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势”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各个艺术门类中被广泛运用。本文着重探讨了“势”在书法美学上的含义:不仅是对自然的抽象模仿,也是书家心灵的写照、情感的体现;以及“势”运用在书法创作上产生的美和意蕴。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书法艺术发展从古文字时代跨进今文字的过渡期,此时期,与闳放雄大的"大汉"意识相关,汉代书法美学思想对"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两汉的简牍隶书、汉隶碑刻、汉末草书也都体现了"尚势"这一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同时还是一部集中论“势”的著作。《孙子兵法》对后世艺术美学发展所产生的审美向度上的深刻影响,最鲜明地体现在对“势”范畴的论述上。孙子之“势”既指代“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更最终指向“战争之局势”,即综合利用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而自然形成的对作战形势的控制力与对敌人无形的打击力,并蕴藉着显明的本体美、辩证的理性美和流动的力量美。《孙子兵法》之“势”论在美学史上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势”论的多元化突破,并以“自然—人—社会(战争)”为其逻辑构架。以此为基点,后代的理论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围绕“势”范畴进行理论阐发、体系建构和意蕴拓展,使“势”最终成为具有深刻审美蕴含和华夏民族特色的经典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4.
人们谈及形式美,往往乐于围绕艺术作品的内容的决定作用去理解。对于书法艺术——这种通过用线条构造,以文字形体结构为外在形式的情感符号来说,自然是“形”与“神”的统一。然而,在这里,我试图从书法形式本身的内涵谈谈,以便使我们在分析、欣赏和创作书法艺术作品时,不仅能重视书法艺术的“形”与“神”的辩证关系,而且也不忽视其形式的独立作用。 本文所要涉及的书法形式美,主要是指在书法作品中形式的构成诸因素如形体、墨韵、线条、布白及其组合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5.
褚遂良楷书的发展,先师承虞世南,后学王羲之的书法,将原来带有北方书体的笔意向“王书”的笔路变去,学“王书”时参进自己书法体貌,形成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褚体”。这种宽绰疏朗、丰润劲练的格局正是开始脱离唐初书势的影响,成为启立门户的代表,“尚法”成熟的时代标志,为唐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浅析电磁场的"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电磁场的各种“势”,分析了电势、磁标势、矢势、标势、推迟势、库仑势、电磁势…的适用范围,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了“运动电荷的推迟势”的说法不一定成立,阐明了量子力学要用到电磁势;在量子理论中,将电磁势看成一种数学工具而非物理现实是不对的,电磁势的物理效应是可观测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最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趣味的书法艺术王国里,为自己打造了一个伟大的丰碑。其书法风格的逐渐形成,是完全符合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毛泽东早年临习欧阳询、颜真卿和魏碑等书体,入师高古,后来在历代经典书法的借鉴上下了很大工夫,特别是在继承宋代经典行书方面,其字势“左斜”、“右侧”、“开张”、“飘逸”等书法风格的表现更为突出。在书信、题字、题词的众多手稿书法中,真正完成了毛泽东书法艺术的人民性和艺术性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8.
从书法美学的"势"范畴出发,借用现代符号论美学的"基本幻象"概念,我们可以明确书法的艺术特质就在"虚幻的律动"形式的创造。而这一基本幻象是点、线、墨变化运动与老庄自然观、孔孟"挺立道德主体"的人生观紧密结合的产物。它的确立为视听艺术内容与形式无法真正割裂的美学原理提供了证明。  相似文献   

9.
在书法创作中既要注意发扬“传统”,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从而使书法创作中“传统”与“创新”二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推动书法艺术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书法艺术与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具有何种关系的角度,以古代书论为依据,将古代书法关学规划分为“再现主义”和“表现主义”两大体系.同时,作者对此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书法是一门高度弘扬主体生命意识、情感意蕴、审美理想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具有高度表现力的表现艺术.  相似文献   

