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晓声的小说创作与鲁迅有着深刻的联结。在"为人生"的创作宏旨下,高晓声在农民题材以及深入探讨"国民性"问题上对鲁迅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高晓声师承了鲁迅的白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含蓄的辛辣、寓涩于笑的幽默风格,其后期的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作品,是对鲁迅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传统的努力回归。  相似文献   

2.
该文试图以鲁迅小说创作范式为视点,探讨路翎心理现实小说在主体人格、题材、主题、形象和精神探索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它们和鲁迅小说创作范式内在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对鲁迅的敬仰和推崇表现在创作手法和创作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上:在小说的选材、主题的挖掘开拓上,王安忆秉承了鲁迅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原则.成功地创作了都市、农村、知青题材的作品,她笔下塑造的底层小人物、妇女形象十分典型,呈现出深邃之美.另外,在小说创作方法上,王安忆还沿用了鲁迅惯用的心理描写和白描的创作手法,从而形成了小说鲜活、逼真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作品中总是存在着一种困惑,就是为什么任何的主题表达在他那里都有沉郁的力量,使人惊叹和着迷,而当想一探究竟的时候,又会觉得深不可测。《铸剑》也同样,一般认为它的主题是复仇,但作品开头对老鼠虐杀的描写是解释主题并探析鲁迅内心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老鼠在小说中是人物本我的形象化表述,眉间尺对老鼠的虐杀也就是代表了超我对本我的压制过程,既是鲁迅的关于精神虐杀主题的真正含义,也是关于生存与死亡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从1956年开始写作,到1987年结束创作,张弦的小说创作时间只有十年。在这十年内,张弦共发表二十几篇小说,所写作品涉及的题材和反映的主旨是多方面的。他惯以个人真实感受为出发点,反思社会,参悟人性,使其小说在主题揭示上呈现出情感的真实性和鲜明的反叛性。以张弦十年的创作为研究对象,条分缕析出张弦小说创作主题的阶段性演进与流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张弦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按性格特征分为三类:封建思想的代表者;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安于现状力求改造社会的、觉醒的知识分子。本文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寻找出鲁迅通过人物系列性描写所揭示的思想内涵,并探索他独特的创作心理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相似文献   

7.
茅盾在描写重大题材、塑造鲜明时代人物形象的同时,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下一代,最能体现其儿童文学观的是他的三篇儿童小说。这些小说,在选材原则、主题确定、艺术表现、创作目的等方面,与作者已经形成的创作风格,特别是相应时期的作品一脉相承,但也注意到儿童小说与成人小说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运用其“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处理人与自然斗争的这一重大题材,赋予这一题材以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小说表现出的主题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表现了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精湛的写作技巧、生动的描写,把无限的意蕴寓于有限的表象形式中,使作品充满着对有限的超越,对无限的神往。主要分析并探讨这部小说及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9.
博尔赫斯有着反复解拆同一主题或题材的喜好 ,对自我主题的不断衍示就是一例。比之于他的其它小说 ,三篇自我主题的小说却不是一味沉溺于幻想美学的文字游戏 ,而是有着痛彻骨髓的现实感受和生命体验。同一主题的不断演绎 ,也表明了博尔赫斯是一个寓万变于不变之中 ,于每一次创作中经历形式方面的神奇历险过程的非同凡响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申跃中的创作命运中因袭着一代乡土作家的优势和劣势.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入骨入髓的生命体验给申跃中的农村题材小说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使他得以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艺术领域里耕耘收获.然而,农民歌手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局限也给他的创作之路留下了某些缺憾.  相似文献   

11.
鲁迅从事小说创作往往带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或者说其小说创作与现实的关联更加密切,《铸剑》这篇历史小说也不例外。从鲁迅的生平经历,结合《铸剑》的复仇母题,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意象进行细致的解读,可以剖析《铸剑》中鲁迅的复仇与孤傲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鲁迅小说创作中呈现出来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即作品的现实生活主题与死亡主题及对“黑”的描写,其蕴涵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作品人物的悲剧命运或悲剧人物溶进某些喜剧色彩的作法,使作品的思想意义更深刻,更振撼人心。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说言语反讽是构成鲁迅小说深刻思想意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法,本文从鲁迅小说的人物自我语言反讽和人物对话语言反讽两个方面简要论述反讽艺术给鲁迅小说带来的文本内涵和张力。  相似文献   

14.
"生命意识"是莫言小说创作主题,从早期的《红高粱》、《酒国》到后来的《生死疲劳》、《蛙》,虽然作家的写作题材不断变化,风格不断更新,可他的每部小说都展示出原始的生命强力,表现出对生命的崇拜与敬畏。他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蛙》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可从苦难书写、民间立场、政治与生命、忏悔意识四个方面反映出来,表现了作者对于人内心深处的善恶的剖析和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相似文献   

15.
1921年1月鲁迅以一年前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名的小说《故乡》。探究这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闰土的巨变及其根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个典型形象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现代小说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悲剧理论家。将鲁迅小说置于他的人生悲剧理论之下考察,可以发现鲁迅小说集中有部分作品能够称为悲剧性小说。从悲剧人物、悲剧结局、悲剧根源和悲剧取材角度解读鲁迅的小说,可以加深对鲁迅小说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农民小说创作延续了新时期后期的创作思绪,“底层写作”,农民人生命运的“苦难”与“酸辛”及“历史负担的沉重”等。但有一些创作倾向值得注意,也即所谓“农民人生命运的‘寻根’”,广大农民.一方面寻觅着物质生活之根、赖以生存的靠山——官和钱。另一方面也在寻觅生存之根,“相信了自己”——斗争与反抗,这恰恰与鲁迅《阿Q正传》、毛泽东《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等桴鼓相应,这就有了别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8.
鲁迅笔下《狂人日记》《白光》《长明灯》中的三个疯人形象是真的疯人,他们绝不是清醒的正常人,也不是假扮或别人栽赖的疯人,这应当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结论。但我们不应当把鲁迅小说中的"疯人族"恣意地扩大,这并不符合鲁迅小说的实际。此外,鲁迅研究界存在对鲁迅小说主题与人物的无端拨高、美化乃至神化的明显偏颇。  相似文献   

19.
叶基莫夫是当今活跃在俄罗斯文坛几位老作家之一,他善于创作传统俄罗斯农村文学,是俄罗斯农村文学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在他的农村题材作品中,叶基莫夫不仅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通过描写这些"平凡的小事"揭露出当时俄罗斯社会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道德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叶基莫夫式小说包含着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诗学特征。叶基莫夫发表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短篇小说《治疗之夜》(又译《童心》)是这类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不仅"以小见大",独具特色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而且更流露出作者的创作天分,表现出叶基莫夫式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0.
鲁迅以农民为题材的小说,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人生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剖析民族灵魂,完成对国民性的改造。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