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结合自身实际,寻求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主要是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同时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和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来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2.
为了摸清我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相关情况,并为我校未来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相关对策与建议,笔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实践以及时代价值,随机对我校2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认同度较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价值认同度较为一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理论认同度较低。鉴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既要做到用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也需要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当然更需要增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着认知程度不高、情感认同程度不深、行为认同较弱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效果主要受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薄弱等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需要从丰富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方法,加强认知认同;营造良好民族文化和人文关怀氛围,提升情感认同;拓宽实践育人途径,强化行为认同等三个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我国十分关注国民素质的提升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强我国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对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直接影响着社会、民族以及国家的和谐发展。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国高校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质情况,对该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研究,以期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建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真正地推动我国的稳定发展和高效建设。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价值理念上树立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取向、价值理念、理想信念、精神状态、行为规范。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状况,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认同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在宏观层面上,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促进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中观层面上,有利于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微观层面上,引领大学生发展方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安全在我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涉及到少数民族公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行地位、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云南省由于处于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也比较复杂、敏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民族性特征。文章探讨了云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境外反华势力进行宗教渗透的渠道、内容、方法和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危害及对策建议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认同状况,本研究使用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SC—IAT)对大学生的内隐认同度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认同态度,但未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2)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机会多的被试比接触少的被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更高;(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不存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高校学生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程度,发现知行矛盾、陈旧的教育理念是制约高校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提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革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等对策,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使之将口头认同转变为心理认同,将认知认同转变为情感认同,以此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计划。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认同,认同程度如何,如何在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下,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层面的认同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特选择安徽省内3所高校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高于中间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不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目前作用发挥不够.对此,就如何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西南剧展是抗战时期在桂林文化城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当时海内外对其评价:“中国西南八省戏剧工作者于一堂,检讨既往,共策将来,对当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实具有重大贡献.”新西南剧展是广西师范大学打造的一个大学戏剧文化品牌,以重排、重演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优秀剧目为主要内容,旨在以青春激活历史,用学术引领时尚,既重现桂林文化城的辉煌壮烈,又体现今日大学生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12.
阳戏主要流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上演的剧目主要有祭祀仪式戏、世俗戏和仪式世俗混合戏三种基本类型。仪式性阳戏演出旨在实现驱鬼逐疫、祈福庆丰、酬神还愿的祭祀功能;仪式世俗混合性阳戏是在仪式程序的框架内演出世俗内容;世俗性阳戏包括历史演义、家庭生活、婚姻爱情、社会生活、民间传说等题材,表演旨趣侧重展示戏剧的艺术审美。阳戏的三种形态反映了传统戏剧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3.
近代的内边分野格局造就了我国特殊的“内方区”观念.在内方区观念的干扰下,康、藏经常被看做是西部边疆、西北边疆的组成部分,而早期的“西南”或“西南边疆”一般不包括康、藏在内.1930年代以来,受到抗战地域格局的影响,康、藏越来越被看做是“西南”和“西南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张其昀等学者提出的区划思路,明确体现出“西南边疆”的重构态势.近代以来西南边疆的区域重构历程,体现出地域格局主导下的区划内涵变化,亦即“经济第一”还是“国防优先”区划原则在不同阶段下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者对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察已百年有余,对其研究成果的再现是理解"他者视阈"下中国西南地域多元文化的必要手段.本文以日本学术期刊数据库CINII、国立国会图书馆、日本科研数据库KAKEN所收录的论文、专著及科研项目为依据,依次对在中国留学且在西南地区研究上有丰硕成果的数位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展开译介和述评,以展现留华日本学者在中国西南地区研究上做出的学术贡献,为全面详尽地开展中国西南地区调查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和跨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5.
大西南云贵川渝三省一市的儿童文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奇迹般地崛起,成为继北京、上海(以及江浙)之后我国又一个儿童文学重要基地。就西南儿童文学创作的整体景观而言,以动物小说、儿童诗与儿歌、童话寓言与科幻取得的成绩最大,最能体现出西南儿童文学的美学个性,并在全国文坛具有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生活着近7万名蒙古族民众,其中成吉思汗所属的奇渥温部后裔约占半数以上。几百年来,在对西南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以山区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原来的游牧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通过家谱、墓碑、口授的方式,传承着家族的历史和自己作为蒙古人的执信念。西南蒙古族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其中内涵着宝贵的民族人资源。  相似文献   

17.
坛神信仰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民俗事项,傩学界对此已有研究,涉及田野调查、资料搜集、源流、仪式与坛班传承诸问题的研究。但研究视野条块分割,地域之间缺乏整合,亟需宏观角度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南地区阳戏源于江南地区,其流播方向主体是从江南地区到湖广到四川、重庆再到贵州、云南。具体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北路阳戏入川、南路阳戏入湘黔、川地阳戏播黔滇。黔东南阳戏则是由江西传至湖广(湘西地区)的阳戏沿沅江上游水道传入,再向周边辐射。阳戏的流布过程中,与当地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积极融合相互吸收。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19.
西南地区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国水电大军将目光投向了水能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水电开发浪潮的不断掀起,给中国带来了不少的经济价值,与此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开发程度较低、破坏生态环境、产生移民问题、资金短缺以及开发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规划优先,协调发展,综合开发,安置移民,统一管理水资源,拓宽水资源开发融资的渠道等.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总结竞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西南喀斯特旅游的竞争要素分为基础性竞争要素、提高性竞争要素和可持续性竞争要素,竞争特点具有替代性一互补性;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西南喀斯特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对云贵桂三省区的喀斯特旅游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广西的喀斯特旅游竞争力大于云南和贵州,云贵竞争力大致相当,以云南稍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