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信息不公平主要表现为数字鸿沟和信息歧视。数字鸿沟和信息歧视现象为社会带来了诸多危害。为了消除信息不公平现象,应该采取的策略有: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大力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提高人们的信息能力、发展和普及公共信息服务业等。  相似文献   

2.
西部面对“数字鸿沟”应注意消除观念上的误区,理性地跨越数字鸿沟.政府和教育机构要着实抓好教育信息化建设。师范院校图书馆要注意抓住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数字机遇”,消除信息孤岛,促进资源共享,探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杜君 《图书馆杂志》2006,25(5):62-63
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被提出来后,图书馆人开始观察与图书馆相关领域的“和谐”问题,比如目前我国存在的巨大数字鸿沟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缩小乃至消除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公平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呢?  相似文献   

4.
数字鸿沟与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的职能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论文介绍了数字鸿沟研究中的图书馆。因特网发展导致的“数字鸿沟”使公共图书馆的保障信息公平的作用被重新认识。数字鸿沟问题使人们对公共图书馆职能有了新的认识,公共图书馆在消除数字鸿沟方面的特殊作用有:提供公共计算机因特网接入、进行基本信息技能教育、提供合适的网络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5.
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字鸿沟”是社会成员拥有数字信息的差异,它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本文分析我国的数字鸿沟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作者介绍了国外解决数字鸿沟的措施,并提出我国应加快经济的发展,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普及信息技术,并实施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普遍服务原则,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中的信息公平与图书馆服务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公平,是指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都能够公平地获得各种权利和机会,包括公平地享有社会文化资源、文明成果和信息。文章论述了和谐社会中信息公平的含义,分析了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公平之间的联系,提出图书馆应通过一系列举措在建立信息公平和消除数字鸿沟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数字鸿沟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不公平的体现。文章认为资源共享将是消除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并探讨了图书馆在这一方面应肩负的责任以及为此而做出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8.
跨越数字鸿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德隆 《情报学报》2005,24(5):631-637
数字鸿沟是当今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经济现象。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撰文,对数字鸿沟进行了政治、人文、教育等方面的探讨。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数字鸿沟“就事论理”,为数字鸿沟的分析提供一个大思路,广阔视野。即用经济学的框架将其他方面的分析整合进来。首先,对数字鸿沟按照市场主体——企业和个人——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区分企业和个人、研发和使用数字技术上存在的所谓“数字鸿沟”;然后,分别考察出这几种数字鸿沟的原因以及这些鸿沟产生的后果。随后,本文考察政府在数字鸿沟面前应该发挥的作用。最后,再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消除数字鸿沟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对跨越中国国内以及中国和发达国家的两方面的数字鸿沟提出政策建议,这始终基于本文对“数字鸿沟”所作的分类。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东西部网络信息数字鸿沟问题,重点从经济,文化,人才、政策等几个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消除数字鸿沟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信息公平理念,从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概念出发,分析信息公平与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关系,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是实现信息公平的主要手段,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目的就是维护信息公平,消除数字鸿沟。最后提出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建设新农村务必高度重视数字图书馆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伟丽 《图书馆建设》2011,(6):90-92,97
在网络时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迫切需要重视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现在建设农村数字图书馆的条件已经成熟,信息技术的支持、人才的保证和经济的保障极大地推进了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我国新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应朝着转变观念、注重规划和培养人才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设计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协调发展路径,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十三五”期间保持区域均等化与效率的协调并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首先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得我国各省份公共图书馆的效率,用财政补贴收入衡量我国区域公共图书馆的公平情况,然后利用Markov链模型考察公平和效率的“马太效应”,探索二者谁应该得到政府的优先调节,最后基于二维矩阵图设计公平与效率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结果/结论] 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平问题的“马太效应”较严重,而效率的“马太效应”则较弱,政府应该重点解决我国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长期不公”问题。具体应精准扶持那些“效率较高、但财政补贴收入不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务中的数字图书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 ,数字鸿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数字图书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设施 ,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是缝合电子政务中数字鸿沟行之有效的办法。数字图书馆与电子政务存在密切的联系 ,应将数字图书馆建设融入电子政务发展之中 ,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的立法状况、法律框架及核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电子签名纳入统一的框架是必然趋势。电子政务立法的宗旨应当是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务办公效率。电子政务的法律框架,本质是为电子政务提供公平、透明、和谐的环境。电子政务立法中的核心问题是立法模式、立法层次、立法效力等。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15.
常江  田浩 《新闻界》2020,(4):6-13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知名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主席詹妮特·瓦斯科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重点考察她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对数字新闻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念的重新界定与批判性理解。在瓦斯科看来,研究者对于技术对新闻的影响应当抱持谨慎的态度,数字新闻从业者应当警惕超级互联网平台的信息霸权,新闻受众(消费者)则应当有意识地追求新闻的公正性而非沉迷于"客观"的神话。  相似文献   

