡的老师,只会是那些开了玩笑绞尽脑汁提高我们成绩的老师。"这是一位高三毕业学生写给我的信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原来是否"开了玩笑"在学生心目中是如此的重要。学生的这句话不禁让我反思,我们埋头追赶高效课堂的路上,是否忘了"仰望星空",从"心"开始?我们是否忙于研究教学之"术",却忽略了探究教学之"道"?只有在教学中注意"道术结合""以道御术",采用符合学生心理需求规律的教学之"术"和"道",才能让政治课堂焕发持久的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的制订,一要联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导向;二要关注文本,以文本特点为基础;三要研究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确立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进行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如《赶海》(苏教版第六册第7单元)这篇课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在教学中,我把  相似文献   

11.
<正>人文教育教人向善。人文素养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被定义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或"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课堂的"灵魂"。基于此,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只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价值引领的必要性社会呼唤人文素养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把实现人文教育的价值回归作为重要目标,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2.
宋芳 《教育教学论坛》2014,(21):100-101
兵团普通高中新课改第三届校长论坛"聚焦课堂,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主题是"高效课堂",河北保定二中靳军老师带来的一堂《考场作文巧开篇》使我对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设计的精准,教学过程的流畅,对课堂用心、用功、用情,教学内容实在和积极调动学生情绪,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不仅要从"师本"转向"生本",倡导"让学",而且要走向"童本"。"童本"的课堂从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和知识素养形成的规律,让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童本"的课堂上,教师的文本解读、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等要关注儿童味道、儿童认知、儿童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在儿童的疑惑处、偏差处等进行导学。一切教学行为只有从儿童的需求出发,才能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应该作出相应的变化与改革,以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基于这一点,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加强"问题性"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突出联系,体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揭示"数学精神",体现"教育价值"等四个方面内容,在课堂设计中只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情感、意识、品质等人文因素,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14):123-124
议题式教学尚属于新事物,它的核心在于"议",是一种以创设议境为载体,以学生议论为路径,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议题式课堂教学中,创设思辨性情境、两难性情境和生成性情境有助于学生在"议"境中边活动边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一些语文教师反而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是煞费苦心、别出心裁地设计教学情境,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课堂上的讨论喋喋不休、放任自流……其实,这样的课堂无不违背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语文教师不妨在教学上多做做"加减法",以构建高效课堂、简约课堂为目标,通过合理取舍,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一、做"减法"——给课堂"瘦身",还语文一份自然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的简约。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我  相似文献   

17.
郭刚 《考试周刊》2013,(64):17-18
有了目标才有行动的方向,有了明确教学目标的语文课才能逐步实现语文高效课堂。为了实现文本教学目标,教师应认真奏好"三部曲"——第一,课前认真钻研文本教学目标;第二,课堂上努力落实文本教学目标;第三,课后及时巩固文本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本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一课三磨"的教研活动,在老师们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同一堂课,老师们的设计任务不同,教学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那么要创设怎样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呢?我认为,最关键是所创设的任务要"有意义",有意义的提问、与意义的讨论等,才能使课堂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语文时时处处充满艺术性。除了精彩的导入、活跃的课堂,语文课结束语作为艺术性课堂的压轴部分,作用重大,有着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注重"结束语"的重要价值,运用多种方式增强语文课的艺术性、趣味性,设计合适有效的课堂"结束语",才能真正打造完整课堂、完美课堂,所谓"‘曲’终课不散,有你更完美"。  相似文献   

20.
张静 《中国教师》2014,(24):48-49
<正>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需要教师展开个性化教学,丰富古典诗词课堂,让学生从怕诗词到爱诗词,真正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一、要做到心中有"我"这里的"我",即每一位身处诗词课堂的一线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课堂的安排设计及对诗词的理解必然受自身经验影响。一位有个性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感受独特的审美体验,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只有不照本宣科才能教出思维独立的学生。同时在纷繁复杂、风格多变,学生理解困难的诗词作品教学中,尤其需要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