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明清白话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有书证偏晚的现象,本文以《大词典》第一卷为例,对其中的26个词条从明清白话小说中补充一些更早的书证用例。  相似文献   

2.
明清白话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有书证偏晚的现象,本文以《大词典》第一卷为例,对其中的26个词条从明清白话小说中补充一些更早的书证用例。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讨论“风快”、“海骂”、“明公正气”、“飘飘拽拽”、“小马”、“土公”、“辞路”、“年嫂”等几个见于明清白话小说的词语,补正《汉语大词典》等辞书词条(含义项)漏收、书证滞后等方面的阙失,对大型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中许多词语的用例可以从释放和书证上弥补《汉语大词典》之不足,可见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不仅要重视言古籍,也要关注白话作品。  相似文献   

5.
明代罗懋登《西洋记》一书词语丰富,但许多未见于《汉语大词典》,文章选释其中十六条词语,主要从释义、书证、收词等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拾遗补阙。  相似文献   

6.
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作为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保留了当时语言的大量词汇。从《夷坚志》中择取分析了十五条词语,可补正《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书证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明清白话小说中有些词语,或为《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失收,或释而未当。今试诠释明清白话小说中词语六条,如:"呱呱"指"婴儿","对帐"即"合适、对劲","没帐"指"没用、不起作用"等,以期对辞书的编撰具有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8.
《唐语林》中的词语可以补正《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和书证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王海棻先生的《记时词典》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记时词语的专门词典,其所搜集的记时词语及其书证都很丰富,受到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史学界的重视和好评。但是在词条立项与释义、书证选择与引用上,尚存在一些不足。《庄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著作和经典文献,在对当时词汇的运用和后世词汇的发展方面贡献和影响很大。《庄子》的记时词语对《记时词典》增补词条、改正释义、增加或提前书证等都有很好的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陶智 《语文知识》2013,(1):44-45
文章选取《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出现的"不肯"、"分"、"不觉"、"念"等四个词语在中古近代汉语中的某些特殊意义,订补了《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和书证方面的疏漏,探讨了六朝小说《观世音应验记三种》在中古汉语词汇史方面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为《汉语大词典》收录的若干条明清戏曲,小说中使用的词语增补漏略的义项。  相似文献   

12.
明清白话小说可为汉语词汇史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本文利用几部白话小说弥补《汉语大词典》中所引书让较晚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我国一部权威的大型汉语词典,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撰方针,尽可能引述一个词或一个义项的始见例或较早出现的书证,然而仍然存在书证滞后现象。文章主要通过研究《唐语林》,发掘其一些词语对《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方面的补订意义,以期为《汉语大词典》补订工作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朱子语类》是一部记载南宋理学家朱熹讲学内容的语录体著作,对汉语史研究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笔者在翻检《汉语大词典》的过程中,发现《语类》中不少词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词语失收、释义不确、书证缺失、例证晚出等几个方面对《汉语大词典》提出订补意见。  相似文献   

15.
出土文献未经后人传抄,保留了原貌,具有很强的语言真实性,应该成为辞书编纂的重要文献材料并加以利用。《上博简》是出土的先秦古佚书,很多词语不见于传世文献,现有的辞书所涉及的文献材料基本上基于传世文献,对出土文献不够重视。用《上博简》中的词语,从“增补词条”“增补义项”“书证补缺”“书证提前”四个方面论证该批出土文献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价值。  相似文献   

16.
《白话》是徐坤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典型代表。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似乎总是与反讽联系紧密,两者的结合也使文章尖刻而发人深省,并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意味。《白话》中作者通过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总体反讽等反讽类型举重若轻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挣扎和生存困境,这三种反讽类型在徐坤小说《白话》中运用自如,一方面增加了文章可读性,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精英文化的消解。也因此,《白话》奠定了徐坤小说反讽的修辞策略,在其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大词典》注重词语溯源,但也有一部分书证较晚。笔者从《型世言》中摘录了数十条用例以补《汉语大词典》之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明清白话小说的传入对江户时代的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读本是江户时代的一种小说体裁,读本中有很多作品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模仿,被称作"翻案小说"。《梦应鲤鱼》是上田秋成作品《雨月物语》中的一个短篇小说,由中国明代小说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薛录事鱼服证仙》翻案而来。《梦应鲤鱼》与《薛录事鱼服证仙》在情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语言、主题思想、情节设置、叙事方式上又保留了日本文学的固有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方言与明清白话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方言佐证,可以有效地对明清白话小说中的某些词语进行考释。文章考察了一些至今仍在山西大同方言中使用的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词语,以期为辞书编纂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乃至整个清代,白话小说以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优点而虎踞文坛,蔚为大观。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金瓶梅》、《儒林外史》,直至《红楼梦》的出现,古典文学由文而白的趋势毋庸置疑,但文言小说自宋以后便逐渐没落,至明清尤甚。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在白话小说盛行的时代,选择文言创作,并且重新赋予文言小说蓬勃旺盛的新生命,给枯竭艰涩的文言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而且反映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的差别。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进行艺术创作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蒲松龄的对士子身份的执著,文言文的文体特征,以及当时的社会创作环境等方面展开论述,揭示蒲松龄以文言文创作《聊斋志异》的背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