16.
现代图书馆的五大基本理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平等服务、知识自由、信息公平、民主政治、社会包容等,均应成为现代图书馆的基本理念。平等服务理念要求图书馆服务必须坚持无身份歧视原则和关爱弱势群体原则。知识自由理念要求图书馆应遵循用户自主选择原则和保守用户秘密的原则。信息公平理念要求图书馆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消除身份障碍、经济障碍和空间距离障碍。民主政治理念要求图书馆充分发挥民主素养教育职能。社会包容理念要求图书馆减少或避免社会排斥,包括政治排斥、人格排斥、设施排斥和制度排斥。  相似文献   

17.
2020年12月9日,国际图联(IFLA)发布的《数字技术政策中的图书馆:政策领域、机制、做法》(Libraries in Digital Skills Policies:Policy areas,mechanisms,practices)报告,回顾和总结了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在数字化与互联网政策、战略、相关项目框架中涉及图书馆帮助提高公民数字技能的内容,旨在为图书馆界宣传其在数字技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供参考,并呼吁各国政府将图书馆作为数字技能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而上升为国家战略。基于这一报告之启示,我国图书馆应提高危机意识,重视用户数字素养培训和教育;抓住政策契机,寻找服务突破口;发挥图书馆行业的引领作用,关注数字经济领域的宏观政策动向,为相关部门提供制定政策参考,使图书馆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环境下的信息公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普及,图书馆环境下的信息公平问题备受关注。概括了信息公平的涵义,针对高校图书馆维护信息公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促进信息公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闻发布制度作为政府政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连接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面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新挑战,也应积极利用当前丰富的信息流通与社会联系手段,加以不断的完善和补充,创新发布形式,整合发布内容。本文以"北京亦庄创新发布"为研究案例,发现数字化时代下新闻发布制度在信息发布互动性、传播渠道融合和内容共享三个维度创新潜力大,并通过归纳发布主体、内容、对象、方式、效果、组织六个方面进行的模式创新,实现技术创新、平台搭建、渠道拓展、需求清单化,最终实现新闻发布制度的革新,不断提高政府新闻工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States must increasingly manage cybersecurity threats and disruptions in their digital government infrastructures. However, the digital government literature lacks a systematic, more rigorous understanding of how states respond to such risks and crises and what factors can explain these responses.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is research gap by identifying explanatory mechanisms of cyber risk and crisis governance in a critical and, to date, unique case: the Estonian government's management of the ‘ROCA’ vulnerability, which rendered two-thirds of its national electronic identity cards vulnerable to a major security risk. The case provides one of few examples in which a digitally highly advanced state publicly dealt with a large-scale cyber risk at the heart of its digital government. Estonia overcame the crisis without constraining the affected infrastructures' functionality, while other countries did not. The article examines a seeming paradox of 'digital government continuity': Crisis managers can not afford to shut down widely adopted, yet vulnerable, digital systems. However, the vulnerable systems' continued operation contributes to their resilience. The article identifies five constructs that help explain digital government resilience: 1) technology management, 2) networked cooperation, 3) collaboration capital, 4) risk management capacity, and 5) legitimacy buil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