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谢华安院士长期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研创育种新技术,育成明恢63等系列恢复系和汕优63等杂交稻组合,促成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对继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稻作制度的形成,推动杂交水稻的发展,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肖培村,杂交水稻育种专家,2000年~2008年曾任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院长,现任内江市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主任、法人代表。1945年12生于重庆江津,九三学社社员。1969年自西南大学毕业后,长期农业科研一线从事水稻育种科研工作。于1988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992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内江市农业劳动模范"、"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农业科技  相似文献   

3.
《金秋科苑》2012,(20):19-21
钮中一,男,生于1946年7月,中共党员,初中学历,推广研究员。1961年,他从武进雪埝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自1966年起先后任生产队、大队、乡农技员;1977年进入武进农科所从事专业水稻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4.
罗孝和,1937年出生于湖南隆回,1962年9月毕业于湖南农业院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自1970年以来,他一直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默默耕耘,孜孜追求,为水稻育种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称为“三系杂交稻研究的功臣,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研究的主将”,对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与不断发展及其保持的世界领先地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许雷,男,1948年10月出生。1966年毕业于辽宁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学,大专)。1966年9月至1984年先后在乡农科站、县农业大学、县农科所及县农业中心从事水稻育种及栽培研究、农业教学及技术推广工作。历任站长、教师及主任等职,职称由技术员晋升到农艺师;1985年至1995年在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任水稻育种室主任,职称由助理研究员晋升到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育种及栽培研究;1995年至今,  相似文献   

6.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相似文献   

7.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生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任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科协常委;被聘为农业部杂交水稻技术顾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等。  相似文献   

8.
颜龙安院士是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研究的先行者、开拓者和主要发明者之一。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津贴。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院士在40多年科研生涯中长期从事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为我国杂交水稻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杂交水稻专家。  相似文献   

9.
袁隆平     
袁隆平 高级育种家。1930年出于北京市。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1970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1971年至今在湖南农科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现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遴选为中国王程院院士。1980~1986年先后7次到国际水稻所以高级科学家身份从事杂交水稻合作研究,1990年起至今先后多次受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以首席顾问身份到  相似文献   

10.
谢华安院士长期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研创育种新技术,育成明恢63等系列恢复系和汕优63等杂交稻组合,促成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对继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稻作制度的形成,推动杂交水稻的发展,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高燕 《科技广场》2002,(5):13-14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祖籍江西德安。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6岁时,在武汉郊区的一家园艺场,看到繁茂的花果挂满枝头,植物王国就成了令他心驰神往的地…  相似文献   

12.
马有钧 《内江科技》1994,15(2):29-32
三系杂交水稻是我省水稻生产的主要支柱,预计到2000年生产上仍可能是三系为主的局面。因此,还应继续加强三系的研究。 由于杂交水稻主栽组合显著增产,易在生产上形成组合单一。继汕优2号丧失对稻瘟病的抗性,又出现汕优63的严重感病。1987年起,一些有种单位已加强了抗病育种工作,通过对明恢63导入抗源,并以其作为  相似文献   

13.
李路  彭位勇 《内江科技》1995,16(2):37-39
本文研究了若干年后国内杂交水稻的科研、生产及市场消费等发展趋势,提出了开展杂交稻优质化育种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自1981年7月从湖南农学院毕业至今.杨远柱在“水稻育种”这个农业科学领域整整攻坚了30年。30个寒暑春秋,他始终坚守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一线,那一望无际的稻田,成为他魂牵梦萦、施展才能的“战场”。  相似文献   

15.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并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相似文献   

16.
包中强 《内江科技》2013,(10):143-143
<正>"民以食为天。"水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粮食作物。从长远来看,水稻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必将给21世纪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位于甜城湖畔的内江市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是我市一家致力于杂交水稻科研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独资科技型企业,成立于1992年。多年来,该中心坚持引进与自主创新并举的方针,以"新品种育种科研为主,融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模式运作,有力推动了育种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丰硕的经济效益的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8.
一、基本情况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9.
《发明与革新》2009,(3):F0003-F0003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20.
刘云山视察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自治区主席陆兵等领导陪同下,视察了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刘云山在园区先后听取了百色市委书记梁春禄关于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的汇报,视察了园区建设成果展示厅、广西百色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