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会议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当前,在会议报道中普遍存在着过多、过浅,过板的问题,影响了宣传效果。我们认为,要解决会议报道的诸多问题,就必须对症下药,在求精、求深、求活上狠下一番工夫,让会议报道走进群众心里。  相似文献   

2.
我们永远不能为了追求新闻发布的速度而牺牲报道的准确性.如果我们失去了报道准确的名声,就失去了一切.我们通过完全诚实地,迅速、公开地纠正错误,强化为读者提供准确信息的承诺.我们要反复核实事实、数据、姓名、日期和拼写;注意避免印刷错误.确保报道公正和平衡,我们发布信息的方式也要让人体会到公正和平衡.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在对国际上重大体育比赛的报道中,我们见闻了太多的"屈居亚军"的说法,其中绝大多数有失允当,成为报道竞技体育时出现频率颇高的败笔.  相似文献   

4.
8月8日~24日,北京奥运会成就了无数实力名将,也成就了中国媒体的精彩“表演”。然而也有许多报道留下了败笔,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报道中深思。下面来看看中国媒体北京奥运报道的“病症”……  相似文献   

5.
魏永刚 《今传媒》2007,(12):6-8
以水为主题的一系列报道成为《经济日报》2006年报道中耀眼的一章.《科学发展看五湖》《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莫让雨水空流走》等等,这些报道紧扣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报道.其中最夺目的当属"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系列报道,这组报道以其主题重大、写作精心而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而"水文章"的"开篇"则是"科学发展看五湖"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6.
甄强 《青年记者》2003,(5):43-43
近年来,法制报道引发官司的情况越来越多。个中原因,除去一些人无理取闹或想“以官司止监督”外,很多情况是我们媒体踏进了法制报道的“雷区”。从实践看,干扰司法和侵犯名誉权是法制报道的主要“雷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外媒体出现了中国报道热,通过分析其特点、成因和影响,我们认为,中国崛起是中国报道热最深层的动因,中国报道热的影响是全面和显见的,它导致新闻价值的转移和国外媒体对中国市场的新一轮竞争。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中国报道热的意义和利弊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一个各类新闻媒体都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即在报道时不经意中对报道对象造成伤害(以下简称“不意伤害”)。就其存在的广泛性而言,不仅其他媒体在报道中经常出现,在我们党报日常报道过程中也不鲜见,特别是我们在从事区域经济报道时,此类现象更是司空见惯。所谓新闻报道中偶尔出现的“不意伤害”现象,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一篇或若干篇新闻报道,且并非出自媒体或作者本意,却给报道对象(单位或个人)造成某种伤害的现象。至于某些以低级趣味取悦读者的媒体或作者,出于营利或其他目的,专事追踪逸闻趣事或其他勾当,不属本文要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化在中国社会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浓重的话题色彩,就是说,很多社会关注的问题经常都是先在网络上形成话题.有了微博以后.这个特点就更明显了.过去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是先有报道,然后再有话题,通过报道形成话题.如今似乎颠倒过来了,经常是先有话题,然后有报道.这可能说明了一种新闻报道的新情况,就是报道源多了,不像以往只有传统媒体才有报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高祥森 《青年记者》2003,(10):24-25
一篇也许并不显眼的批评报道,也许就在刚发出的当天,就有人闹上门来,如果协调不好,写报道的记者还得面临官司缠身的尴尬,甚至落到官司打输、名誉受损的境地。批评报道真那么可怕么?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批评报道,我们可以试试用“中性”手法来操作。  相似文献   

11.
吕继红 《新闻记者》2005,(11):66-67
客观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手法之一。客观报道的手法,上升为理论,即如胡乔木同志所说:“学写新闻还叫我们会用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①如今的媒体上,客观报道的形式似乎有所削弱,各种散文式、随笔式、故事式的报道手法当然可以运用,也都有读者要看。但就报纸总体而言,其客观地报道新闻的原则和方法,仍应该是主要的。如果一张报…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说法,记者抓新闻,脑要往高处想,脚要往低处走.这个观点是值得认真琢磨的.我们现在有些记者,是"脑往高处想"而"脚不往低处走",除了跑机关,跑部门,开新闻发布会,用材料写稿子,几乎眼里没有"活"的新闻.一旦你告诉他某某报登了一条什么新鲜事的报道,问他为什么没有抓到,他会回答:"这是个小事情,不值得我们大报来报道."  相似文献   

13.
6月12日,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举 行的“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研讨会”上,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充分肯定了本市新闻工作者在前阶段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表现,对媒体领导、一线编辑记者的积极努力和探索表示感谢。他指出,今年以来,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改进新闻报道是我们上下一致的要求,而突发事件报道的改进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条“花边新闻”,读来饶有兴味。通过这篇报道,我们知道了:在美国电影界,他们不但每年评一次“奥斯卡”(评出最好的),也每年评一次“金酸莓”(评出最差的)。“金酸莓”奖在“奥斯卡”的前夜举行。报道称:这是和奥斯卡开的“小小玩笑”。  相似文献   

15.
回顾2006年的舆论热点报道,频频出现的新闻媒体点名向公众人物募捐的报道,无疑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刻反思。点名募捐:公众人物不堪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16.
卜卫  赵金 《青年记者》2004,(5):62-64
赵:卜教授,您好! 2003年底,在国内许多媒体的版面上充斥着关于“人造美女”的报道,今年4月,媒体又披露了引发公众热论的昆明“美女宴”,加上近两年媒体频频报道的“人体彩绘秀”、人体家具等现象,让人感到现在商家和媒体中出现了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就是拿女性人体作秀,或者说拿女性人体作卖点。其实,我们对媒体报道稍  相似文献   

17.
经济报道的一个通病是可读性差,可读性差的一个原因是“目中无人”。所谓“目中无人”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我们办报的人没有弄明白经济报道应该写给谁看,另一层是说经济报道很少写到具体的人,“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人”,甚至“只见精神不见人”。先说第一层:经济报道写给谁看。  相似文献   

18.
有人会问:"反映报道"是不是就是"连续报道"?这里,回答是或回答不是,都不容易说明白.我们可以这么表述:第一,"反映报道"的本义,应是在报道或披露某人某事某问题某现象之后,记者收集的社会各界对此的看法和意见.第二,在连续报道的"家庭成员"中,反映报道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吴四清 《青年记者》2006,(10):42-43
记、编辑做久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产生的惰性,严重影响了报刊的宣传质量。而思维的刻板和迟钝,则束缚了我们创新的手脚。就经常性报道来说,尤为明显。季节性、规律性和内容的重复性,制约了经常性报道的思维和创新。要突破经常性报道工作的思维定势,就要拓展思维,在更新新闻观念、创新表现形式、突破写作技巧中超越自我,写出充满“个性”的章。  相似文献   

20.
张丽萍 《今传媒》2003,(2):41-42
生态问题是近年来全国媒体报道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西部地区党报的重要议题。对西部而言,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生存环境建设,是未来发展环境建设。西部地区党报对生态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运用多种报道方式,对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进行诠释,形成了篇幅多,声势大的报道特点,反映出媒介自身生态意识的增强。在看到报道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