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顺庆等先生认为,中国当代文论失语症的病根主要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和对古代文论的长期遗弃,因此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关键是如何接上传统文化的血脉,并进而做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工作。本文认为,目前大陆学界对传统文化的普遍青睐带有某种情绪化色彩,对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难度估计不足,对转换之后的文论话语所能具有的实践价值又期待过高,所有这一切有可能把重建工作引入误区。因此,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除要考虑民族性因素外,还必须同时考虑世界性与当代性这两层因素。而只要考虑到后两层因素,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工作便只能在已经失语的基础上展开,在继续失语的过程中完成。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如何建设中国文论的讨论愈演愈烈,特别是在西方文论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中国文论却缺乏自己的声音的大背景下,中国文论亟待走出西方文论的牢笼.本文对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中国文论患了“失语症”的问题和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大讨论进行了反思,并略谈在新时期下如何重建中国文论的话语.  相似文献   

3.
"为人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价值所在。"道"既是中国文化最高的规定性,也决定着中国文论的总体特征。中国文论是一种民族文论,包括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历史文论遗产和当代文论实践两个方面。中国文论建构的合法依据在于用话语表述或通过话语形成的、某种动态的特殊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始终处在形成过程之中。如何秉承中国传统文论的意义旨归,是多元文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论的理想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问题已经研讨很多年,对于中国文论有没有失语、要不要转换,学界意见渐趋一致,但转换的方式则还有诸多争论。从小说评点与新批评当代适用性研究人手,以"苦读"与"细读"两种批评方法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界走向文本、走向文本内部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横向动力,本文以佛教的文化异质性﹑佛教的中国化变异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为研究对象,揭示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转换规则和切实路径。相信佛教中国化的经验可以为西方文论中国化与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横向动力,本文以佛教的文化异质性、佛-教的中国化变异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为研究对象,揭示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转换规则和切实路径.相信佛教中国化的经验可以为西方文论中国化与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社会修辞,中国当代文论近60年的发展过程中,话语策略呈现明显的标志性、断裂性,具体表征为政治修辞、审美修辞和文化修辞的交错更替。修辞形态的转换,是社会历史语境变迁的产物,也是知识生产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但文论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传统不能丢失。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论话语的重建应该以关注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现实为基石,一方面立足于本土优良的文论传统,探索传统文学理论的现代价值,对其实现“转换”和超越;另一方面应以开阔的视野构建合理的平等的对话语境。作为人文学科,文论话语还要能面对当代消费文化的挑战,重建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实验批评     
我们应以中国文化的主体优势来对待中国古文论话语的重建和古文论的现代转换.故此,首先要确信古文论在世界的地位,然后有针对性地接通与当代社会现实发展的内在联系,并融合西方现代文论话语的有效表达功能,再有效地进入当代批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隆重推出的“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今天已经走向冷寂。“转换”说的推出与“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现实语境密不可分。学理上,“转换”说主张将古代文论话语“转换”为现当代文论话语;实践上,主张将之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来。这种双重指向正是“转换”说问世的现实前提和立论基础。因此,不能将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者当代价值与意义等同为现代转换;然而,绝大部分“转换”论者都直接把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当代价值视为“现代转换”。这无疑扩大了“转换”边界,泛化了“转换”内涵,也忽视了此说诞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倡导者的初衷及目的。其实,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不可能从古代文论的转换中得来,只能在当代文学批评和实践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作为一剂医治中国文论"失语症"的良药被广泛的热议与研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牵涉到"如何转换?","怎样转换?"的问题。在现代,王国维《人间词话》、朱光潜《诗论》、宗白华《美学散步》给我们提供将古代文论转化为现代批评话语的方式: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当代学者提出了古今对话的策略,使古代文论通过古今对话、现代阐释重新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3.
纵观日本文学文化批评理论,如果说日本古代文论的起源和发展深深烙上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印记,那么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近代文论则是在西方文论的语境下产生发展,借用西方文论的话语完成演进和转换,并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文化精神中实现调整和回归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角度来解读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通过"白人话语的丧失"、"黑人话语的重现"这两个主要层面,深刻揭示了南非后殖民时代白人与黑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展示了南非黑人的逐步崛起与各色人种趋向和谐的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文论话语的文化规则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文论的具体社会存在形态是话语。由于其社会文化语境的差异,中西方文论话语有着不同的话语方式和话语规则。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以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为基础,遵循“无中生有”的文化规则,形成了深幽渺远的话语空间;西方文论的话语则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遵循“有中生有”的文化规则,突出体现其密实精准的特性。认识两种文论话语的差异性,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论的精髓。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融汇西方文论来深化和拓展中国文论的内涵和话语,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具有助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中国文论中的空白主要与"有"相对,空白也是一种极大的有。西方文论中的空白更侧重于隐藏,只写出全貌的一部分,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到未曾表现的"空白"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的研究中,若隐若现的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即把新闻和广告看作是媒介中两种截然对立的两种媒介话语形式,以至于在谈新闻者不论广告,论广告者不谈新闻。事实上,新闻与广告也非如此泾渭分明、界限清晰,本文将尝试这样的视角——将新闻和广告视为一个整体,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两者之间的"软文",尝试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梳理"灰色地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面对20世纪文论话语割断了与传统文论之间的血脉联系,文论话语与创作实践之间的疏离、脱节,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自然成为世纪之交文学理论界谈论一个热点话题.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这对重建文论话语过程中自觉抵御西方文化入侵和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文论话语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在德育过程中,不同的"话语模式"作为"隐喻"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不同的德育范式。德育学有三大基本范式:一是崇尚道德绝对主义的"规范德育论","听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灌输",教会学生"服从";二是崇尚道德相对主义的"理性德育论","说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秉持"价值中立",教会学生"选择";三是崇尚道德"重叠共识"的"交往德育论","对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介入",教会学生"协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