11.
书势     
文字从实用书写发展到具有观赏性的艺用书法,笔法的研究、总结与发展在其中起到了根本性作用,而作为观赏性的书法之美就在于书势。书势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字势、体势与笔势三者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其中笔势是书法的根本,是作为观赏性的艺用书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论书法中的“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史上最早出现"势"这个概念是在秦汉时期,此后,历代书法家对书势的审美意蕴不断有所阐扬,保持着认识上的基本一致,进行着渐进的、补充式的充实,只不过没有给"势"以明确的定义。笔者以为,"势"依"形"而现在,无"形"则无"势",书法的文本在"形势"的作用中获得感性的生命存在;"势"通过"纵横化"得以体现,这种"横变纵化"其实是力的变化,是力的矢量方向的变化;"气"是"势"的根本性存在,作为书法中因素,"气"表现在书法创作与书法形象中,就是作品中所显现出来的动态风韵、精神气质。之所以说书法之势内涵广大,又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书法之势的全息性质和蕴涵的模糊之美。所以,"势"既是力与力的趋向,又是形,还是气,是它们相化合的真实存在,"势"通过"形"而得以观瞻,"气"则是其内在的生命依存。"势"是一个有虚有实的复质的客观存在,在不同的情形下给人的感受不同。  相似文献   

13.
当今,人们行动的自觉性大大增强。自觉的行动,有助于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真理。因此,时代要求我们明确当今书法艺术的主导风格,从而指导书法创作和引导书法欣赏。艺术的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诸要素呈现出来的鲜明特征,书法作为一种抽象艺术,把握它总的时代特征,主要从书法的形式方面入手。正是这样,前人把唐宋书法的主导风格分别归结为“法”、“意”。那么我们当今书法的主导风格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险”。  相似文献   

14.
魏晋,个性觉醒裹挟着苦难时世而诞生,以一尊儒学衰微之阵痛迎来了多元思想的活跃、共存与渗透,此时学艺术有了崭新的面目:自觉。书法艺术由于人士大夫的大量参与,促使书法超越伦理功用而走向审美艺术之途,即开始真正自觉地体现主体的生命意识、个性风度、气质品格等。此时由于玄风的浸淫,书法艺术尚“韵”,而“二王”无疑是这个时代玄远超逸的魏晋风韵不可替代的最理想的传达。“二王”书风是中国古典书法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5.
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标准都是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与文化思想,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所显现的文化现象。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表现中,体现出“写”的恣意与天成,在书法艺术作品中应表现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对修身养性、陶养情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更不能把它看成是纯粹的视觉艺术,否则,书法会失去它的民族性、独特性,也就会失去它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16.
书法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书法线条本身是抽象的,但线条的“形”与“神”有机结合形成的节奏感、力量感和立体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构成了书法艺术特有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书法艺术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观众而言,不管其是否认识汉字,一个共同的直观感受则是,所有的书法作品都是以一种线的形式存在的。那些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书法作品多是书法家观察自然、感悟人生的产物,是书法线  相似文献   

18.
经过对散见于古代书论中的片段分析,发现古代书法家的书法创新观主要有这样几种:集古、明法、功夫、性灵、追本溯源等。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书学范畴中最基本的要求,达不到这些要求,可以说连书法艺术的门也找不着,更不用说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书法创新的突破点在何处?经过对古代书法家的风格形成过程的分析,发现书法创新的法门就在于“取法自然”,即从自然中汲取营养,这才是书法创新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作为文化的载体,以“道”自守,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道”往往是无形的,能否恪守“道”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士人是否有自觉意识。当“道”和“势”处于一种紧张的对峙状态时,士人也就面临着三种选择,即以“道”抗“势”、无道则隐和弃“道”求荣。  相似文献   

20.
气势与气韵     
中国书法艺术常提到"气",气乃书法之真谛所在。在书法创作与形象中常以"气势"、"气韵"等词进行表述,"气势"是书法家对自然抽象摹写与内心世界传达结合的一种书法表现的特殊形式。气韵是书法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互相感知的产物。气韵生动乃书法所求的最佳效果。书法作品的气韵,是书法家品德情操、生活阅历、文化修养以及艺术功力等内外因素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