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宋代武学是我国最早的军事院校,武学博士是最早的专职军事教师。宋代武学博士的任职特点为文士居多、任期短而变动频繁、实际地位不高,但其设置客观上推动了宋代军事研究的发展,对武学制度的发展完善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
周兴涛 《教育史研究》2007,(3):11-15,59
宋代武学是我国最早的军事院校,本文探析其教学管理制度。学规是宋代武学发展的制度保障,虽借鉴了太学的内容,但也有独立性;学籍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凭据,其内容、形式有固定模式;其教学管理人员以博士为主,辅以学谕、学正、学录;教学内容分为文化课程和军事技能,前者又含忠义思想和军事理论两方面,后者包括马步射和阵队。最后从实际效果分析宋代武学教学管理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3.
我国最早的专科大学出现于南北朝,到宋代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包括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在内的较完整的专科大学体系。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宋代以后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武学武学是世界上较早设立的培养专门军事人才的学校。北宋时偃武右文,国力衰弱,北不能抗辽,西无以御夏,范仲淹对此极为忧虑,深感有  相似文献   

4.
宋代地方武学开创了我国地方军事教育先河,始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终于南宋末。本文勾稽出22处地方武学,证明了县级武学的存在;其师资多为武举或中央武学上舍人;生员多为地方士绅子弟且需考试方能入学,有学籍,教学内容为武举考试内容及文化课;地方为武学生享有一定特权,其出路一是参加武举考试,其次是升入高一等武学。宋代地方武学开创了我国地方军事教育制度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春秋末期孙武著,全书共82篇,图9卷,《孙子兵法》在世界各国享有盛誉,被称为“东方兵学鼻祖”、“五经冠冕”。最早的军事条令:战国时期的《司马法》。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150篇。《司马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条令,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条令。最早的军官学校:宋代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开办的“武学”。“武学”类似于现代的军官学校,学制3年。最早的阅兵:“始于春秋时期,当时叫做“观兵”或“观师”。开始的阅兵是以打猎的方式进行的,以后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和战车。最早的沙盘作业:发明者为东汉名将…  相似文献   

6.
北宋王朝实行重文抑武政策,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发展。武学作为官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先后于庆历、熙宁、崇宁年间三次兴办,直至靖康末年而不废。在这一时期,它逐渐建立了自己比较完善的编制体制,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招生、培养、管理、除官等制度,从而对北宋军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但由于时代所限,事实上武学并未被太多重视,也没有培养出什么优秀的军事人才,从而致使其军事功能与社会作用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7.
以核心军事能力建设需求牵引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红燕  曹亮 《继续教育》2010,24(6):58-60
以核心军事能力建设需求为牵引创新任职教育发展思维,构建与核心军事能力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任职教育培训体系,打造与核心军事能力建设需求相匹配的任职教育信息化水平,是加强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院校任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文章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宋代武举武学的研究现状,其特点是成果数量少,且多以制度史为研究角度,方法逐渐多元化,引用材料范围亦渐扩大,侧重武举忽略武学;主张将来的研究宜以武贡举为核心,从时间维度为宋代武举寻找历史坐标,文史结合为主,建议多采用别集、总集、方志、《登科录》、乡、会试录、地方志甚至笔记小说以及出土文物为材料,重视诗史互证,改变武举研究不足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一、任职教育的内涵 促进任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明确任职教育的内涵。笔者认为,任职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由一定的组织实施的、有计划的、连续的系统学习行为或过程,其目的是通过任职教育使走向工作岗位的军事人才的知识、技能、态度,乃至行为发生定向改进,实现个人发展与组织永续的和谐统一,从而确保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或水平完成所承担或将要承担的军事任务。  相似文献   

10.
把握军校任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策略对军校教育的成功转型至关重要。任职教育是指以解决岗位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军事岗位所需要的应用型军事人才。其具有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属性。我军任职教育要以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紧贴部队需要的专业设置和适应部队发展的课程改革,着眼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着眼军队信息化,着眼为军队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积极推动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军事任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事任职教育的核心。加强军事任职教育课程建设,是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此针对军事任职教育课程的特点,全面分析了当前军事任职课程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了军事任职教育课程建设应做的工作,提出了解决当前军事任职教育课程建设关键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在督鄂期间组织翻译了军事教材《湖北武学》。该书是军事翻译史上的一部重要译著,也是晚清湖北借助翻译进行军事近代化尝试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从译著介绍、译员挑选、文本选材、翻译模式、翻译策略等五个视角对《湖北武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湖北武学》的翻译过程受到赞助人张之洞及其洋务思想的影响。中德译员在翻译中采用洋译华述、洋华同译、华教独译三种模式,并运用归化、异化、摘译、加注等策略和技巧来实现翻译目的。《湖北武学》的出版丰富了中国近代陆军学术体系,对晚清湖北新兵革命与中国近代化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宋代科考“武科”的武学与除官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武学课程除研习兵法,操练弓马外,还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武学教职由武学博士和学谕“一文一武”充当。宋代武学为统治者培养了大批武艺人才。宋代“武科”中第者初授官职很低,有的所授之官为无品官,进士状元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时就被授予从八品的将作监臣,而武状元长期只授九品官。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升迁年限不同也反映出重文轻武。  相似文献   

14.
王威  吴永春  王涛 《文教资料》2012,(2):172-174
军事任职教育作为军队院校教育的特色,是军事院校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军事任职教育的好坏,对于军队院校能否培养出军事素质过硬、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各级指挥员和部队机关工作人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从军事任职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了院校军事任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改革方向,确保军队院校军事任职教育建设的可持续推进和深入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军队人才。  相似文献   

15.
探析军校任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握军校任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策略对军校教育的成功转型至关重要.任职教育是指以解决岗位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军事岗位所需要的应用型军事人才.其具有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属性.我军任职教育要以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紧贴部队需要的专业设置和适应部队发展的课程改革,着眼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着眼军队信息化,着眼为军队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积极推动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夏波  徐娜 《继续教育》2005,19(12):41-43
任职教育对我军军事教育来讲,是新生事物。为加快我军信息化建设步伐,满足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必须大发展、大提高。开展任职教育理论研究,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任职教育大发展、大提高的需要,也不仅是为了解决任职教育的特殊问题,对于丰富教育科学的研究内容,促进军事教育的发展与提高,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之最     
古代最早培养军事人才的专科学校是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建于武成王庙的武学。阮逸为教授。数月后废。熙宁五年(1072年)复建。古代最早的学习法律的专科学校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505年)设立的律学。仿南朝宋设学馆,招纳后进,置五经及律学博士各一人。另一说是后秦姚兴设律学于  相似文献   

18.
军事领率机关人员任职培训的特殊性在于其是整个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中的高端任职教育,其培训目标的特殊定位,决定其在任职培训中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都要有新的创新特点和新颖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信息化战争为背景,以提高军事人才素质为宗旨,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认真探讨了任职教育与部队训练的协调发展问题。任职教育不仅是军队院校教育的主旋律,同时也是提高部队军事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统筹处理好任职教育与部队训练之间的各种关系,才能推动军事人才培养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军事科研促进部队装备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对部队岗位任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本文讨论"4+1"任职教育学员参与军事科研的意义,提出了参与科研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实施方式。经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对任职教育学员参与军事科研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通过对多期"4+1"任职教育毕业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考察和评估,证实了参与军事科研在使学员提前熟悉部队和装备、培养学员科学思维能力及提高岗位任职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