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内高校图书馆馆藏多媒体资料网络化管理利用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平 《图书情报工作》2004,48(10):92-94
在对“211工程”学校图书馆馆藏多媒体资料网络化管理利用情况进行网上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各高校图书馆馆藏多媒体资料的网络化管理还比较薄弱,建议图书馆把多媒体资料的网络化管理纳入到图书馆的信息管理系统中,注重跨学科、跨平台和跨媒体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图书馆功能的扩大,许多图书馆成立了多媒体视听室.图书馆文献的收集已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印刷型的资料,音像资料也成为图书馆文献收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2008年11月20日,欧洲多媒体在线图书馆(http://www.europeana.eu)正式对公众开放.现在全世界网络用户可以通过访问该网站获取两百多万种的书籍、地图、录音、图片、档案、油画和电影资料,这些资料来源于欧盟27个成员国的国家图书馆和文化机构.  相似文献   

4.
多媒体技术已深入计算机应用的众多领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何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制作多媒体应用软件(如电子课件)是很多人想了解和探讨的.本文从介绍多媒体的基本概念着手,对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步骤及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国际图联原则对图书馆视听和多媒体服务的指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听和多媒体资料是图书馆文献收藏的组成部分。开展视听和多媒体服务是图书馆综合服务的重要体现。图书馆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用户要求更多的视听和多媒体服务。在理解国际图联有关视听和多媒体服务的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时代图书馆视听和多嫌体服务面临的挑战。最终从多个角度提出改善图书馆视听和多媒体服务的步骤。  相似文献   

6.
多媒体共享空间的理念及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多媒体共享空间的概念、功能与特色,讨论了基于学术需求的多媒体共享空间的构建,并结合图书馆多媒体共享空间实例,对多媒体共享空间的全新服务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多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述了国外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水平与发展现状,并对我国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作了简要介绍,探讨了多媒体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1.数据压缩技术2.多媒体专用微处理器3.多媒体操作系统4.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工具5.多媒体系统网络技术,展望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图书馆音像资料数字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介绍了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音像资料进行数字化整合。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图书馆相继开设了多媒体阅览室,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开放使用,室内设有30台486微机.如今,江苏省第一家多媒体阅览室在南京图书馆问世.阅览室内设20台586多媒体电脑,还有广州中山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也正式对外开放.这些多媒体阅览室不仅可以使读者广泛浏览电子出版物,还可以在因特网上漫游.因而获得大量信息.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在图书馆领域表现出了特有的魅力,对我国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多媒体阅览室软硬件配置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多媒体阅览室最关键的问题是硬件的配置及作为软件使用的多媒体光盘的配置.介绍了各种档次的硬件和当前较重要的一些多媒体光盘,并对软硬件配置中应注意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图形为主的工程资料在数字化进程过程中, 产生出大量的数字图形文件, 由于应用软件的不同, 这些图形文件的特性也各不相同, 现根据工作实际问题, 对数字图形文件信息如何作规范化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中学生英语阅读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学校图书馆的地位和图书馆文献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以扩大学生课外英语阅读范围,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王燕 《晋图学刊》2006,(1):28-30,33
数字化文献作为新型的知识载体,具有明显的特色,数字信息的收集及传播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质文献。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采集、组织、整理数字化文献,达到便于用户检索及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体,是专业资料室服务的主要对象。由于教师各自在教学、科研中所具备的专业基础不同,因而对文献资料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本文分析了教师对专业文献需求的心理特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基于教师需求之上的专业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5.
日文文献机编中若干著录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哲 《图书馆学研究》2005,(12):70-71,75
本文主要针对日文图书机编工作中,著录所用文字、正题名选择以及责任者读音标准等工作上不够统一问题以及我馆对其处理的意见进行阐述,以目求各图书馆有一份统一的日文图书著录标准。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数字资源建设的不断跟进,大量的纸质文献需要进行数字转化为电子文献,电子文献逐渐成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献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得针对电子文献的自动校对系统的研究应运而生。文章在调研了国内外相关的文本自动校对相关研究之后,结合CSSCI数据库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基于混淆集和上下文特征分析的文本自动校对系统模型,并进行了其相关的实验。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reports on five years of experience with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I) at Winthrop-University Hospital, a major affiliate of the SUNY at Stony Brook School of Medicine. It compares CAI programs available from Ohio State University and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accessed by telephone and modem), and software packages purchased from the Health Sciences Consortium (MED-CAPS) and Scientific American (DISCOTEST). The comparison documents one library's experience of the cost of these programs and the use made of them by medical students, house staff, and attending physicians. It describes the space allocated for necessary equipment, as well as the marketing of CAI. Finally, in view of the decision of the National Board of Medical Examiners to administer the Part III examination on computer (the so-called CBX) starting in 1988, the paper speculates on the future importance of CAI in the community teaching hospital.  相似文献   

18.
由于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电子文献这种新的文献形式将以全新面貌出现在社会上。本文仅对磁盘读物的产生及其管理系统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课堂教学氛围营造、课堂控制与管理、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等5个方面内容的研究与实践,探讨高校如何提高文献检索课课堂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0.
A number of technologies exist which enable the unobtrusive capture of computer interface interactions in the background of a user's working environment. The resulting data can be used in a variety of ways to model aspects of search activity and the general use of electronic documents in normal working routine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approach for using captured data to identify relationships between documents used by an individual or group, representing their value in a given context—that may relate to specific information need or activity. The approach employs the use of a naïve Bayesian classifier to evaluate possible relationships that are derived implicitly from the data. It is intend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established be stored within an information retrieval (IR) system to aid in the retrieval of related documents where future users arrive at a similar context.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approach over 70 hours of data from computer users in industrial and academic settings are collected to assess its overall feasibilit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pproach provides a useful metho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ntifia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ocuments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their usage, rather than their con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