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史上一组独特的文学形象,是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转型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一批优秀贵族知识分子。今天重新解读“多余人”意义重大。“多余人”其实并不多余,他们不仅丰富了19世纪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不仅为文学史、也为人类思想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多余人是俄罗斯文学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记忆形象来思考多余人,无疑会加深对俄罗斯文学长廊中多余人形象的认识。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总是与俄罗斯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预兆紧密相关。俄罗斯知识分子中大批对暗潮涌动的时代风云先知先觉而又无能力成为弄潮儿之人,使奥涅金和利扎文等成为一代代多余人,而且一代比一代更具悲剧性和荒诞性。  相似文献   

3.
“多余人”人物系列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同时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从“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成因、价值意义等方面对“多余人”进行现代阐述.  相似文献   

4.
“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出现之后,就以一种流动的文学形象出现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处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备受社会影响,他们在传统的坚守与现代的反抗中形成了二重性格,成为中国式“多余人”。本文将对巴金笔下的李冷、觉新和汪文宣的矛盾性格进行探析,从而发掘此类“多余人”对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了"多余人"形象系列,他们既有一脉相承的共同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质。通过对"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的爱情观、友情观以及对待自己痛苦的态度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揭示其出现的时代必然性、悲剧性和历史进步性,突显其"多余人"的形象特质。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存在着一些类型或一些形象系列,最典型的莫过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系列。同世界各国文学相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史能这样如此全面地集合着一群成功的同类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多余人”形象的性格特征、典型意义、历史进步作用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俄文学家在塑造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时,"多余人"在爱情矛盾冲突中的性格特征是塑造其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多余人"在爱情生活中退缩、消极应对,甚至逃避时,俄罗斯女性对爱情追求的坚强决心和果敢行动也愈发与"多余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凸现了俄罗斯女性的光辉形象,体现了作家的道德理想及时代对"新人"的期待和呼唤。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文学的画廊中,多余人占着一席很重要的地位,多余人的鼻祖,应该追溯到阶级社会之初。阶级产生以后,无论人们意识到与否,多余人都客观地存在着,但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被明确表现出来,却是在十九世纪的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同时也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何谓多余人?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无用的、多余的人。对俄国来说,是指十九世纪前半期既没有站在反动政府那边,又不站在人民这边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接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认识到贵族生活的空虚无聊,决心抛弃它,并打算寻找一些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学中有着众多的“多余人”形象,“多余人”形象的流变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各种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这些“多余人”因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判然分为了痛苦的先觉者和执着的固守者两类,寄寓着两种对于现实的批判态度。“多余人”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古今中外“多余人”的不断出现和文学对“多余人”的反复书写构成了一个“原型”。作为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多余人”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邃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
在俄国绝大多数文学评论者眼里,奥勃洛摩夫与“多余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典型,但在我国文学评论界,奥勃洛摩夫往往被列入“多余人”画廊,而且还被视为“多余人”历史的终结者。我国文学研究者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借用杜勃罗留波夫的观点对奥勃洛摩夫的形象意义进行阐释时,既没有对之加以客观解读,也没有加以适度诠释,有时甚至还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某些“不同声音”加以屏蔽。本文从新的角度论证奥勃洛摩夫既非“多余人”,更非“多余人”的末代典型,他只是以独特的方式实现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抗争。  相似文献   

11.
李钰 《林区教学》2011,(10):57-59
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存在着一些典型形象,最典型的莫过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笔者认为多余人并不仅仅包括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奥勃洛莫夫等,多余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一形象的生命尚未枯竭,而是一直在延续发展着,多余人发展到奥勃洛莫夫并未就此完结,还有大量的文学形象具有多余人的特征,也应划入"多余人"形象之列。本文将研究19世纪下半叶屠格涅夫的作品《父与子》中的巴威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白痴》中的梅什金,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契诃夫的作品《樱桃园》中的拉涅夫斯卡娅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于澜 《林区教学》2014,(9):36-37
"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19世纪前半期的沙皇俄国代表作家的作品之中。在19世纪前半叶,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着力塑造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文学人物形象,即以"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这一系列人物为典型代表的多余人。"多余人"的诞生有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性,也必然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基于此,在分析其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和阐释了"多余人"们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众多的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共同塑造了“多余人”、“小人物”、“新人”三大独特的系列形象,成为俄国文学的奇观,显示了俄国文学的实绩,反映了俄国文学的特点,也为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一论述“多余人”形象,我们首先要提及的是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1)中的男主人公奥涅金.他被公认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这个彼得堡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学术界多年来有关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的众多争议, 并从19 世纪的文化视野出发, 以辩证的态度对“多余人”的典型性问题、悲剧原因、历史功过等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探讨, 阐明“多余人”是俄罗斯新旧文化交替的悲剧典型。  相似文献   

15.
《太原大学学报》2019,(2):59-63
"多余人"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但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背后则与俄国现代性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俄国早期社会转型孕育了"多余人"产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多余人"反过来也充当了早期社会转型的现代性隐喻。二者相辅相成,使得"多余人"具有不同以往的全新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而经由俄国"多余人"现象引发的有关现代性主体的思考对当前中国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多余人"形象已是一种引起广泛关注的世界性文学现象.杰克·伦敦于20世纪初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多余人"家族中的一员: 他孤独、自省、叛逆,想有所作为又无所作为.它充分表达了身处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下层青年知识分子马丁·伊登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绝望心境.这一"多余人"形象丰富了美国文学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17.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性特征。多余人是当时社会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探索作品主人公奥涅金作为多余人存在的深层内涵,揭示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是世界文学史上特有的现象。“多余人”随着贵族革命运动的开始而出现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度,继而又随着贵族革命的终结而销声匿迹,寿终正寝。于此,从文学和史学的双重角度多视角地分析和论述了“多余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残酷时代里的悲剧。我们在为这悲剧而感叹时,也从历史反思的角度,对他们及其时代有了一个本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里出现了一系列文学形象,针对这一系列形象典型——多余人、新人、忏悔的贵族进行了比较。我们可以从那一时期众多的俄罗斯文学名家的作品里看到这一系列形象,它们是俄国历史的印记,和那一时期的俄罗斯民族解放运动不可分割。正是由于"多余人,新人,忏悔的贵族"这一系列形象,我们了解了十九世纪俄国各阶级、阶层的生活,了解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辛酸,的挣扎。  相似文献   

20.
"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文学的人物形象系列,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但找不到出路的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普希金主要通过奥涅金冷酷拒绝达吉雅娜而后又狂热追求达吉雅娜,来表现奥涅金空虚、苦闷、孤独、冷漠、无助的"多余人"思想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