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示一方面揭示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人公共空间意识的普遍缺失。现今,我国现代化建设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公民的公共空间意识仍比较薄弱,培养个体的公共空间意识是时代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呼唤。培养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学校除了要重视专门的知识教学外,还要基于公共生活、通过公共生活实施公共空间意识教育。为此,学校需要确保学生的私人空间不受侵犯,同时确保学校公共空间的公共性,重视社区服务学习。  相似文献   

2.
观点     
正公民道德教育需注重培育公共空间意识严从根在《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示一方面揭示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人公共空间意识的普遍缺失。现今,我们现代化建设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公民的公共空间意识仍比较薄弱,培养个体的公共空间意识是时代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呼唤。培养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学校除了要重视专门的知  相似文献   

3.
叶飞在《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6期《学校公共精神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一文指出,学校公共精神教育需要充足的公共道德空间,并通过这个空间来促进人的公共道德意识及公共精神理念的发育。但是,从当前学校教育的实践来看,学校和教师往往更加重视个体德性的培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共德性的教育。这就造成了个体德性对公共德性比较严重的遮蔽,阻碍了青少年学生的公共德性精神及人格品质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彬 《教书育人》2014,(12):15-15
现阶段,部分学校受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的公共意识方面的教育,导致一些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滑坡。联系我们平时对学生的教育,针对实际教育中出现的一些不理想的学生社会公德,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公共意识教育加强重视和培养。  相似文献   

5.
李海燕 《中国德育》2015,(23):28-31
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是公共精神的培养。从社群主义的视角,探讨整合东西方现代化利弊、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精神的现实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以保障个人权利为出发点,通过法治建设、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确立公民的主体地位,提高公共意识、公共关怀和公共参与。  相似文献   

6.
日本政府提出创造新时代义务教育的教育结构改革设想已有10多年,为保证教育结构改革目标如期实现,承担起保障教育质量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年来,日本教育界大力推行新的学校评估制度,新的学校评估制度成为当前日本公共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民高度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与其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环境教育密不可分。日本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是政府高度重视并在政策上支持,使环境教育被有效顺利地纳入到学校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在实践中注重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从而使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等有效地得以内化,形成综合的环境素质。本文拟分析日本学校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与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为我国环境教育的推行和绿色学校的创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公共责任意识是公共精神的实质,当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主要表现在独立人格、法律意识、知行统一等方面。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包括自我认识的不充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主自律意识,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解决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校公共生活并非先行于学生生活,而是在对学生学校生活的引导、发现和扩展中建构起来的.话语是学校公共生活扩展的基本形式.在话语中开启公共生活,启迪公民认同,乃是在想象中开启个人的公共价值视野,启迪公民德性.学校公共话语实践包括基于教材的植人性公共话语与学校本土生成的公共话语.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共话语实践包括演讲、辩论、办报等形式.持续性的保持公共空间开启还需要公共事件的不断叙述.学校教育就是在不断地以开放、鲜活的话语实践中开启公共空间,明辨公共价值,启迪公共意识,历练学生的公民品格.  相似文献   

10.
保卫教育的公共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是一种超越任何利益集团的由公共价值导向的以扩大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实践。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式,教育是我们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公共教育的根本属性。本文认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公共意识薄弱,学校的教育理念存在着“去公共性”的现象。为了公民社会的建构,我们的教育必须促进社会的公共善,必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受过教育的公众,即培养理性的、自由的、有德性的公民群体,这是保卫教育公共性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11.
日本人的集体意识实质上是协作协调的集体意识。文章分析了日本集体意识的变迁和动因,并从中得出启示:必须加强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深化学校教育,加强国民间的互相协作意识。  相似文献   

12.
日本国民高度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素养往往令国人讶异,这与日本国民长期以来所接受的环境教育密不可分。日本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高度重视,并在政策上加以支持,使环境教育被顺利有效地纳入到学校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校在实践中注重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从而使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等有效地得以内化,形成一种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被灌输的扭曲关系,它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民主变革,限制了学生的公民品质发展。与控制模式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它致力于解构学校组织中的权威主义、技术理性、强制灌输、心灵隔离等弊病,使学校公共生活回归到公共性与民主性的轨道上来。“治理”赋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治理权利,鼓励学校生活中的公民伙伴关系,从而使学校和课堂成为一个民主治理的空间,提升和扩大学校组织的公共利益,稳固而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  相似文献   

14.
日本职业教育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三是培养学生从事一定职业的技能和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日本职业教育主要由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公共及企业内的职业培训教育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学校职业教育主要是从高中阶段开始,有高中职业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专修学校。 (1)高中职业学校 日本高中教育主要分普通高中(简称普高)和职业高中(职高)两种。普高主要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普通高中教育课程;职高则按职业方向进行教育,设有农业、工业、商业、水产、家庭、医护等35种职业科目。 日本职高的…  相似文献   

15.
根据日本《学校教育法》的规定,除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可举办学校外,学校法人也可举办学校。罔家(指中央政府)举办的学校称为国立学校,地方公共团体(指地方政府)举办的学校称为公立学校;学校法人举办的学校称为私立学校(据日本文部省1995年公布的统计,在私立学校学习的学生人数约占大学、短期大学的八成,约占高中学校的三成。日本的私立学校在发展和普及学校教育方面起了很大  相似文献   

16.
在商业化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今天的学校教育破坏了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张力,造成学生个体存在的紧张。教育的失真与学生个体存在的紧张迫切需要重塑学校教育的公共性,培育公共人,以矫正个体公共性的歧变,为个体的存在与发展寻找意义的托付。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公共性课程的建设,为公共人培育创设体制支撑;实施本真教育,促成教育性交往,以提升师生的公共意识与行为能力;创新学校德育,以克服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疏离。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生活民主化的提高,需要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下,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和学校公共生活缺乏,教育者的路径依赖.造成小学生公民意识严重缺失.然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该为社会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而彰显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国辉 《教育科学》2013,29(1):72-76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泡沫期以来,伴随日本政治、经济等的急剧变化,学校教育的制度性疲倦也日益严峻。因此,推进教育行政的地方分权,下放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标。犬山市的以自律性为前提的民主发展模式、土佐市的共同参加模式和东京都的市场本位的新型公共管理模式等来自不同地域的自主性教育实践颇具特色,使21世纪初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9.
学校在公民教育实践中可以创造不同的公共参与形式,诸如社团自治、学生竞选、社区服务和志愿者公益服务等,从而促进班级公共生活的构建,让学生在公共参与中学习做一个有公共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积极公民。  相似文献   

20.
日本国民良好的环境意识换来了今天的山青水绿、街道整洁、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这是日本学校和社会的环境意识教育的结果。日本的幼儿从懂事起家长就会教育他们不乱丢垃圾,进入幼儿园后要求则更高。我曾随一所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