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战国时楚国人,系楚王同姓贵族,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学识渊博,对内同楚王商量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候。他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任用贤能,修明法度,抵抗秦国的侵略。他在政治上的斗争,包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司马迁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信陵君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礼贤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在结交侯赢和窃符救赵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战国四公子中最贤能,最有威望的要数信陵君,就连野心勃勃的秦国也“不敢加兵谋魏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人才是王朝盛衰的关键。虽然每一个时期的选拔标准和途径不一样,但是对于真正的治国之才,国家基本上都是能够任用他们治理国家。秦国即是一个任用人才的典型例子。本文从秦国发展的纵向出发,探讨每个时期国家任用优秀人才,及对秦国的巨大作用,最终总结出秦的人才政策,以及对于我们现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也许,以下面两段精论作为本文的开头,是比较合适的:经济上落后要挨打。军事上落后要挨打。政治上落后会不会挨打?秦国从孝公时起,用商鞅变法,实行全面改革,经济上发展了,军事上强大了,政治上也大大进步了。史学家对秦国的政治也作过比较。应该强调一点,楚国的用人制度落后,贵族高居要职,贤能遭受排斥,上流社会腐败是政治上的痼疾。不仅是现代人这么说,当时的列国政论家和有识之士都这么认为。当我们赞赏秦国统一大业的时候,如何看待秦王干下的一件又一件的缺德事呢?历史的进步除了以道德价值的失落为代价而外,就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5.
秦国统一山东六构亡的关键因素是吸引和重用外来人才的优良政策和传统,而六国衰亡的关键也在于缺乏连续的吸引和重用人才的政策和传统.  相似文献   

6.
<正>开元盛世最突出的表现是在经济的方面,而出现经济繁荣归根究底的原因如下:一、任用贤能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九龄等人为相,因为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公正廉洁,辅佐太宗时都敢谏言,而贞观之治的出现与他们的努力息息相关,玄宗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的人才,他深知"为政之要,唯在  相似文献   

7.
外籍人才在秦国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形成了泰国不问国籍、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这一政策的成因,从秦国内部来看,迫近西戎的社会环境、尚武的传统、愚昧敦厚的民族性格和好战的习性,使秦人形成了重武轻文的传统,导致秦国文人、知识分子缺乏.从外部来看,私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和自由流动为秦国重用外籍人才提供了人才基础.秦国有为君主为实现霸业,实行招贤纳士和任人唯贤的政策,也为秦国吸纳了大批外籍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这些人在为秦国的强大出谋划策的同时也为自己博得了功名和荣华富贵,实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进贤为贤     
子贡问孔子:“现在的臣子,谁能算得上贤能呢?”孔子说:“以前,齐国有个鲍叔,郑国有个子皮,都是贤能之士。”子贡说:“难道齐国没有管仲,郑国没有子产吗?”孔子说:“能够发现并推荐人才的人,才称得上贤能。我听说鲍叔推荐了管仲,子皮推荐了子产,却没有听说管仲、子产推荐了什么人。”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 ,秦人“图强自存 ;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的独特价值取向对秦国推行“立足本国 ,招揽天下英才”的人才强国战略起了关键性作用。二者内在的互动关系使秦国的人才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人才个体化走向宾客集团化 ;从人才一元化走向多元化。这对秦灭六国及秦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14-116
秦人崛起中,秦国逐渐从血缘宗法共同体发展为地缘关系共同体,在用人策略上,以重能力、重实效、高待遇来选拔和笼络人才,为秦国崛起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在当代"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借鉴秦人的人才机制,对于打破现代人才制度的局限,破除制度藩篱和地缘限制,促进人才有效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无论是在打天下时还是统治天下时,在用人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一、广纳贤良,云集英才;二、扬长避短,量才用人;三、恢宏大度,唯才是举。对东汉初期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它所开创的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在统一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不拘一格引进先进人才,彻底改革官制,对增强国力和统一全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所实行的客卿制、郡县制、上计考核制,尤其是商鞅变法后推行的军功爵制对完成秦的统一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集中体现了教育是立国之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管理、合理配置和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良好的人才开发和使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人才战略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人才是强国富民的关键 ,人才强国是时代的选择。文章试从俄罗斯人才外流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后果入手 ,总结其教训 ,对维护我国人才安全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平民职业技术教育兴起于东周时代,东周王室的衰落使人才向下层流动,他们收徒教学,或多或少地将职业技术教育列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颇有著述。但秦以后,以吏为师的观念和科举制度占据主导地位,这又使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充满坎坷。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贵州人才流动呈现了阶段性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前,人才流动单一,本省“出”外省“进”比较明显;新中国成立后,人才流动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型到市场趋向型、人才流动由缺乏自主性到自主性越来越强的变化。历史地把握人才流动特点和规律,适时地调整人才战略,因势利导,科学合理地利用人才,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高等医学院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转化为激烈的人才竞争。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对医药卫生人才类型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探讨了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围绕社会需求打造人才品牌,建立科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药卫生人才。  相似文献   

18.
方法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当代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竞争。在高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加强大学生方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方法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当代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竞争。在高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加强大学生方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当前品牌学专业人才的极度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品牌理论创新和品牌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和保证,专业建设则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和前提。在对高校品牌学专业建设的背景、品牌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品牌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等问题进行剖析的同时,结合实际,探讨和设计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