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闭关政策就是禁绝中外交往。该观点错误的原因在于认为闭关就是关闭所有关口。实际上,在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时,仍留有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所以,闭关政策应表述为严厉限制对外贸易。  相似文献   

2.
清初何时开放海禁?目前史学界有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开了海禁,允许外商自由到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等四口通商;另一种观点认为,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开了海禁,设闽、粤、江、浙四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正式停止海禁,次年分别设立四省海关。以上说法笔者均不敢苟同。本文试就清代前期开放海禁的过程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3.
论清代的闭关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清代闭关政策,目前中外学者在史书论著中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认为:闭关政策"是对于十六世纪以后欧洲的海盗商人的不法行为的一种合理的答复",是"弱者对抗强者的一种自卫手段",它具有保护封建经济,防范资本主义入侵的作用.一种认为:闭关政策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封建国家"两种通商制度的矛盾",而这个矛盾则是"两个社会制度矛盾的表现"."对外闭关并不就是造成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较之前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在加强官方朝贡体制的同时实行与加强了闭关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经历了明朝初期的强化、明朝中期的松弛、明朝晚期的反复三个阶段,清朝初期是海禁政策的延续,随后由于一系列历史原因,中央政府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开海政策,但最终在康熙年闻闭关政策正式形成。明清闲关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深刺原因。闭关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简论清代前期的外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代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一直被称为是闭关政策, 而外商政策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一部分却体现了清朝对外商的友好与开放。从清代管理外商的机构、优待政策、具体管理等方面看, 说明清代已形成自己系统的外商管理政策。这种政策与一口通商形成互补, 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前期对外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制订法令禁止走私茶叶、丝斤绸缎、军器火药等商品。清代走私律令的制订并非从贸易需要的角度出发,而是统治者在朝贡思维和“严防其出”思想指导下的海禁法令。虽然这些法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正当贸易、阻止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殖民活动、保持国家主权完整的作用,但它无视世界潮流的发展,不能及时调整,五口通商后逐渐丧失效力。  相似文献   

7.
清代自道光朝以降,由于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西方殖民者开始以强者的姿态进入中国。这种时势的变化迫使清王朝的统治者改易了对福州的统治策略。五口通商以前,清王朝实施的海禁政策,使得福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钳制;五口通商以后,福州开埠历经曲折,开埠情形也未如此前外人预计中的理想。这些曲折背后体现的是清廷对于帝国安全和政权威严的考量,福州虽然始终是清政府维系东南疆域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平衡点,但是五口通商改变了清政府对它的原有认知,福州逐渐从传统意义上的"王土"转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边城"。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中国以礼部或理藩院,分别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这种结构体现了天朝大国居中驭外的政治观念,体现了“上国”与“夷狄”之间的不平等。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驻广州,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由两广总督兼职。后来,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改由两江总督兼职,管辖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的通商交涉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的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出现、传播与发展,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明末清初时期取消海禁并恢复通商,大批传教士来华,中西文化交流逐渐频繁,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海岸线北起福鼎县,南至诏安县,横亘今24个县市,其长达3324公里,相当我国海岸线总长度的五分之一。明代的海禁政策对福建政治、经济、军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明朝“嘉靖时的‘御倭’战争”,“是一场海禁与反海禁、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而“这场战争完全是明朝政府挑起的,如果明王朝不逆历史潮流而动,不实行海禁,……会发生这场战争吗?”笔者认为,这种观  相似文献   

11.
嘉靖倭乱以后,明政府内部开始了关于是否开放海禁的“筹海之争”,在这场争论中福建官员提出的部分开放海禁的建议获得了大部分官员的认同。隆庆元年,明政府在漳州月港开港。然而,这次开港并不意味着反海禁斗争的胜利,它不过是明政府的一次妥协,明政府始终没有放弃海禁政策。通过解析从筹海之争到隆庆开港这段历史,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政府的海禁政策。  相似文献   

12.
小提琴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实际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明末清初“百年海禁”的取消与通商的恢复,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大批传教士来华,小提琴也成为了艺术传播的重要使者。本文选取清朝宫廷中的小提琴音乐活动为视角,初步探讨中国人的西洋音乐观,从而分析西方音乐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关于明清海禁政策的研究成果很丰厚,高中阶段各种考试中对海禁政策的考查也很频繁。在试题材料的选取中,黄遵宪在《番客篇》中的名句“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的利用率也相当高。据笔者研究,最早以该诗句为命题素材应该是如下这道题: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战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次战争成了中国历史自古代转变到近代的一个分界线。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斗争高潮,它把历代农民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下面就这段历史中的重要问题,略作介绍和分析,供自学者参考。一、学习中的重要问题 1.关于清代的闭关政策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结构的反映。乾隆帝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它也表现出清朝统治者的夜郎自大和盲目排外的恶习。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以维护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5.
人教社2007年版《历史》必修二第18页将明朝的对外封闭政策称为“海禁”,而将清朝的对外封闭政策称为“闭关锁国”。人民版、岳麓版也是“海禁”、“闭关锁国”混用。那么,是使用“闭关”类词语.还是用“海禁”更好呢?笔者认为,用“海禁”更加贴合史实,更加客观公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明初商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认为:不能把明初的商业政策看成是单纯的“抑商”政策或单纯的“通商”政策;从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民族贸易政策、海外贸易政策和金融税务政策的演变过程上看,当时商业政策在总体上呈现出从“抑商”到“便商”的变化趋向;这一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取决于社会经济变迁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为明中后期“边禁”、“海禁”、“银禁”的开放与商人活跃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师院学报》1980年第一期发表了陈柯云同志《论清初的“海禁”》一文,该文对认为“海禁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这一史学界较流行的看法提出商榷的意见。陈同志明确指出:清初的“海禁”,时间很短,共计不足三十年,它的起因既不是以中断海外贸易为目的,而施行的结果,也并没有中断和严重减少海外贸易。显然,那种认为清初的“海  相似文献   

18.
关于清初的“海禁”,史学界较流行的看法是:它破坏了中外贸易,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造成我国封建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清初的“海禁”,时间很短,共计不足三十年,它的起因既不是以中断海外贸  相似文献   

19.
一、填充题(共30分,每空格1分) 试题栏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A年10月1日,国旗是B。 1.我们已知的祖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是A,他们距今约B年。 2.A朝后期制造的B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我国的A朝,它的名称叫“B”。 4.明太祖建都于应天,踢成祖把都城迁到A。 5.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夕,只开放A一地同外国通商。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习》2004年第1期发表了简建珍老师撰写的题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最主要意图是什么》一文(以下简称为“简文”)。文章以一道复习资料中出现的单项选择题为例,即《南京条约》的哪项内容最能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A.割占香港岛B.赔款2100万元C.协定关税D.五口通商“简文”认为,最能反映题意的应是五口通商。其理由是:“英国政府当时最关注的是增开通商口岸而非降低关税税率”,“协定关税选项的错误就在于它抛开了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及英国政府发动这场战争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意图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