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的教育杂志全国至少有几百种,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包围下,我无意地与《教师之友》结识了。本来我对教育杂志是不太感兴趣的,只是迫于工作需要,随便订了几本了事。可是,当我读完2000年第一期《教师之友》后,我却非常惊喜,因为这是一本耐人细读的教育杂志。从此,我每个月都盼望着早日看到这份杂志,好供我细细品读。我认为一本好的杂志总会带给你一些思索或让你有所借鉴,而《教师之友》就做到了这一点。每读完一篇文章,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下  相似文献   

2.
我第一次知道有《教师之友》这本杂志,是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刊登的《教师之友》征启事里。我永远忘不了的是——2001年5月,我第一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而发表这篇章的杂志便是《教师之友》。从此,《教师之友》成了我生命中的一盏灯。  相似文献   

3.
读者心声     
2000年大学毕业之初,就开始订阅《教师之友》,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杂志,在《教师之友》发表文章成了我的梦想。后来,《教师之友》改版为现在的《教育科学论坛》,而我也为了自己的梦想始终追随《教育科学论坛》,努力多年,不离不弃,终于在前不久一了夙愿。  相似文献   

4.
读者心声     
2000年大学毕业之初,就开始订阅《教师之友》,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杂志,在《教师之友》发表文章成了我的梦想。后来,《教师之友》改版为现在的《教育科学论坛》,而我也为了自己的梦想始终追随《教育科学论坛》,努力多年,不离不弃,终于在前不久一了夙愿。  相似文献   

5.
方晓丽 《教师》2011,(7):128-128
去年年底,我去教育局办公室拿一个快递,见桌子摆了几本《教师》杂志,我顺便就捎了一本,心理暗想我从教二十几年了,只见过《中国教育报》、《教师报》、《人民教育》、《湖南教育》等,今天第一次见到了以教师命名的《教师》杂志,于是我两天后就到邮局把此杂志订购下来,我觉得我们的编者同志是有眼光和思想的教育人,的确,你想,我们的大中国,13亿多人的中国,从事教育行业的有多少人。作为庞大的教师群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杂志会是何等的高兴和自豪。  相似文献   

6.
去年年底,我去教育局办公室拿一个快递,见桌子摆了几本《教师》杂志,我顺便就捎了一本,心理暗想我从教二十几年了,只见过《中国教育报》、《教师报》、《人民教育》、《湖南教育》等,今天第一次见到了以教师命名的《教师》杂志,于是我两天后就到邮局把此杂志订购下来,我觉得我们的编者同志是有眼光和思想的教育人,的确,你想,我们的大中国,13亿多人的中国,从事教育行业的有多少人。作为庞大的教师群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杂志会是何等的高兴和自豪。  相似文献   

7.
去年三四月份,朋友三番两次对我说起教育在线,建议我到网上转转;说起《教师之友》杂志,建议我找一本看看。  相似文献   

8.
一次课间操后,一位女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向您借本书可以吗?”“借什么书?”“《班主任之友》!”她的回答令我吃惊不小。“你借这书干什么?这本书不适合你们读,你们也看不懂,看这干吗?”没想到她说:“我看得懂,这本杂志很好,我们都喜欢看。”“好?怎么个好法?”“我们都喜欢里面的班主任,喜欢里面的做法,如果都是这样的班主任,那多好!”她马上意识到说漏了嘴,便不好意思地补充说,“其实,你也是很好的班主任。”我当时无语。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事后,我问学生为什么都喜欢《班主任之友》。他们说,我们喜爱《班主任之友》,是喜欢里面的…  相似文献   

9.
与《教师之友》相识已有4年。4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个新人由稚嫩变得成熟,也足以让一本杂志由探索阶段走向定型。就是在这4年中,《教师之友》完成了从我的“挚友“到“良师“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0.
原来看教育杂志,喜欢看教学设计之类的,觉得最实用,可以照着上课。有时,也模仿着格式写写,居然也发表了一些。后来上网,读了一些文章,觉得比杂志上读到的更有趣,更有意思。心里对杂志就淡了很多。觉得杂志上的文章多了些匠气,少了些灵性——直到我看到《教师之友》。是从教育在线网络认识《教师之友》的,这是一  相似文献   

