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那么,如何让自己的下一代成“龙”成“凤”?每个家长都在用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去回答这个问题。我以为,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摒弃包办代替,让孩子尝试“独立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应该向家庭教育延伸,教师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师,也应该是帮助家长教育好孩子的辅导员。本人结合教书育人多年的实践工作,总结出家庭教育的“五要五不要”,希望对广大家长有所帮助。一、要给予孩子真爱,不要溺爱在所有的爱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的,也是最为牢固的。爱护孩子是普天下父母之心,关键是如何真正地去爱。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视孩子为“宝贝”,含在嘴里怕融化,捧在手里怕摔坏,百依百顺,忽视正规教育,或不让孩子受艰苦磨炼,禁锢在家庭“安乐窝”中奉行“捧教育”和“哄教育”。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观念封闭,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3.
新编高一语文课本《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共有三处写触龙的行走动作:①“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②“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役“(触龙)乃自强步。”其中第①处“徐趋”中的“趋”课本注解为“向前行走”,笔者认为欠妥当。古人对行走的动作分  相似文献   

4.
“望子成龙”,这句流传于世的名言,表达了父母对其子女的深情厚爱和热切期望。每一颗朴朴实实的父母之心都期待着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有作为、出人头地。这一点,跨越地域、不分国度,是天下父母之爱中的共性。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望子成龙”的“龙”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所认可的成为龙的方法、手段也各有不同。对于现时代来说,究竟什么是龙?怎样给人们心目中的龙一个定位?如何成为龙?这一类问题关系着家庭的悲欢、教育的成败。民族的荣衰,值得人们去思考、研究。 一、中小学生的…  相似文献   

5.
“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本文仅对“龙”成为傣民族图腾之来由进行探议,旨在揭示各民族宗教、艺术在融合中产生的多元化变异。  相似文献   

6.
华夏文化中“龙”的观念是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其最初原型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马”,“龙”“马”音、义同源。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语音、词义不断演变,二者的音逐渐相去甚远,义也有了相当大的改变,以致后人不知最初的“龙”为何物。而根据龙和马的古音构拟和词义发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考辨出华夏文化中“龙”的原型是“马”。  相似文献   

7.
触龙说赵太后之所以成功,全在于“巧说”。这里且不谈触龙怎样以“自谢”、“问安”、“托子”的策略去接近盛气凌人的赵太后,单谈谈他是如何巧妙地阐发自己的卓见的。触龙的“说”是从提出“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的论题开始的,接着他以赵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为长安君计短为  相似文献   

8.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爱子心切的父母,无不期盼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从孩子呱呱落地到孩子长大成人,父母几乎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含辛茹苦的背后,几多欢乐,几多忧愁,几多无奈……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怎样教育孩子,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如何使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这是一个值  相似文献   

9.
李润 《现代语文》2006,(1):109-109
《触龙说赵太后》是选自《战国策·赵策》的一篇名文,现行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材和中学语文课本都常将此文选为课文。文中通过触龙之口道出了赵太后送女儿出嫁时的情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太后对女儿远嫁的不舍,从文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但为何要“持其踵”呢?各种注本的解释各有不同。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持其踵:握着她的脚后跟。这是写送别燕后的情景,燕后已上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摸着她的脚后跟,意思是非常舍不得她离去。”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与此相类:“大概女儿登车…  相似文献   

10.
劳云 《家教指南》2005,(12):6-6
时下,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凰”,无以数计的家长们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领着、载着、催着,甚至打着、骂着,让孩子去读“特长”上“补习”.全然不顾孩子的意愿!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文化对“龙”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身上长翅,口中喷火,面目狰狞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在汉文化中,“龙”代表着中华民族,是权威、力量、才华、财富、繁荣、吉祥等的象征。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应有尽有。为什么汉语中会有如此之多与“龙”相关的词语?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建构的?本文试图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对“龙”一词在汉语中的概念作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12.
近日看到《文汇报》提到的一个话题,叫做“教孩子自信”,很感兴趣。孩子的自信心在其成长中的重要性,人所共知,有道是“对自己都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莎士比亚)。所幸孩子的自信心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我们真想了解,教师到底如何“教孩子自信”。为此,拜读过不少  相似文献   

