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产生和兴盛于十七世纪,它代表这个时期整个欧洲的文学主潮。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则是古典主义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这个时期,产生了杰出的悲剧作家高乃依、拉辛等和喜剧作家莫里哀,产生了称为古典主义立法者的波瓦洛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古典主义在欧洲存在了二百余年。比这更早,中国元代出现了杂剧。与法国和其它欧洲国家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则不受任何外来影响,是在中国文学漫长的发展史上,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演变而成的一种崭新的文学现象。元杂剧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潮,经历明、清,它更趋完善和成熟,历五百年之久而不衰。本文试图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古典悲剧和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各自不同的生成背景、思想倾向、艺术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研究,力求找到体现出这一时代悲剧发展规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体现在这一时代悲剧中的不同的民族心理特征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出现的一种美学潮流,也是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之后,古代现实主义再度涌现的第二次洪潮。无论在理论或创作上,古典主义都是返顾过去的,它倾向于接纳已被证实的有价值的东西,承续世世代代相传的形式。而浪漫主义则是前瞻的,它总是寻求着表达新的幻想和激情的新形式。拉辛作为法国最伟大的古典主义悲剧诗人,既是后顾的,也是前瞻的。司汤达早就指出,“一切伟大作家都是他们时代的浪漫主义者。在他们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大师拉辛的著名悲剧《安德洛玛克》的高超的艺术技巧,着重探讨了其在戏剧冲突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的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4.
《熙德》是古典主义悲剧大师高乃依的代表作,关于这部悲剧的主题意蕴,长期以来学界争论不休。我们认为该剧的主题表现为人的理性和感情较量。该剧在当时由于被认为违反了古典主义的戏剧创作原则而遭到攻击,实际上高乃依本人既恪守原则而又对之加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5.
论古典主义的理性———兼比较高乃依与拉辛创作中的理性倾向袁素华古典主义是兴起在17世纪欧洲的一股文艺思潮,它涉及的领域之广,持续的时间之长,都说明它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古典主义崇尚理性,以理性为一切作品创作的准则。法国古典主义理...  相似文献   

6.
关汉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悲剧作家,他走出了一条不同以往儒生君子的人生之路,亲躬戏剧创作和表演,以自己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营养。其悲剧创作的艺术视野,同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紧密联系,无论从创作思想的确立,情节结构的安排,悲剧形象的塑造,还是对悲剧结局的把握等方面来看,关汉卿对中国悲剧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7.
宁珊 《考试周刊》2009,(20):30-32
《熙德》是彼埃尔·高乃依的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高乃依在创作时突破了古典主义膜拜的“三一律”,对人物心理冲突的描写注重语言的雕琢与运用,努力创造了一个个最自然的人物。因此《熙德》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开幕剧作,也是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阅读世界》2014,(4):F0002-F0002
古典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潮,流行于17世纪的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所以被称为“古典主义”。从17世纪初至17世纪60年代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古典主义的悲剧作家一般都按照“三一律”(一种创作戒律)的形式写作。1660~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莫里哀、拉封丹等。1688~1715年,古典主义逐渐衰败。  相似文献   

9.
《悲剧的诞生》一书,是尼采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本文介绍了尼采的生平和本性,分析了尼采《悲剧的诞生》之创作原因,阐述了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基本思想。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尼采深遂的反叛思想和他对哲学、艺术的永恒追求。如果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所以,阐述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的主要思想,对于人们理解尼采悲剧的一生和21世纪西方哲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典主义崇尚理性,它成为流行一时的文艺思潮有其必然的社会因由,并有其唯理哲学作为理论根据,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都是理性原则的体现,高乃依和拉辛的创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理性倾向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社会存,悲剧在,无论什么时代都有酿成 悲剧的可能。原始社会有自然悲剧的出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又增加了社会悲剧和人造悲剧。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是一个崭新的社会,但它的制度有不完善之处,这种不完善也可能出现人造悲剧,不过这悲剧只是局部的、相对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高度发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然而,随着地球的衰老,各种危机突现出来,仍然会产生自然悲剧。因此,我们说悲剧是文学永恒的题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西悲剧善恶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古典悲剧多属于世俗伦理模式,在对善的执著追求和对恶的坚决拒斥中实现善恶分明的意图。古希腊悲剧和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虽然也讲求善恶分明的原则,但她们所包孕的内容几乎没有中国古典悲剧那样强烈的伦理色彩。西方现代悲剧更是大异其趣,否弃颠覆了传统的真、善、美观念,致使善恶界限趋向模糊,却对更高层面上的真、善、美执著的追求。中西悲剧善恶观念的差异,昭示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中国古代著名悲剧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力"在这两种悲剧中的表现和作用,从这一侧面发现前者之所以被广泛认可及推崇,而后者之所以被人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莎士比亚的悲剧里面的力元素很彻底,而中国古代著名悲剧的力却往往由于文化上对"大团圆"偏好而最后软弱下来。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哲学传统,中西方悲剧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西方悲剧相比,中国悲剧的美学特色主要表现在:悲剧冲突的伦理性、悲剧人物的平凡性、悲剧结局的中和性和审美效果的教化性这四个方面。以《窦娥冤》为范本,文章分析了中国悲剧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从而总结出中国悲剧的民族特色,也足见中西悲剧各有各自的民族性烙印,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与李白之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灵运和李白在文学上成就斐然 ,但在政治上却上演了令后人扼腕的悲剧。造成两人政治悲剧的原因非常接近 ,这就是他们缺乏政治家的素质与才略。重新审视谢灵运和李白的政治悲剧 ,对存在于历代文人命运中的普遍类似现象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元代四大悲剧向来因其是否称得上真正的悲剧而在学术界具有争议,然其光明结局的悲剧性实质以及主人公在人性、尊严上所遭受的空前摧残却让现代的读者相信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美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不同时期的主要作品深入分析后 ,作者认为 ,希腊古典悲剧的传统、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宗旨、尼采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尼尔悲剧思想产生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8.
《雷雨》、《日出》和《原野》被称为曹禺的三大悲剧,三部剧作始终表现出阴郁的色彩和深邃的悲情这一深厚的内在意蕴。这一内在意蕴贯穿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中,是剧作家气质、性格与审美风格的自然流露这也使得其作品具有独特的传情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屈原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和世俗性、民间性。本文由此追溯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文化渊源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伦理型文化 ,审美原则是以和为美 ;二是儒、释、道的精神世界对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霞 《培训与研究》2010,27(6):15-18
中国古代的一些爱情传说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讲述了一段段相濡以沫而又令人肝肠寸断的爱情。如果去掉每个故事最后寄托人们希望的"光明的尾巴",它们都是一个个爱情悲剧。无论人物还是故事都弥漫着浓烈的悲剧气息,充满强烈的悲剧色彩。本文试图通过古代爱情传说的情节模式、爱情的命运、主人公的抗争精神等方面来分析这些传说的悲剧情结,并进一步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揭示在封建社会里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爱情的缺乏性和被毁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