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语言大体可分叙述的语言、描写的语言和人物的对话。这三个部类的语言是统一在同一部小说里的,是不能分割的。叙述的语言,在作品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交待情节故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的概况;在故事演进的过程中,它起着向导作用。它不去指挥人物的意志和行为,但可以向读者说明,让读者知道人物在做什么,怎么做。因此要求叙述的语言要清楚明白,不管头绪多么纷繁,结  相似文献   

2.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拿小小说情节与短篇小说的情节加以比较。这样就看出了它们的差别.其一,在短篇中,情节可能只是一个零件;而在小小说中,情节就差不多成了作品的骨架,成了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赖以生存的土壤.小小说的情节,其实不过是从完整故事中脱胎出来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其二,短篇小说中可能有几个情节甚或十几个情节,而小小说中的情节多则两三个少则只有一个.其三,情节在小小说中的地位比在一般短篇中更突出,设计更要精心,娶把它当独生子女对待。  相似文献   

3.
把握好视点     
所谓“视点”,就是以什么人称,用什么眼光去观察、叙述、体验、解释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以及一切涉及到的内容。视点取得恰当,就等于小小说有了一个好的突破口,有了一个好角度,有利于作品的展开,人物的刻划;视点前后一致,作品展开的情节就能更好地为读者理解。如果不知道运用视点,或者视点混乱,作品必然枝蔓纷杂,拉长篇幅,人物个性不突出,对人物品评失去一致标准。可以说,把握好视点,也是小小说创作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风格与特色作者:您认为《时代》周刊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詹姆斯·凯利:《时代》周刊对读者的承诺就是:报道的题材将涉及国内外我们认为读者需要了解的东西。我们每周报道的题材相当广泛,核心是广度,而不是深度——尽管我们在某些话题上努力深挖。政治显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财经和国际时事也是如此。我们希望读者在看完杂志后能对那些重要的事情有更深入的理解。有时,某个题材不是一看上去就显得很重要,比如"贫困"。怎么做得吸引人?要有故事,要风格大胆。其中一些很好的报道不是传统的"硬新闻",但它的确让你知道了关于周围世界  相似文献   

5.
小小说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好的结尾。好的结尾,常常使读者感觉余味无穷,发人深思。作家冯骥才在《谈创作思维的习惯》一文中说:“我喜欢这样的结尾,把话留下半句,把感情推出去。作品终结时,能将作品的思想推选一层,这一层又完全交给读者去想象。”小小说更应如此。好的小小说都应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叫含蓄。含蓄,本是任何样式的文艺作品所共同重视的;然而,由于小小说字数少,就更要发扬这一特点。可以这样说,没有“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就难于有真正的小小说。结尾浅露的直说,是无法“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含蓄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 引起回味,让读者有所得。这类小小说的结尾,就是巧妙地运用省略号,让读者透过那省略号,品  相似文献   

6.
巧设悬念     
古人论作文,最忌直,主张“文似看山不喜平”。孔子曰:“辞欲巧。”孟子日:“智譬则巧。”按袁枚的解释,这里的“巧”,即“曲之谓也”。小小说要写得生动曲折,吸引读者,很重要的一个艺术手段就是要巧设悬念。巧设悬念的小小说为什么会吸引读者呢? 这首先是因为小小说的悬念没有限制读者的想象,而是激发起读者对类似生活经历的联想,让读者在谜底未揭晓以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悬想人物的命运,事件的结局。读者总是爱根据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在小小说创作中,假若我们把故事比做一架会走动的骨骼,那么人物就是这架骨骼的灵魂,而人物灵魂的美与丑、善与恶,又常常借助于情节来展现.小小说中的情节,仿佛一条五颜六色的彩练,仿佛一道凌空飞架的彩虹,贯串于小小说这座艺术之宫的苍穹。情节充满了神秘感,充满了色彩感。它用以体现作品的因果关系,用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意图,用以唤起读者的审美情趣。一件作品,情节设置的是否引人,是否巧妙,直接关系到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在阅读全国一些报纸中,看到出现了一个醒目耀眼、富有魅力、为报纸增辉的新闻新品种——“新闻故事”。什么叫“新闻故事”呢?我认为,就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件的新鲜过程和感人情节。“新闻故事”,不同于一般其它的小通讯、小故事。它首先突出了时间和内容上的新近、新意。具有四强(新闻性强、新意感强、针对性强、故事性强),两广(社会面广、内容范围广),两短(情节过程短、文字篇幅短)的特点,是介于通讯和消息之间的一种小型的“边缘体裁”。也就是说,“新闻故事”就是具有新闻性和带有新闻形式的成份而写出来的故事。它依靠时间新近的独特,给读者欣赏上以引人的兴趣;它  相似文献   

9.
小小说不同于长篇小说,长篇小说的结尾,一般很少是主题的延伸和深化,因为它的中心已在中间表现出来,结尾不过是中心内容的必然发展。这种结尾虽然是必要的,但比起其他部分来,显然略逊一筹。小小说则不然,有时它的题旨全靠结尾来点明。因为它篇幅短小,读者容易通篇掌握,作者的一举一动可以尽收读者眼底。  相似文献   

10.
述职报告大都是写给领导们看的,但《钱江晚报》却把它写给了读者。该报在10月8日的《钱江周刊》上推出了《编辑部的故事》——向读者述职,娓娓道出台前幕后的酸甜苦辣。这组稿子反响很好,报社不断接到读者的来信来电,亲临报社慰问的读者络绎不绝。一位读者说:“晚报跟我们读者心贴心,我们读者更要与晚报心贴心。”  相似文献   