13.
孩子踉跄学步,摔倒了,求援的目光投向妈妈。此时,妈妈会不假思索,立即将孩子拉起或抱起,为之拂尘擦泪慰问连声。这种舐犊之情,实在令人感动。然而,这样做究竟好不好,她们却大都未深思。《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句至理名言:“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意思是说,爱孩子最重要的是要为他们的将来打算。我以为这话说到要害处了。孩子现在是孩子,将来终究要走向社会。他们要自己在颠簸中弄  相似文献   

14.
2004年第2期《现代语》第25页刊登了湖南龙智先老师《重释“落英”》一(以下简称龙),认为课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解释不正确,应进行“重释”,“落英”不应是“落花”的意思,而要解作“初开的花”。并参照屈原《离骚》中的那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笔认为龙于理于据均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15.
吴之如 《师道》2002,(12):19
“拔苗助长”的事古已有之,且历代不绝。演变至今,愈见其风之盛,几乎吹遍天南海北,蔚成洋洋大观。谁不指望孩子早成才、成大器呢?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国人如此,洋人也不例外。近来媒体盛传的一桩“拔苗助长”实例,就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时报》在头版推出长篇报道,讲述了小男孩查普曼如何被母亲刻意包装成“世界级天才”的经过。这位妈妈为了创造一个轰动全国的神话,自编自导并令幼小的儿子同她合演了一出“神童出世”的闹剧。她不停地伪造成绩单、测试单,儿子小小年纪被捧成“全美国智商最高”的孩子,6岁就当了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如何对待“令人操心的孩子”,这的确是我们工作中最难办的事情之一。“自己的切入点和应对方法怎样与孩子、家长的言行形成有机的整体呢?对此不作反思,仅站在自身的角度去批判他们,行吗?”  相似文献   

17.
据某晚报载:为了获取零花钱,一些中小学生竟从小商贩手中购买印有学校公章的“素质发展报告册”,私自填写成绩和评语,“忽悠”家长。孩子用心之良苦,手段之高明,着实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及为人父母者为之汗颜。其实,学生偷改成绩单已不是新鲜事,问题是常被家长识破,偷鸡(投机)不  相似文献   

18.
释“子”     
小篆“子”字,象人首与手足之形。“子”的本义是“孩子”,男女兼指。《仪礼·丧服礼》: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 “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古文中,“子”指男还是指女,常常需结合语境才能确定。《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之学"与"诗经学"、楚辞学"、唐诗学"、宋词学"、红学"等专门之学一样,已成为一门与时俱进之显学,学界多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然而,就《文心雕龙》综合情况观之,当称"文心学"为妥.其理由有四:一是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很容易与中华图腾"龙"的专门之学"龙学"相混淆.二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二者的选文篇目大多相同,而且两人的文学观念与选文标准也颇为相似.因此",文心学"与"文选学"之对应自为契合,而"龙学"与"文选学"则不相对应.三是"龙学"之名未能彰显出《文心雕龙》书名之主要精神.四是刘勰自己早已认定《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简称.故命名"文心学",则理所当然而天经地义.吴中胜教授对拙文予以质疑,仅此一家之言,不能推翻拙文原来之观点,"《文心雕龙》之学"终究以称"文心学"为妥.  相似文献   

20.
我的孩子从小活泼可爱、聪明机灵、人见人爱。可自从上了小学便好像变了个人,不论大事小事,只要大人批评教育他,他就“强嘴”和我们对抗,让我们非常生气。现在孩子已经上四年级了,情况越来越糟糕。真不知以后怎么办。张东孩子“强嘴”,家长往往很生气,认为孩子不服教导,不尊重大人。许多家长还会因此打骂训斥孩子。其实,孩子“强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强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有时因为大人的批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孩子才“强嘴”的。这是孩子为澄清事实而进行的“自我辩解”。这时候,家长应该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