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浙江女子教育是以基督教传教士所办女子学校为发端。教会女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在客观上传教士创办女学的实践,直接改变了清末浙江妇女的教育现状,并对近代浙江女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年“兴女学”思潮是晚清社会思潮中的闪亮之点.当时先进分子从强国强种、男女平权、造就新国民等角度申论兴办女学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出了建立各类女校、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等各项主张,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兴女学”思潮的形成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反映,而且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刘立红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3):81-82,88
近代中国教会女学从创办到发展,经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模式。虽然传教士创办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加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以造就为其服务的知识界,但教会女学在客观上不仅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女性,还推动了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产生,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4.
任春艳在《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变迁与传教士密切相关。传教士对女子教育观念的宣传,给中国近代思想界以很大的冲击。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女学的重要性;传教士对男女平等教育思想的宣传,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女校,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作为开启中国近代文明先发之地的吴地,在其教育向近代转变过程中形成了女学教育、工商业兴学、深受教会教育渗透等区域特色。昊地发达的经济文化、“兼容并包”的风俗、“敏而好学”的性格特点、崇尚文化教育的历史传统与“较为开通的社会习俗”等,是昊地近代教育区域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代安庆的社会变革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相同步。影响安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的主要因素是传统素质、西方影响和政治领导。安庆女子教育产生于清末,既是近代安庆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又是推动安庆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安庆女子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教会女校与自办女学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安庆女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7.
教会女校与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产生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女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殖民”的性质,但是客观上教会女校在中国的创办打破了中国传统教育上的女禁,并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职业女性,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不可小觑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近代教会女学与中国传统女教──兼及中国妇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教育目的、内容、组织形式以及教育效果等各方面对近代教会女学与中国传统女教进行比较论述,提出:中国传统女教是建立在摧残和压抑女性、牺牲妇女权益的基础之上,导致中国妇女盲从卑弱的性格,进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近代教会女学从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出发,以传授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不仅解放了妇女的思想,而且塑造了中国新一代女性自强自立的个性,为中国的妇女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幼儿成长、家庭建设和女性发展都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三者在理论上有紧密的逻辑性,在实践上有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幼学—家学—女学概念的提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重视的文化基因和当代家庭发展的现实需要。就逻辑而言,儿童发展是“幼学—家学—女学”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核心家庭的形成强化了“幼学—家学—女学”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家庭新风尚是“幼学—家学—女学”协同发展的文化愿景。为实现“幼学—家学—女学”的协同发展,应以促进妇女儿童的社会融入为效益目标、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政府主导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以新形态“家校共育”为常态化协同路径,并以跨学科研究为学术支撑构建“幼学—家学—女学”协同发展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教会学校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中教会女校对中国近代女性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近代以来教会女校的教导,让福州女性开始打破传统束缚,积极走向社会,改变了旧时的婚姻观,努力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历史考察,揭示了中国女性教育在近代的发展脉络。进而指出:戊戌年间足近代女学的发端时期;20世纪初是近代女学的发展时期;1907年至民国初年是女学在制度上的确立时期;新文化运动期间是通过新旧伦理观念的论战而使女学得到深入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2.
教会女校的创办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开端。它虽然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客观上却冲击了中国旧的教育制度,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促进了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会女学是中国近代女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中国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教会女学的设置目的既与普通教会学校有相同之处又有殊异之处;教会女学建构了显性宗教课程和隐性英美文化场域用以进行教育控制,但女传教士群体对课程进行了"知识加工";其客观上对中国女性的主体建构进行了一定的启蒙和引导。  相似文献   

14.
西方女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近代 ,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与迅猛而来的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兴起的中国近代女学 ,不是传统女学的自然延伸 ,而是西方女学传入的结果。近代西方女学的传入对中国近代女学不仅有催生之功 ,而且有助长之绩。因此 ,研究西方女学的传入是我们深入认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乃至妇女解放运动的路标和门径。一、西方女学传入的肇端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孕育清末 ,依仗不平等条约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 ,几乎都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经过改良的宗教派别 ,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已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宗教中 ,因此 ,《剑桥中国晚清史》一…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教育史上,西学东渐促使了中国女子学校的萌生和发展。民国时期的南京汇文女中是南京第一所女子学校,其女性色的课程设置一直备受关注。在对民国时期南京汇文女中的课程设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借鉴其良好的课设设置经验,来规划当今的女校课程,特别是女校校本课程,从而提高女性的自我认知,提升女性的综合素养,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妇女的解放,推动了我国近代女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872年创办的真光书院,有着独特的办学历程。初期阶段(1872-1917年)的真光书院,办学理念、师资状况以及与博济医学校、慈善学校的合作、师范班的尝试,开拓了近代广东乃至中国基督教女学的一种发展样本,亦为近代广东的女学以及女性职业教育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教会女学从创办到发展,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和较为完整的教育体制与办学模式,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起了某种开拓性的作用。教会女子学校的创办,其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女性,同时,也是对中国沿袭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封建陋习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国人开始意识到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育的不发达,而此时日本的近代化教育方兴未艾,所以“以日为师”逐渐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大选择,女性期刊也不例外。清末民初女性期刊在兴女学、提倡科学生活和提高女性国民意识三大方面存在着对日本明治政府女子教育理念的效仿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近代教会女校作为中国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中国近现代的女子教育事业影响深远。它虽然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但却在封建礼教森严的中国旧社会打开一道裂缝,给女性以入校学习的机会,并且培养了一大批自信、自强的时代新女性。  相似文献   

20.
清末的中国女子教育,是以基督教会的女子学校为发端的。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教士把教育视为传教活动的附属品,但我们不应忽视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思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教会女学的产生,改变了清末中国妇女教育的现状,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女子学校。这种影响,显然已经超出了宗教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