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士的生存状态是决定其创作心态的关键。罗隐身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末世,力图通过科举寻求一条“生路”,但蹭蹬三十多年,“凡十上不中第”。困厄中的挣扎与不泯的“英雄”理想,使得他大量创作讽刺诗,形成尖锐峭直的风格,在诗界“大分裂”的局面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成为“晚唐中之铮铮者”。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科举失利的原因很多,但直接导致其屡试不中的原因却缘自于考中秀才时清代大文学家施闰章的赏识,而正是这“赏识”导致了几十年的科举路上蒲松龄科举文章写作的“偏离”。  相似文献   

3.
为造成讽刺的效果,罗隐调动了比喻、曲解与窜改、隐嘲、学嘴学舌与滑稽模仿、映衬、引证等多种修辞手段来进行诗文创作。它们的成功运用,使作家成为一代讽刺大家,却无助甚至有害于他的科举中第。  相似文献   

4.
为造成讽刺的效果,罗隐调动了比喻、曲解与窜改、隐嘲、学嘴学舌与滑稽模仿、映衬、引证等多种修辞手段来进行诗文创作.它们的成功运用,使作家成为一代讽刺大家,却无助甚至有害于他的科举中第.  相似文献   

5.
夹缝中的生存——罗隐生存状态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隐是晚唐五代的一位作家,在晚唐五代充满绝望的叹息声中,他以“忠义气节”为人生坐标,对晚唐五代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无情的嘲讽,表现出高标的人格。在坎坷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张扬个性与顺应社会世俗之间徘徊,其生存充满着困惑与矛盾,他有桀骜不驯的个性,也有着独立的思想和理想化的政治主张。但是他的政治主张的实现,须依附于社会。罗隐为了在科举中取得一席之位,迫不得已顺应潮流,四处干谒权贵,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是苦闷的。在科举考试屡遭失败后,他入钱镠幕府,个性稍有收敛,但生存的困惑与矛盾仍存在着。  相似文献   

6.
晚唐的罗隐诗歌以讽刺为主,揭露科举取士的黑暗、讥讽最高统治者、抨击豪门权贵的贪婪、批判污浊浇灌的世风。相对白居易的讽谕诗而言,性格狂狷自负、褊躁孤傲的罗隐所创作的讽刺诗内容广泛,言辞犀利,上承白居易诗歌语言的浅俗直白,下启宋人以议论为诗。  相似文献   

7.
杜荀鹤是晚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是一个关心人民的儒者,有远大的志向。他唯愿有朝一日通过“蟾宫折桂”而有所作为。在二十几年的科举生涯中,他尝尽了辛酸,写下了众多的干谒诗。在晚唐科举腐败的大背景下,要想中得一第尤为不易,杜荀鹤在科场中蹭蹬之久,求功名之心切也是晚唐诗人中少有的,他是晚唐少有的一位醉心于科场,与科举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诗人。  相似文献   

8.
罗隐是晚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咏物诗在晚唐独树一帜。将罗隐的咏物诗置于唐代咏物诗的发展格局中来定位,对罗隐咏物诗的种类以及艺术特色作一探讨,以期对罗隐的咏物诗创作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唐末诗人罗隐,少有才学,想通过科举走上仕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他生不逢时。唐末社会动乱、吏治大坏,科举考试已徒具形式,一般寒士很难及第。罗隐连考十次,最终还是名落孙山。他看透了科举的本质,用血泪和生命写了许多“落第诗”,揭露了官场的黑暗,控诉了科举的罪恶,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从这些诗作中,我们不仅感受到诗人疾恶如仇的品格、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可以从中认识唐末社会的腐败本质。  相似文献   

10.
据《唐才子传》载:罗隐“少英敏,善届文,诗笔尤俊.”这位富有才华的诗人,却生在唐王朝的本世,遭际坎坷.“十上不中第”。在漫长的三十年的岁月中,他流离落魄,衣食不给.饱尝了饥寒交迫的痛苦滋味。由于自身的经历,生活见闻,他不满当世,心里积满了怨愤.自然地以冷眼观世,“闲看人间得意人”(《偶兴》)。他看清了朝廷的政治腐败.看清了科场的种种弊端,看清了人情的尔虞我诈和世风的浅薄冷酷,也看到了人民苦难,看到了农民起义的巨大冲击力量,还看到了摇摇欲坠的李后王朝即将走向覆亡。他目击耳闻的这一切,就是独特个性养…  相似文献   

11.
晚唐诗人罗隐的七言律诗数量居唐人第二,内容涉及时政、友情、登临、咏物、酬赠等。罗隐因久困科场,性简傲,出语讥诮。表现在他的七言律诗中,平仄严整,时作拗体,对偶平稳,语言浅切流畅,结构整密,从而形成“峭直”的诗风。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痴迷于科举而终被科举所误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把做官看成是人生的唯一价值,认为按朝廷功令做举业是做官的唯一正途。他做举业目标明确、动力十足,其禀性又是那样执着谨严,但二十多年的屡试不中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误人害人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3.
罗隐一生"十举不第",穷愁失意,却始终能自觉地面向现实,去揭露和批判现实的种种弊端.他的诗文创作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主题、艺术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从主题上看,罗隐的诗文都表现出警时鞭恶的创作倾向,但其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揭露没有《谗书》那样深刻、集中;从艺术上看,罗隐诗文皆擅长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旁敲侧击地进行揭露和讽刺,但《谗书》的讽刺手法和讽刺力度明显胜于他的讽刺诗歌.  相似文献   

14.
唐末社会动乱,吏治大坏,罗隐看透了科举的本质,用血泪和生命写下了许多“落第诗”,揭露鞭挞官场的黑暗,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从这些诗作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疾恶如仇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到唐末社会的腐败本质以及唐朝灭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教职工积极性从哪里来?──谈“显”与“隐”结合的学校思想教育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一中学朱明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夏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状况会直接影响校内各项工作的成效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在新时期.这项工程的艰巨性和夏杂性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16.
该书由湖南大学李兵副研究员撰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头分十章,依次是:晚唐五代科举制度演变与书院萌芽、北宋前期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北宋中晚期文教和书院转型、南宋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元代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明代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清代考课式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清代汉学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清末书院改制与科举革废关系研究、书院与科举关系的相关性研究。作者凭借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和在  相似文献   

17.
元代科举的“策问”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科举除了关乎经义和古赋问题以外,还包括一道“策”题。“策”即“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本论文着眼于“策”,以元代举业书《新刊类编历举三场文选》中收录的策问和解答为线索,考察应试者对现实社会政治课题的认识能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元代中期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8.
曹邺科举诗主要分为五类:赴举自述诗、举前求情诗、不第志感诗、登科抒怀诗及慰人落第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科场的众生相及其个人的经历。因此曹邺的科举诗可谓是唐末科举的"诗史"。  相似文献   

19.
罗隐诗的文本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隐的生平经历,显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腐败和下层人士的苦难挣扎,这些本外的存在,都以社会化本的互性映射在罗隐诗中。罗隐诗全是抒情性的律诗,情致以激愤不平的讽刺为主调,在晚唐诗史上占有独领风骚的特别地位。  相似文献   

20.
罗隐籍贯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唐诗坛上,江东“三罗”(罗邺、罗隐、罗虬)中声望较高的要算罗隐。他的作品以能讽刺现实、用语通俗著称。他所著《谗书》,鲁迅誉之为“几乎全部是抗争愤激之谈”(《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可是这位诗人的籍贯,却迄今仍未搞清楚。有关诸史籍虽都认为他是杭州地区人,但落实到具体地方时,却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对此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