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保证国家必修课程基础性、统一性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差异、兴趣与爱好来有效地选择课程,使选修与必修相结合、学科类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国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校本课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它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并让学生开阔世野、增长知识.进入新课程改革后,我校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实施是课程发展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不同的课程实施取向会产生不同的课程推广效果.本文对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实践取向课程实施的两个主要特征:课程实施的现场取向、课程设计者与课程实施者的理解与合作.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实践取向课程实施的保证: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实施与发展的权力,教师由课程实施的践行者转变为课程实施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3.
世界范围的课程与教学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其动因源于信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知识爆炸等一系列挑战.这意味着持续近四百年的现代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将被超越,未来课程与教学时代已经到来.未来课程超越现代课程的本质是超越知识本位的哲学基础,建立基于人的发展、素养发展为本的课程哲学体系.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启动了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政策重构,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文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形成了实践创新案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正在以实战的状态迎接未来教育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课程游戏化”的理论与实践引发了学前教育领域的多重讨论.“课程游戏化”起源于对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危机的反思,是一种课程理论取向,体现了幼儿园课程与童年游戏精神融合的课程理想.“课程游戏化”理念没有秉持工具理性,既无“游戏工具论”,也非“课程工具论”,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从课程理解范式的视野来看,“课程游戏化”的内涵是通过对话与理解,让课程融合游戏精神,呈现儿童诗性的生活.通过欣赏和鼓励游戏、理解与尊重儿童、守望与重返童年,“课程游戏化”体现了成人与幼儿平等对话的诗性旅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教学意义重新认识的研究生课程改进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与世界课程教学观念转变,提出了重新认识研究生课程教学意义的要求.分析了主导型研究生课程教学对研究生与导师的多重意义.提出了确立研究生课程是高级优秀课程的教学观念、采取多种方法改进教学、为教师提供有效研究生课程创造必要条件等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对教师、学生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优点也有缺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受到信息技术、课程以及整合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世界范围的课程与教学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其动因源于信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知识爆炸等一系列挑战.这意味着持续近四百年的现代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将被超越,未来课程与教学时代已经到来.未来课程超越现代课程的本质是超越知识本位的哲学基础,建立基于人的发展、素养发展为本的课程哲学体系.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启动了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政策重构,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文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形成了实践创新案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正在以实战的状态迎接未来教育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融合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针对课程思政与课程贯通融合问题,提出了教师施政与学生悟政、践政深度融合的全程育人模式.基于此育人模式,研究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融入PBL的必要性、基于PBL的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措施及实践探索.在基于PBL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政意识;通过教学翻转,引导完善学生思政问题,通过学生践行思政,有效洞悉学生思想深处的思维和意识等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实施路径,实现教师施政、学生悟政及践行思政三位一体,实现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贯通融合.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三十年——历程、经验与瞻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30年来,专才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通识教育都曾作为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30年期间,我国高校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教学研究到课程研究的重大转型: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实现了从关注质量到突出质量的取向转变.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高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在实现课程理论研究突破,保障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进入21世纪,做强课程研究、立足校本实践应是我国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追求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在线开放课程与慕课的区别,指出了在线开放课程的优势.从教学内容与资源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并讲述了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等四方面的课程使用与维护工作.介绍了视频制作、插入式网页、自动批改系统以及移动应用程序开发等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主要技术.以"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介绍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过程,最后指出在线开放课程后续应该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课程生态观是新时期人们审视与反思课程发展的一种观念,它充分考虑了人与课程的关系,旨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生态主义为我们思考和解决课程问题提供了新视野.本文阐述了课程生态观的内涵、必要性,以期对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目前建立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结构并没有涵盖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全部需要.要满足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和独特的学习需要,还需构建个体课程.文章探讨了个体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构建的依据与意义,个体课程的特征及几对关系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涉及许多方面,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其中,课程实施尤为重要.文章揭示了高职教育课程实施的瓶颈,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课程改革:理念更新与思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创新人才的时代需求对大学课程提出了新挑战.大学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在于课程设置的优化性与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课程类型的多样性与课程选择的自主性、课程教学的研究性与课程评价的多元性等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加强课程领导,为大学课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课程能力的内涵、基本表现和形成途径是涉及到学前教师课程能力的三个基本问题.课程能力正确反映了教师与课程体系的互动关系.它表现在课程意识能力、课程主体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三个方面,而重建幼儿园课程制度、引导教师反思性实践以及调整教师教育结构与方法是培养课程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与课程:从疏离到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影响课程实践效果和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受哲学二元论、技术理性和科层化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基本处于疏离状态,导致了课程活动中课程实际意义和教师精神自我的双重缺失.良好的教师与课程关系应是二者渗透融合的关系,教师是课程的代言人甚至课程本身,课程是教师的生活与精神展现.通过教师对课程的生命化理解促成教师与课程互为条件的意义共生是实现教师与课程融合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网络课程动态交互学习,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在线交流互动.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文章分析了目前网络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网络课程平台实现动态交互学习的策略,并对网络课程平台动态交互学习模式进行了分析,设计了《VB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完成了网络课程的整体架构与实现.  相似文献   

18.
当今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高职教育的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课程的理论深度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程度是课程问题的核心.不同国家的高职课程正是在这三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经济发展的引导、课程理念的趋同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开放性等是未来高职课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高职课程发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后.按照课程取向的不同,国外高职课程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间,涌现出的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工作本位课程等课程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也逐步创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高职课程模式.比较国内外高职课程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出经济发展阶段的引导性、课程理念的趋同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开放性等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20.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创新模式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之一,其中包含了复杂的课程开发技术,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能够反映学校课程开发的总体水平.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遵循课程创新模式的基本原则,即基础性原则、个性化原则、迁移性原则、普及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条件基础,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领域展开课程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其课程创新模式的组织与实施主要依靠课时的调整与安排、教材的开发与完善等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