11.
这里说的“故事”和“情节”,是借用英国文艺评论家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的解释。他说:“故事”虽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但它是一种很低级的形式,不过是从时间绦虫上切下的一个片断,“早餐后是午餐,星期一后是星期二,死亡以后便腐烂等等”;“故事”是古已有之的,“当时的听众是一群围着篝火在听得入神、连打呵欠的原始人”。而“情节”却是小说中较高级的一面,它同样要叙述事件,但特别强调因果关系,比如“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则是情节”。  相似文献   

12.
当代流行绘本书中的色彩心理分析与启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绘本而言,如果说故事是其中的主线,那么图画则是其重要表现手段,它可将故事视觉化,让大家更容易接受并走近绘本。目前,市面上的绘本类书籍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不仅内容涉及面广泛,就连书籍装帧风格、图文排版形式和色彩渲染表现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在色彩语言方面,表现更加突出。不同画面风格绘本作品中,色彩的表现形式和这些大师级绘本作家,对于色彩的运用给了绘本创作者哪些启示呢?这是文章主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这个春天的拉萨暴力事件让西藏在短时间内又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在西藏近百年的历史上.这样的境遇着实不少。我们一直关注西藏.是因为那个地方的疼就是我们的疼.那个地方的怒就是我们的怒。西藏与我们.不可分离。藏民族是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诡秘绮丽,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她又显得遥远。我们对于西藏的理解.就像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理解。学者廉湘民对西藏长期以来所遭受的误解有如此感慨。这样的误解.在藏学者看来,主要源于视角上的偏差。如何消解这种偏差.注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一次.我们又努力使自己离西藏更近,直至让自己像显微镜一样深入她最深层的肌体——我们尝试通过记录一个传统藏族家庭半个多世纪的变化.力图给读者提供一个观察西藏社会的视角。一个开放的民族,不会拒斥现代化;西藏百年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现代化的故事。这个生动的故事里,有艰辛.有奋斗.更不缺欢愉。  相似文献   

14.
写作新闻,应该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现在国外提倡故事化新闻写作,本文想谈些读书思考的体会,供大家参考——一、什么叫新闻故事化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还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体会:“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上,就是新闻故事化的写法。而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则说:“用故…  相似文献   

15.
医生的角色     
书中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每个人生命的最后阶段。在书中,赫尔曼教授诚实地和读者分享了他的临床所见,以及他对现行医疗体制的怀疑。除了让我们知道医生角色的独特,医生并不是万能的,他还提出了许多动人心魄的生死课题:医生是应该尽全力抢救病人,拼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碎片化、海量为特点的网络信息极大冲击着用户的消费习惯.一方面,用户被动地卷入移动信息时代,须臾离不开智能终端;另一方面,用户对这种海量碎片信息的冲击心怀警惕.网络传播的即时性、海量性,造就了资讯的高度同质化,“打造独家新闻”成为日益困难的事情.打开各大新闻网站以及客户端,会发现绝大多数资讯是简单重复的.而读者、观众、听众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发生了什么事,各种渠道推送早让我知道了,我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发生了这个事,它对我意味着什么,跟它相关的还有些什么信息,对于这样的事应该怎么看……  相似文献   

17.
李蔓  雷洪 《声屏世界》2008,(11):39-39
喜欢故事是人的天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故事。虽然纪录片在表现故事时有它的局限性,然而正是这种局限性给予了纪录片不可替代的魅力,因为纪录片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故事中的一切都真实地发生过或正在发生,他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既然纪录片中的故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发生的,不能虚构,  相似文献   

18.
正传统的广播电台正在发生着一个细微的变化:原来广播电台的所有部门,包括采编播、技术,工作的目标就是——听众,反馈渠道主要是听众来信,大部分时间电台并不知道他的听众在做什么,喜欢什么,播音间的主持人更像是在对着自己,对着空气或者假想的听众说话。他知道我们是谁,在说什么,但我们不知道他是谁,他想听到什么。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情况发生了变化,听众在听到喜爱的广播节目时,会通过微博或短信平台与主持人互动,或者将节目分享给朋友。这样的受众,已经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听众,而是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用户。一、听众与用户听众是电台节目信息的接收者。"用户"这个词在企业中用得比较多,是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使用者、  相似文献   

19.
纵观近几年国内的报纸,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报纸的版面好看了:照片大了,标题醒目了,各种字体的配合更加和谐了,版面设计的手段灵活多了,报纸的特点就显得更加鲜明了.版面语言作为报纸改革和参加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已受到报界的极大关注,版面设计已由过去单调或较多地强调“美化”,而发展成为今天大家所认同的对读者的导读作用·。版面语言表述的内容更加丰富,也就是说,它使用的手段更加广泛多样,以吸引读者、主动周到地为读者服务的态势更加突出。 那么,现代版面设计怎样才能更有利于导读呢?笔者认为; 一、立求版面简洁,让版面抓住读者 版面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快、更方便地阅读了解报纸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它不能是纯艺术创作,更不能是纯形式游戏,其真谛在于最大限度地帮助读者阅读,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视觉、阅读心理和生理上的要求,符合读者因工作、生活节奏所形成的阅读节奏,更明确、更直观地体现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问题小小说在新时期文学的百花园里,小小说以它独特的结构形态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得到了迅捷的发展,成为读者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引起了评论家的注目。小小说形式虽小,结构自由灵活,表现手法明快洗练,能及时地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它非常适合报纸刊载,故有人称之为“新闻小说”、“信息小说”。在小小说众多的题材和形式中,“问题小小说”是值得注意的一类。据不完全统计,在近几年各类报刊发表的小小说里,“问题小小说”占三分之一以上。它在方寸之地中,描绘社会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瞬间场景,或针贬时弊,或状摹世情,真实地反映出生活的各个侧面,各个角落;寥寥几笔,勾勒出人世间芸芸众生的千姿百态、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