11.
与《教师之友》相识已有4年。4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个新人由稚嫩变得成熟,也足以让一本杂志由探索阶段走向定型。就是在这4年中,《教师之友》完成了从我的"挚友"到"良师"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2.
“《教师之友》,一份给我力量的杂志“,大大小小的报告会上,看到老师们郑重地记下这个他们或许生疏的名字,我心头感到欣慰--因为,拥有了美好的好东西而不与同行分享,这是不负责任的。  相似文献   

13.
"《教师之友》,一份给我力量的杂志",大大小小的报告会上,看到老师们郑重地记下这个他们或许生疏的名字,我心头感到欣慰--因为,拥有了美好的好东西而不与同行分享,这是不负责任的。  相似文献   

14.
时间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往前走的时候你很难发现它有什么异常,而一旦回头看看:“哇!这时间过得真快!”
  转眼已经六年了,说起当初与《高中生之友》结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我的发稿编辑熊国国。我曾经是熊编辑手下的作者,后来因为工作关系熊编辑“转战”到《高中生之友》杂志工作时,“顺手”把我也拉了过来,理由就一句:“这是一本很好的杂志,你来帮我做专题吧!”  相似文献   

15.
很久没有文章能这么强烈地震撼我了。很久没有洋洋几万字的文章能让我在读完之后忍不住又从头细读。但是《我是“教育家”》(详见《教师之友》2000年8期)一文做到了。我并不承认这篇文章的文笔如何精彩,但我被打动了。打动我的是一种精神,敢说实话的精神;一个灵魂,为追寻中国理想教育的灵魂。感谢《教师之友》,以其特有的魄力刊发出这样的稿子,我相信这篇文章必定会像一颗炸弹在广大教  相似文献   

16.
我是在5年前认识《教师之友》的,初见《教师之友》,就有相见恨晚之感。首先吸引我的是刊物的名称,“教师之友”——与其他“XX教育”类杂志不同,它从心理上缩短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看这本杂志犹如与一个知识渊博的老朋友在交流。其次让我喜欢的是那生动活泼、色彩鲜艳、极富个性的封面设计,在这小小的两页空间中处处散发着时代的气息。  相似文献   

17.
很久没有文章能这么强烈地震撼我了。很久没有洋洋几万字的文章能让我在读完之后忍不住又从头细读。但是《我是“教育家”》(详见《教师之友》2000年8期)一文做到了。我并不承认这篇文章的文笔如何精彩,但我被打动了。打动我的是一种精神,敢说实话的精神;一个灵魂,为追寻中国理想教育的灵魂。感谢《教师之友》,以其特有的魄力刊发出这样的稿子,我相信这篇文章必定会像一颗炸弹在广大教  相似文献   

18.
干国祥的《破译教育的密码》(长春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不是一本刻意写成的书,它是干国祥这十几年教育思索与教育行走历程的梳理与提纯。对干国祥的“了解”是从《教师之友》、《师道》与《教师博览》等杂志开始的,当时就觉得他对教育的见解很有些与众不同。后来在网上读了他的《斑羚飞渡》课堂实录,又觉得他是个很有个性很有深度的语文教师。于是好窥人“隐私”的我便很  相似文献   

19.
思想和技术     
新的一个学年已经到来,第19个教师节也越来越近。每年做第9期杂志,心中总是充盈着激情,也难免有几丝惶恐。在这个全国千百万教师自己的节日,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这对身为《教师之友》编辑的我们确实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征文选登     
2000年第四期刊发的《谁为教师减负》给我印象最深刻,好多年都没有文章能这么强烈地震撼我了。记得当时读完这篇文章时,我已是热泪盈眶。我为什么要流泪?我这是怎么了?是文章中那种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精神打动了我,使我流下了被理解后觉得委屈的泪水。这泪水又是幸福的泪水。那质朴的文字说出了广大教师的心声,道出了广大教师的苦与乐、哀与愁,真是大快人心。江苏省邳州市实验小学韩召龙《教师之友》就不该是一份专业性非常强的杂志,而应是一份集修道、增智、交心、养性于一体的旨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好杂志。她既是朋友,又是导师,广大教师既能从中听到权威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